胰腺囊性实体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胰腺囊性实体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胰腺囊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芷萌,任刚,蔡嵘,赵江,汪心韵[1](2021)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征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SPTP患儿,男2例、女19例;平均年龄(11.00±2.66)岁。19例行术前CT检查,7例行术前MRI检查。21例患儿均为单发病灶,肿瘤最大径中位数5.80(5.00~7.31)cm,多位于体尾部。病灶均为囊实性,其中实性为主9例,囊性为主2例,囊实性成分相当10例。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CT)平扫常表现为界限清楚、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囊实性肿块。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伴有T1WI高信号出血灶;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渐进性强化,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5例患儿为恶性SPTP,最大径均>5.00 cm,包膜均不完整,其中3例呈分叶状,2例伴钙化。结论 SPTP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及评估肿瘤恶性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朱紫凝[2](2021)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及其对侵袭性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P)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大约10%-20%的SPNP具有侵袭性,术前CT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然而当肿瘤发生于男性患者或年龄较大时,影像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胰腺其它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如果不完整切除,容易复发或转移,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性质,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SPNP的CT影像学特点,重点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的CT表现,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并基于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分析侵袭性及非侵袭性SPNP的CT表现,探讨术前CT征象对肿瘤侵袭性的预测价值,希望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NP患者5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增强)检查。记录患者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术前诊断和CT影像学表现,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状、质地、边界、包膜、出血、钙化、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肿瘤实性成分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及各期的强化程度。所有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科医师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5例SPNP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男8例(14.5%),女47例(85.5%)。男性、女性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4.25±15.43)岁和(29.09±13.37)岁,8例男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5例(62.5%),而47例女性患者中,年龄≥40岁者10例(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男性、女性患者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为(5.38±2.62)cm和(7.14±3.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成分多以实性为主(75%),钙化多见(87.5%),与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7),男性与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最大径、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的CT值及各期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年龄<40岁SPNP患者相比,年龄≥40岁的患者男性多见(33.3%vs7.5%),术前更容易误诊(诊断率40%vs77.5%),平均最大径较小(7.61cmvs5.09cm)、容易出现钙化(80%vs3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21、0.006、0.003),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肿瘤的位置、形状、边界、包膜、出血、质地、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平扫+三期增强CT值及三期的强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侵袭组患者11例(20%),女性8例(72.73%),男性3例(27.27%),非侵袭组患者44例(80%),其中女性39例(88.64%),男性5例(11.36%),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非侵袭组≥40岁的患者12例(27.27%),<40岁的患者32例(72.73%),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肿瘤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81.82%)、边界模糊(81.82%)、包膜不完整(90.91%),两组患者在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完整性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22、0.007)。侵袭组患者的动脉期CT值较非侵袭组高,强化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9)。两组患者在肿瘤的性别、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肿瘤的位置、出血、钙化、质地、胰胆管扩张及胰腺萎缩、平扫+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PNP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位于胰体尾部,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部分具有假包膜、钙化及出血,增强可见轻中度渐进性强化。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SPNP患者女性多见,肿瘤直径较大,术前诊断率更高。当男性患者年龄较大,表现为实性成分及出现钙化时,应考虑SPNP的可能性。(2)SPNP侵袭组年龄大于非侵袭组,且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包膜不完整及动脉期强化明显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形态不规则是预测SPNP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海娜,刘军[3](2020)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方法选取本院45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均行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对比临床病理结果,分析CT诊断的符合率与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39例,符合率为86.7%。45例均是单发病灶,直径1~10cm,26例处于胰头,19例例处于胰尾;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11例CT平扫为等密度结节,动脉期强化明显,高于正常胰实质,8例血管活性肠肽瘤CT平扫呈边缘清楚的略低密度肿块,门静脉期呈邻近区域环形强化,高于胰实质;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5例平扫呈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强化减弱,其余12例CT平扫3例囊性,4例实性、5例囊实性。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应用CT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且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王云帆,缪琦,胡阿锦,王跃,张雨[4](2020)在《胰腺囊性病变17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7例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岁。多数为无症状偶然发现,以胰体尾部居多。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5例(29. 4%)(伴相关浸润性癌1例,伴高级别异型增生1例,伴低级别异型增生3例),实性-假乳头瘤4例(23. 5%),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轻度异型增生2例(11. 8%),浆液性囊腺瘤2例(11. 8%),假性囊肿2例(11. 8%),伴囊性变的导管腺癌及淋巴上皮囊肿各1例(5. 9%)。结论胰腺囊性病变多数为良性,掌握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判断预后及推动胰腺囊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孙根[5](2020)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s)的组织起源、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期进一步提高SPTs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20年1月间不同时期江西省内四家三甲医院数据库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SPTs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回顾中文文献于2015年1月2020年1月间报道且符合入选标准的3927例SPTs患者的资料。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4024例患者,其中本组97例,文献回顾3927例。其中男性658例,女性3366例,男女比为1:5.1,平均年龄30.9岁(783岁);男性平均年龄37.4岁,女性平均年龄30.0岁。2.总计3219例患者有临床表现记录,其中1845例(57.3%)患者出现症状就诊,1374例(42.7%)为无症状体检发现胰腺占位。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42.0%,1351/3219),其次是恶心、呕吐(9.5%,307/3219)。3.SPTs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都正常,总计11.5%(244/2113)患者出现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本组97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4.4%(14/97)和49.5%(48/97)。总计术前影像学检查对SPTs诊断率为54.5%(414/759),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诊断率为61.8%(42/68)。4.总计1763例患者有手术方式记录,手术切除率为98.6%。术式包括: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4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47例,胰腺中段切除术14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全胰切除术2例,联合其他脏器/转移灶切除术21例,姑息性切除术7例。术后并发症以胰瘘(13.4%,175/1309)最多见。5.总计3167例患者有肿瘤生长部位记录,其中仅11例(0.3%)患者肿瘤多发,肿瘤生长部位以胰体尾部(55.4%,1762/3178)最为多见。总计2516例有肿瘤大小记录,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3 cm(0.524 cm)。SPTs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组织由实性区、囊性区和交界区构成,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由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多种蛋白包括β-catenin、Vimentin、a1-AT、CD10、CD56、NSE、CK和PR等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6.SPTs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表现,肿瘤具有侵袭性者占13.9%(205/1480),侵袭主要出现在神经、血管,脏器侵犯主要是十二指肠、脾脏,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淋巴结转移少见。7.总计1859例患者有随访信息记录,平均随访40.3个月(1167个月)。随访期内,肿瘤复发18例,肝转移19例,其他部位转移4例,复发/转移率为2.2%(41/1859),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35.1个月。复发/转移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6例。17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于SPTs者13例(0.7%,13/1859)。结论:1.SPT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有关,肿瘤组织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但SPTs发生是否与HBV感染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2.SPTs多见于年轻女性,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腹部不适最多见,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SP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都正常,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3.SPTs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假乳头结构。SPTs免疫组化特点:肿瘤兼有外分泌、内分泌和上皮表型。4.SPTs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便是出现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对于术后复发/转移者也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SPTs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患者术后多可获得长期生存。但由于SPTs术后仍有较低的复发/转移率和疾病死亡率,因此建议所有患者都应该长期密切随访。

段怡[6](2020)在《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及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并讨论两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病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综合指导。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315例GIST患者和33例E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等方面因素,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1.1临床特征:男性占141例(44.8%),女性占174例(55.2%),男性发病率略低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6.28±11.76岁,发病年龄集中在5160岁。首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腹部疼痛115例(36.5%)、腹部不适85例(26.9%)、腹部肿块66例(21.0%)等症状,另有26例(8.3%)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术前行CT检查271例(86.0%),行内镜检查34例(10.8%),行超声内镜检查10例(3.2%)。肿瘤发生部位主要在胃200例(63.5%)、其次空回肠82例(26.1%),少见发生在十二指肠12例(3.8%)、结直肠13例(4.1%)和食管8例(2.5%)。术中发现肿瘤有破裂者21例(6.7%)、无破裂者294例(93.3%)。1.2病理特征:肿瘤直径从0.4 cm25.0 cm,平均直径5.75±4.66 cm,其中肿瘤直径<5 cm者160例(50.8%)、5 cm10 cm者110例(34.9%)及>10cm者45例(14.3%)。肿瘤大体表现为实性271例(86.0%),囊性7例(2.2%),囊实性37例(11.8%)。肿瘤形态学主要表现为梭形细胞型309例(98.0%),上皮样细胞型3例(1%),混合型3例(1%)。肿瘤的核分裂象数≤5个/50HPF者252例(80.0%),610个/50HPF者47例(14.9%),>10个/50HPF者占16例(5.1%)。发现有肿瘤坏死者62例(19.7%),未发现有肿瘤坏死者253例(80.3%)。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者28例(8.9%),肿瘤未侵犯周围组织者287例(91.1%)。肿瘤的危险度为极低危者58例(18.4%),低危者97例(30.8%),中危者58例(18.4%),高危者102例(32.4%)。肿瘤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92.1%(290/315),DOG-1阳性率为95.2%(300/315),CD34阳性率为88.6%(279/315),Ki-67≤10%者285例(90.5%),Ki-67>10%者30例(9.5%)。1.3治疗情况:312例(99.0%)行肿瘤完全切除术;3例(1.0%)因肿瘤体积较大,故行肿瘤部分切除术;145例术后伊马替尼治疗。1.4预后:315例中成功随访到258例,失访例数57例,随访率81.9%。随访时间6117月,平均生存时间99.00±2.86月。1/3/5/7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1.6%、81.2%、79.6%,1/3/5/7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1%、88.3%、74.6%、73.0%。肿瘤部位、肿瘤破裂、肿瘤直径、肿瘤性质、核分裂象数、肿瘤坏死、肿瘤侵犯周围组织、NIH分级、Ki-67阳性百分比、术后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OS相关(P均<0.05),而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破裂、肿瘤直径、肿瘤性质、核分裂象数、肿瘤坏死、肿瘤侵犯周围组织、NIH分级及Ki-67阳性百分比与GIST患者PFS相关(P均<0.05)。肿瘤部位、肿瘤破裂、肿瘤性质、核分裂象数、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OS的独立因素(P均<0.05),而肿瘤部位和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均<0.05)2 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2.1临床特征:男性占11例(33.3%),女性占22例(66.7%),男性发病率略低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3.18±13.08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4150岁。首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13例(39.4%)、腹部不适5例(15.2%)、腹部肿块8例(24.2%)等症状,另外有6例(18.2%)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术前行CT检查31例(94.0%),行超声检查2例(6.0%)。肿瘤发生在大网膜7例(21.2%)、肠系膜6例(18.2%)、后腹膜4例(12.2%)、肝胃或脾胃间隙5例(15.2%)、胰腺4例(12.1%)、肝脏2例(6.0%)、盆腔3例(9.1%)、右下肢2例(6.0%)。术中发现肿瘤有破裂者6例(18.2%)、无破裂者27例(81.8%)。2.2病理特征:肿瘤直径从2.0 cm26.0cm,平均直径10.72±5.82 cm,中位直径为9.0 cm,其中肿瘤直径<5 cm者3例(9.1%)、5 cm10 cm者17例(51.5%)、>10cm者13例(39.4%)。肿瘤大体性质表现为实性者21例(63.6%)、囊实性者12例(36.4%)。肿瘤的组织形态学上全部表现为梭形细胞型。肿瘤的核分裂象数≤5个/50HPF者15例(45.5%),610个/50HPF者10例(30.3%),>10个/50HPF者8例(24.2%)。发现有肿瘤坏死者13例(39.4%),未发现有肿瘤坏死者20例(60.6%)。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者1例(3.0%),未侵犯周围组织32者(97.0%)。肿瘤的危险度为低危者2例(6.0%),中危者2例(6.0%),高危者29例(88.0%),未见极低危患者。肿瘤免疫表型表达:CD117阳性率93.9%(31/33),DOG-1阳性率为93.9%(31/33),CD34阳性率为72.7%(24/33),Ki-67≤10%组27例(81.8%),Ki-67>10%组6例(18.2%)。2.3治疗情况:33例全部行肿瘤完全切除术,其中26例术后伊马替尼治疗。2.4预后:33例中成功随访29例,失访例数4例,随访率87.8%;随访时间493月,平均生存时间61.00±2.86月。1/3/5/7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2%、70.4%、55.3%、44.3%,而1/3/5/7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8%、59.2%、43.1%、32.3%。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坏死与EGIST患者OS相关(P均<0.05);而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坏死与EGIST患者PFS相关(P均<0.05)。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患者OS的独立因素(P<0.05)。3 GIST与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3.1肿瘤破裂、肿瘤性质、核分裂象数、NIH分级、术后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GIST相比,EGIST更易发生肿瘤破裂、肿瘤直径更大、更易发生囊性变、核分裂象数更高、风险级别更高、更易发生复发转移;另外EGIST的CD34阳性表达率为72.7%,是低于GIST(88.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3.2 EGIST的3年、5年、7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均比GIST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EGIST的预后更差。结论:1.GIST和EGIST的男性发病率略低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人,首发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GIST最常发生在胃,其次在空回肠,少见在十二指肠、结直肠及食管;EGIST常发生在大网膜或肠系膜,较罕见在胰腺、肝脏或右下肢等部位。3.GIST和EGIST的肿瘤最常见为实性,但EGIST更易发生囊性变;两者组织学形态均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4.GIST和EGIST的主要治疗方式是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伊马替尼治疗可改善GIST的预后,而对EGIST的预后影响较小。5.肿瘤部位、肿瘤破裂、肿瘤性质、核分裂象数、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OS的独立因素。肿瘤部位和术后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GIST患者PFS的独立因素。6.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患者OS的独立因素,未发现影响EGIST患者PFS的独立因素。7.相比GIST,EGST的肿瘤体积往往较大,肿瘤有破裂者更多,核分裂象数更高,危险度更高,术后更易复发转移,预后也更差。

白小梅,孙润芹,陈晓黎[7](2019)在《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PN)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8年2月14例SP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患者中女11例,男3例,发病年龄13~77岁,平均33. 1岁。主要由体检发现病变或出现上腹疼痛后就诊。影像学检查均为胰腺占位性病变。肿瘤最大径0. 6~22 cm。组织学肿瘤主要由实性区和假乳头区构成,局灶出现微囊状结构。免疫组化示所有病例Vimentin阳性,CgA、Glucagon、Gastrin、Insulin均阴性,部分病例β-catenin(13例)、CD10(10例)、CD56(9例)、Syn(8例)、AA-T(11例)、PR(8例)、CyclinD1(9例)、CA19-9(3例)、CK-P(9例)、CEA(1例)、P53(1例)阳性,Ki-67阳性率(14例)≤10%。结论诊断SPN需结合临床资料、影像检查、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微囊状结构对诊断SPN有一定意义。

计凤鸣[8](2019)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 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SPT)临床诊治要点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 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术后病检证实为S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研究方法对SPT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SPT临床诊治要点及预后危险因素。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查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行乘列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确定影响SPT术后无瘤生存率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共5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9例,年龄27.00±16.67岁;女性患者45名,29.44±10.60岁,男女性别比为1:5。Ki67在男性组与女性组患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儿童患者9例,成人患者45例,性别与肿瘤直径在儿童组与成人组之间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P<0.001)。高侵袭性组8人,低侵袭性组46人,统计结果显示各变量在不同侵袭性组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B超、CT、MRI诊断SPT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3.92%、29.41%、41.18%,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54例患者截止随访日期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4.32±28.38月(1~96月);其中1例患者因切缘未达R0,术后3个月出现肿瘤复发,1患者术后26个月出现肿瘤复发,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后至今未见肿瘤复发迹象。4.所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48例患者肿瘤为囊实性占位,6例患者为全实性占位;其中4例患者肿瘤突破包膜,1例患者出现神经浸润,1例患者出现脉管浸润,3例患者出现脂肪浸润;10例患者行术中淋巴结清扫,均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中,Vim、PR、CD56、CgA、CD10、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7.72%、92.31%、97.78%、4.55%、89.13%、100.00%。5.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手术切缘阳性是影响SPT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 论]1.SPT是一类好发于年轻女性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2.SPT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及B超。3.手术切除是SPT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患者预后良好,未达RO根治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4.在排外无远处转移情况下,肿瘤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5.SPT具有一定的术后转移复发几率,术后患者应规律随访。

陈行[9](2019)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8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ary ner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与治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48例SPN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3例;年龄969岁,平均年龄31.46岁。肿瘤多为体检及腹部不适后就诊发现,影像学检查主要有CT及MRI,肿瘤多位于胰体尾及胰头部。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胰体尾切除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住院时间为22.46±13.65d。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69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年轻女性多见,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CT及MRI有助于SPN的术前诊断,但确诊仍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朱时雨,许新才,程坤,苏力担卡扎·仇曼,陈启龙,林海[10](2018)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点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9例胰腺SP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 39例患者中良性SPN 27例,恶性SPN 12例,良、恶性SPN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和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部位分布(P=0.063)及形态学特点(P=0.9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在合并钙化、囊内出血及胰管扩张发生比例方面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0)。良性和恶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包膜是否完整以及肿瘤囊实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良性SPN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居多、包膜完整、偏实性。27例良性SPN患者中,行肿瘤剜除术6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2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5例,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7例。12例恶性SPN患者中8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标准胰体尾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好转出院,均未发生腹腔感染,4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经积极而充分的引流后好转。随访截止时间至2017年8月31日,平均24.5个月,无肿瘤转移或复发患者,无死亡患者。结论胰腺SPN若出现包膜不完整、肿瘤最大直径>5 cm提示肿瘤可能为恶性;肿瘤成分偏实性可能提示为良性;手术是治疗胰腺SPN首要有效的方法,恶性SPN建议常规行根治术。

二、胰腺囊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囊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征象(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及其对侵袭性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命名及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影像学检查
        2.4.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4.2 磁共振成像(MRI)
        2.4.3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
        2.4.4 超声(US)
    2.5 病理学诊断
    2.6 鉴别诊断
    2.7 治疗及预后
    2.8 小结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扫描设备及方法
    3.3 资料收集
        3.3.1 一般资料
        3.3.2 影像学资料
        3.3.3 病理学分析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影像学表现
    4.3 病理学结果
    4.4 不同性别组一般特征及影像征象比较结果
        4.4.1 一般特征
        4.4.2 影像征象
        4.5.1 一般特征
        4.5.2 影像征象
    4.6 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一般特征及影像征象的比较结果
        4.6.1 一般特征
        4.6.2 影像征象
        4.6.3 侵袭性预测因素分析
        4.6.4 图2
第5章 讨论
    5.1 临床特征与影像表现
        5.1.1 临床特征
        5.1.2 影像表现
    5.2 肿瘤的侵袭性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理分级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诊断符合率
    2.2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4)胰腺囊性病变17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组织学检查
        2.2.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
        2.2.2 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2.2.3 实性-假乳头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
        2.2.4 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adenoma,SCA)
        2.2.5 假性囊肿
        2.2.6 囊性变的导管腺癌
        2.2.7 淋巴上皮囊肿
    2.3 免疫组化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
    3.2 病理学及分类
        3.2.1 非肿瘤性PCLs
        3.2.2 肿瘤性PCLs
        3.2.2. 1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
        3.2.2. 2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
        3.2.2. 3 浆液性肿瘤(SCA)
        3.2.2. 4 实性-假乳头瘤(SPN)
    3.3 诊断
    3.4 治疗与预后

(5)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本组(江西省多中心)资料
        2.1.2 中文文献回顾资料
        2.1.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2 资料分析内容与定义
        2.2.1 资料分析内容
        2.2.2 相关定义标准
        2.2.3 术后随访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1.1 年龄、性别
        3.1.2 临床表现
        3.1.3 实验室检查
        3.1.4 影像学检查
        3.1.5 术前活检
    3.2 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
        3.2.1 手术情况
        3.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3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3.3.1 常规病理
        3.3.2 免疫组化结果
    3.4 随访结果
    附图
    附表
第4章 讨论
    4.1 命名及流行病学
    4.2 发病机制与组织起源
    4.3 临床特点
    4.4 术前检查
    4.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 手术及相关治疗
    4.7 侵袭及复发因素预测
    4.8 预后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纳入的129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6)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病理学形态
    2.3 免疫组化结果
3讨论

(8)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8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点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内容
        1.2.1 一般资料
        1.2.2影像学检查
        1.2.3 手术策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胰腺SPN患者的一般特点
    2.2 良、恶性胰腺SPN患者的一般特点比较结果
    2.3 良、恶性胰腺SPN患者的影像学特点比较结果
    2.4 良、恶性胰腺SPN患者的手术方式
    2.5 术后治疗及随访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诊断方法
    3.3 手术方式
    3.4 预后及随访

四、胰腺囊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征象[J]. 崔芷萌,任刚,蔡嵘,赵江,汪心韵. 临床儿科杂志, 2021(05)
  • [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特征及其对侵袭性的预测价值[D]. 朱紫凝.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J]. 李海娜,刘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6)
  • [4]胰腺囊性病变17例临床病理分析[J]. 王云帆,缪琦,胡阿锦,王跃,张雨.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05)
  • [5]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D]. 孙根. 南昌大学, 2020(08)
  • [6]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段怡.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7]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J]. 白小梅,孙润芹,陈晓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5)
  • [8]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D]. 计凤鸣.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9]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48例诊治分析[D]. 陈行.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10]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特点及诊疗分析[J]. 朱时雨,许新才,程坤,苏力担卡扎·仇曼,陈启龙,林海.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07)

标签:;  ;  ;  ;  ;  

胰腺囊性实体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