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的回顾性分析

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的回顾性分析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不同血清模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倪彩菊[1](2021)在《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晚期患者与中期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今后民族地区肝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就诊原因、HBV病毒、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治疗方法和生存期等。(1)根据BCLC分期,分为BCLC-B期(中期)患者642例和BCLC-C期(晚期)患者214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2)根据患者是否进行TACE手术治疗,分为TACE组和非TACE组。TACE组622例,非TACE组234例。比较两组间术后生存期的差异。(3)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5组:(1)单纯TACE组297例;(2)TACE+索拉菲尼组119例;(3)TACE+消融组152例;(4)手术+TACE组28例;(5)手术+TACE+消融组26例。比较各组间术后生存期的差异。结果:(1)中期患者与晚期患者发病年龄、男性比例、平均BMI、平均住院次数,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比例、癌症家族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HBV感染史比例、HCV感染史比例、脂肪肝史比例、肝硬化史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中期患者比较,晚期患者AFP、CEA、CA125、CA199阳性比例显着升高;TBIL、ALT、AST、GGT及ALB水平显着升高;Child-Pugh B级患者比例显着升高;门脉癌栓比例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是否进行TACE治疗对患者生存期影响:(1)TACE治疗患者6和12个月的生存率显着高于非TACE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ACE治疗的中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TACE治疗的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TACE治疗的中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非TACE治疗的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E治疗的中期或晚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同期非TACE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E联合其他方案对患者生存期影响:(1)TACE联合其他方案治疗时,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ACE+手术+消融治疗时,3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ACE联合其他方案对中期患者、晚期患者生存期影响:(1)对于中期患者,TACE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6和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TACE+消融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晚期患者:TACE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TACE+消融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年龄、住院次数、门静脉癌栓、Child-Pugh分级及是否进行TACE治疗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以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发病高峰期为50~59及60~69岁两个年龄段,民族分布方面以壮族及汉族患者最为常见,其它民族包括布依族、瑶族和彝族等。中晚期患者在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和肝功能指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高龄、住院次数少、伴门静脉癌栓、Child-Pugh分级为B级以及未进行TACE治疗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高危因素。对于中晚期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积极的TACE治疗以及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消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封晓[2](202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淋巴瘤为一大类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免疫功能异常或者免疫缺陷的人群。有研究表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较高。本研究系统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与淋巴瘤病理类型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42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淋巴瘤患者的乙型病毒肝炎的感染率,乙型病毒感染与淋巴瘤类型的关系、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包括肝功能的影响,以及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随访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利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42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B细胞占72.1%(535/742),其中DLBCL患者占43%(319/742),非霍奇金NK/T细胞22.5%(167/742)。2、分析了516例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详细资料的患者,其中HBV未感染组(全阴组和仅HBs Ab阳性)占51.2%(264/516),现症感染组(HBs Ag阳性)12%(62/516),既往感染组(HBs Ag阴性HBc Ab阳性)36.8%(190/516)。3、年龄(≥60岁)(χ2=11.725,P=0.001)、脾脏受累情况(χ2=4.276,P=0.039)与HBV感染(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7%(17/252)(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在治疗中出现了HBV的激活,其中70.6%(12/17)为现症感染者,仅29.4%(5/17)为既往感染者。HBV激活的17例中76.5%(13/17)在观察期内死亡,69.2%(9/13)为淋巴瘤相关死亡,30.8%(4/13)为乙肝进展死亡。5、在接受系统化疗的405例淋巴瘤中存在HBV感染患者更易出现肝功能损害(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52.6%和57.6%,P=0.012)。这种结果也发生在293例接受系统化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6.1%和56.6%,P=0.009)和178例接受系统化疗的DLBCL(HBV未感染和HBV感染分别为42.0%和59.8%,P=0.027),提示化疗中两组肝功能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在治疗中4.8%(3/62)(HBs Ag阳性)进展为乙肝进展为重型肝炎,3.2%(2/62)转化为原发性肝癌症,4例相关死亡,HBs Ag阳性导致6.5%(4/62)患者死亡,HBs Ag阴性患者治疗中仅有1例0.2%(1/454)进展为肝癌后死亡。7、516例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期61月,无HBV感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4月,较HBV感染患者生存期49月延长(P=0.022)。进行病理分型发现,B-NHL患者HBV现症感染组生存期32月明显低于既往感染组和HBV未感染组(二者分别为65月和69月,P=0.007和P=0.004)。现症HBV感染DLBCL患者生存期12月明显低于未感染HBV者生存期66月(P<0.001),亦与HBV既往感染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损伤与预后差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临床分期程度(Ⅲ/Ⅳ)、化疗中肝功能异常是影响HBV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48.8%(252/516)淋巴瘤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其中现症感染占12%(62/516);淋巴瘤患者更易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HBs Ag(+)和HBc Ab(+)),提示HBV在淋巴瘤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年龄更大,脾脏更易受累,化疗中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更高。3、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激活,也会增加乙肝相关的病死率。4、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尤其现症感染是包括DLBCL在内的B-NHL的不良预后因素。

廖红[3](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HBV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20例初诊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日期至2020年12月30日。将入选的158例MM合并HBV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62例MM无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HBV血清学指标的HBsAg状态对病例组进行亚组分析,同时了解HBsAg阳性对MM患者的影响。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基因、染色体、免疫分型、D-S分期、ISS分期、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HBV再激活率等指标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MM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进行单因素分析。病例组的预后因素运用COX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免疫分型、基因、染色体、D-S分期、ISS分期、治疗前后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无事件生存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MM合并HBV感染患者的HBsAg状态分析中,HBsAg阳性组与HBsAg阴性组在治疗前肝损害、治疗中肝损害、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阳性组治疗后肝损害、HBV再激活率的比例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MM患者的HBV感染率(75.34%),高于治疗前(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免疫分型、基因、染色体、D-S分期、ISS分期、治疗前后肝损害、抗-HBc状态等因素上,对EFS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但EFS在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因素上有非常显着的影响(P<0.05);(5)经过COX回归模型分析,得出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E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患者的HBV感染率及HBsAg阳性率都高于一般人群;HBsAg阳性的MM患者治疗后肝损害及HBV再激活的比例均高于HBs A阴性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BsAg状态、含有硼替佐米方案可作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陈焯[4](2021)在《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影响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传染性疾病,而它目前起关键作用的传播方式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又称垂直传播。目前推荐乙肝病毒高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期接受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进行抗病毒治疗,不仅能降低HBV DNA水平,还能使母婴传播率也随之更有效地下降。然而停药时间尚存在争议,现需进一步探索TDF的安全性,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孕妇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0年0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HBs Ag阳性且HBV DNA>2.0×10^5IU/ml并接受替诺福韦酯(TDF)行母婴阻断的181例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停药时间不同,分为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观察三组在停药后其产时、产后12个月的HBV DNA及ALT水平,以及婴儿1岁时的乙肝两对半情况等,观察TDF对阻断母婴传播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研究孕妇最佳停药时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MTCT)。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设计采用相应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结果2016年01月至2020年08月在我院门诊接受TDF行母婴阻断传播的181例,分为中断服药组49例、产时停药组78例、产后停药组54例,51例小孩1岁时检测HBs Ag为阴性。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产时、产后12月检测的ALT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产时:P=0.145>0.05,产后12月:P=0.231>0.05),并且三组在产时、产后12月ALT异常比例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的三组孕妇在分娩时检测的HBV DNA水平均有下降,她们之间的HBV DNA水平在分娩时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而且中断服药组在分娩检测HBV DNA水平>5log10IU/ml。经过两两比较,产后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的HBV DNA水平(调整后P<0.001)有差别,产时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的HBV DNA水平(调整后P=0.002<0.05)有差别,而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HBV DNA水平无差别(调整后P=0.085>0.05)。在分娩时,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的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断服药组分别与产时停药组、产后停药组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的孕妇在分娩前的平均服用TDF的平均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8)。服用TDF时长影响分娩时孕妇体内HBV DNA水平。孕妇在产后12月,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与产后停药组检测ALT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579,P=0.061);三组检测HBV DNA人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97,P=0.006),产后停药组分别与中断服药组、产时停药组有差异,中断服药组与产时停药组无差异。小孩1岁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比例分别为14.3%(7/49)、25.9%(21/81)、42.6%(23/54),三组小孩检测乙肝两对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06,P=0.005),产后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有差异,产时停药组与中断服药组、产后停药组之间无差异;产后停药组检测率高于中断服药组与产时停药组。结论1.服用TDF进行母婴阻断的孕妇,不管在产前中断服药、产时停药或产后停药均不增加分娩时、产后12月肝炎活动的风险。2.服用TDF时长影响产时HBV DNA水平,中断服药组HBV DNA平均水平高于10^5IU/ml,分娩前增加用药时长有利于降低母婴传播率。3.产时停药与产后停药在产后12月ALT的异常率没有差异,产后继续服药不能进一步获益。4.产后停药组孕妇和婴儿实验室指标检测率均高,从侧面反映,产后停药组孕妇依从性较高,提高孕妇的依从性,有利于孕妇和婴儿的后期健康管理。

陈椿[5](2021)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为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初次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310例HBV相关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乙肝组111例,乙肝肝硬化组98例,原发性肝癌组101例。收集上述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比较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不同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在外科住院并行肝癌切除手术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全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临床情况、病理特征,按临床情况和病理特征因素分组,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三组患者血清中的Ig A、Ig G、Ig M、C3、C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肝硬化组的Ig A、Ig G、Ig M含量均高于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P<0.01),而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C3、C4含量高于慢乙肝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的C3、C4含量又低于慢乙肝组(P<0.01)。(2)血清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AFP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中,补体C3在阳性组水平小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Ig M、C3、C4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3)在有门脉癌栓和无门脉癌栓组中Ig A、Ig G、Ig M、C3、C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和C4在肿瘤>5cm组中的水平大于肿瘤≤5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在有肝硬化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和BCLC分期无相关性(P>0.05),补体C3、C4水平和BCLC分期呈正相关(P<0.01),Ig G水平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补体C3水平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g A、Ig M、C4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V相关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而补体C3、C4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降低,在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出升高趋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补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有关。(2)免疫球蛋白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补体水平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CLC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对于评估肝癌患者中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白玲[6](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黄韬[7](2020)在《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临床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HBV感染的核心指标。目前较为主流的HBsAg的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是CLIA的一种。CLIA由于具有检测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和更易实现检验过程的标准化等优势,在临床上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对CLIA和ELISA技术在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方面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CLIA和ELISA技术检测出的HBsAg弱反应性结果的可靠性。目的:评价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方法:检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回顾分析CMIA和ELISA对门诊就诊患者血清HBsAg检测的阳性率,初步了解这两种方法检测HBsAg的敏感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收集临床常规检验中CMIA和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ELISA和CMIA进行平行检测,评估CMIA与ELISA对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同时,对上述所有HBsAg检测结果为弱反应性的标本通过中和确认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以评价CMIA检出的弱反应性结果的可靠性。在明确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HBsAg弱反应性的临床血清标本,根据EP-15A2文件,评价CMIA检测HBsAg弱反应血清标本的精密度。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的55737份临床就诊患者HBsAg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CMIA对门诊就诊人群HBsAg的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ELISA(21.00%vs18.41%,P=0.032)。2、本研究纳入了183例CMI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0.050.5IU/mL)的血清标本,对这些标本采用ELISA方法进行平行检测,结果显示,ELISA检出的阳性标本仅为88例(48.09%)。以特异性抗体中和确认试验作为金标准对此183例血清标本进行的确认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68例为HBsAg确认阳性。统计结果显示CMIA检测弱反应性HBsAg标本的阳性预测值为91.80%;ELISA检测弱反应性HBsAg标本的敏感性为52.38%,但阳性预测值达100%。3、本研究纳入了50例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弱反应性(S/CO:1-4)的血清标本,对这些标本采用CMIA检测系统进行平行检测。CMIA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47例为有反应性标本。特异性抗体中和确认试验的结果显示,CMIA和ELSA检测结果不一致的3例标本HBsAg均为阴性。4、对于所有CMIA检测HBsAg结果为有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分段分析的结果显示,CMIA检测值≥0.16 IU/mL的标本,中和确认试验100%为阳性。5、精密度检测结果显示,CMIA检测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和中间精密度变异系数分别为5.06%和5.56%。结论:与传统的ELISA技术比较,CMIA检测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不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精密度。对于CMIA检测值≥0.16IU/mL的标本,中和确认试验100%为阳性。

董冲[8](2020)在《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及探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乙肝(HBV)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150例儿童亲体肝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者血清HBcAb检测结果分为HBcAb阳性组和HBcAb阴性组,对两组儿童受者的新发HB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感染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统计分析两组供者性别、血清HBcAb检测结果、供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检测结果、受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血浆量、术中输液总量、供者年龄、供者体重、移植物重量方面的差异。2、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139例接受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儿童肝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比较两组间供者和受者的特征、手术信息以及移植物和受者的情况,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乙肝疫苗预防治疗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进行分组,分为:A组HBs Ab滴度>1000IU/L;B组HBs Ab滴度200-1000IU/L;C组HBs Ab滴度<200IU/L,观察影响抗体滴度变化的因素。3、儿童受者疫苗反应的强度根据受者术前使用乙肝疫苗支数分为强反应组(≤3支),中反应组(4~6支),弱反应组(>6支),分别在应用疫苗前、疫苗后1周和疫苗后2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比例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分泌动态变化;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NK细胞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9(TLR9)和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蛋白表达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明确其与乙肝疫苗反应性的差异。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儿童受者共12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3~31个月),包括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47例和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78例,两组的新发HBV感染例数分别为8例(17.02%)和1例(1.2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供肝组织中共检出HBV cccDNA阳性者11例,检出率为8.8%,其中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供肝组织中HBV cccDNA阳性者10例,占比21.3%,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检出1例,占比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接受HBV cccDNA阳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4例,感染率36.4%,其余114例接受HBV cccDNA阴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5例,感染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HBV组供者血清HBcAb(+)和供肝组织HBV cccDNA(+)例数高于非新发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3.5±15.7月,有5例(3.6%)出现新发HBV感染,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平均时间为11.6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与新发HBV感染的受者相比,新发HBV感染的移植物和受者均存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受者术前抗体滴度<1000 IU/L,移植物HBV-DNA>1000copies、术后3个月HBs Ab下降速度和术中血浆用量大于400 ml是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与术中血浆的用量相关。3.研究发现在应用乙肝疫苗一周后,强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较中反应组和弱反应组明显增高(P<0.05);应用乙肝疫苗两周后,与中反应组和强反应组相比,弱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仍然明显偏低(P<0.05)。结论:1.供者血清HBcAb(+)是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故应用HBcAb(+)供肝需要给予合适的预防治疗;2.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术前快速使HBs Ab滴度达到1000 IU/L以上是降低术后新发HBV的关键因素;3.影响儿童受者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因素与受者NK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TLR3、TLR9及RIG-I相关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

李观海[9](2020)在《慢乙肝相关疾病患者次年住院风险及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病人再住院率居高不下且人均住院费用较高,剖析医疗费用可发现少数患者可解释大部分医疗卫生费用。慢乙肝是我国的重大卫生问题,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和高医疗费用。构建可用于预先识别高危患者的预测模型有助于患者提前了解自己健康状况,早期治疗和干预,以减少可能的疾病进展与经济压力,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因此本研究利用临床治疗队列数据构建精准和个性化的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次年(未来12个月)住院风险及高直接医疗费用风险的预测模型,重点关注患者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加强干预治疗,预防患者病情恶化,为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控制疾病费用提供数据佐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基于广州某传染病专科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1年-2017年诊断为“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相关就诊信息。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把数据集分成训练集(70%)和验证集(30%)。针对类别不平衡问题运用SMOTE算法均衡原始训练集得到类别平衡训练集后,围绕患者次年住院和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总医疗费用的前5%)作为结局变量展开描述分析。并以当年人口学特征、生化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筛选方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通过灵敏度、特异度、F1-measure、G-mean、AUC和校准曲线共6个预测模型评估指标综合筛选最优预测模型,并用验证集(30%)数据进行验证,最后对最优预测模型建立简易实用的列线图。结果1.本研究纳入27736例慢乙肝医保患者,其中有400人(1.44%)次年住院,1565人(5.64%)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人均年总直接医疗费用为5768.89元,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阈值为14994.56元;纳入7022例肝硬化医保患者有602人(8.57%)次年住院,179人(2.55%)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人均年总直接医疗费用为10331.48元,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阈值为32529.69元。2.类别不平衡数据集构建的预测模型,灵敏度普遍比特异度低,有的预测模型特异度高达88.5%,灵敏度只有65.3%,F1-measure基本不超过30%,部分模型只有5.4%,G-mean普遍为70%左右,AUC值基本在0.7-0.8之间,校准曲线密集分布在对角线下方或偏离对角线;相比之下,经SMOTE算法后的类别平衡数据集,同样分析方法得到的预测模型性能提高明显,特异度虽然相比基于类别不平衡训练集的预测模型要低,但是灵敏度有所提高,F1-measure和G-mean基本达到80%,AUC均有所提高,校准曲线相对更靠近对角线。3.慢乙肝次年住院模型纳入年龄、当年住院、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DNA病毒载量变量,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46和0.852;慢乙肝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模型纳入当年住院、间接胆红素、干扰素、保肝药、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变量,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47和0.671;肝硬化次年住院模型纳入当年住院、总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谷草转氨酶和年龄变量,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44和0.787;肝硬化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模型纳入总蛋白、恩替卡韦、当年住院、年龄、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变量,最优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63和0.857。结论1.基于SMOTE算法的类别平衡数据集比原始数据集建模效果更好,模型对于正负两类样本的识别率趋于平衡。2.本研究从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治疗方案四个方面共29个变量构建慢乙肝和肝硬化患者未来住院风险及高直接医疗费用风险的预测模型,模型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黄浩明[10](2018)在《扶正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其对STAT1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全球合计约有2.57亿人(占3.5%的世界人口)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20%以上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慢性乙肝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乙型肝炎患者占世界乙型肝炎病例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约有30万患者死于肝癌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目前我国治疗乙肝的常用药物为: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I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制剂,但仍较难达到乙肝治疗的理想目标——临床根治,且这类疗法中或有停药后易反复的缺点,或有严格的用药禁忌症与普遍的不良反应,实现长期维持疗效较为不易,掣肘着我国防治乙肝的长远卫生发展规划。导师左俊岭教授经多年筛选、总结而形成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扶正解毒方(专利申请号:CN201610065082.7)。本研究首先对左俊岭教授门诊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明确扶正解毒方临床中应用的实际抗乙肝病毒疗效。然后,利用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 G2.2.15细胞系进行干预,观察本方对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进而明确其体外的抗乙肝病毒药效。最后,探讨扶正解毒方作用下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1,STAT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和m RNA的表达变化以及STAT1蛋白核内转位情况。综合评价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使用本方扶正解毒干预的临床疗效、病毒学效应。方法:一、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在90天至1年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患者开始疗程到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中药汤剂治疗组分类筛选病人,评估各组在此治疗期间HBV-DNA载量、HBs血清学、HBe血清学、ALT与AST等临床疗效指标的变化。二、研究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 G2.2.15细胞系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首先,通过MTT以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研究扶正解毒方对Hep G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接着,利用Elisa以及q PCR技术研究扶正解毒方对Hep G2.2.15细胞分泌HBs Ag、HBe Ag和HBV-DNA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RT-q PCR,分别从蛋白以及m RNA层面探究扶正解毒方对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且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研究扶正解毒方干预下STAT1蛋白向核内转位的程度改变。结果:一、临床回顾性分析。(一)基线资料。本研究共收集就诊记录2551条。经过数据整理,有复诊记录患者共309人,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2人,其中对照组32人、抗病毒组18人、中药组12人。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性别、疗程长短等因素对最终疗效并无显着的影响(P>0.05)。(二)疗效比较。以HBV-DNA下降大于1 Log10 IU/ml作为疗效指标,对照组无效17人,有效15人,有效率46.88%;抗病毒组无效0人,有效18人,有效率100%;中药组无效1人,有效11人,有效率91.66%。中药组、抗病毒组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与抗病毒组相比疗效未见显着差异(P>0.05)。(三)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在三组间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方面。治疗后AST以及HBV-DNA载量在三组间比较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其余指标未见显着差异(P>0.05);通过组间两两多重比较,各组AST指标值分别为对照组41.06±42.69 U/l、抗病毒组26.83±3.22 U/l、中药组21.42±4.14 U/l,其中治疗后对照组的AST显着高于中药组(P<0.05);HBV-DNA载量组间两两多重比较中,各组HBV-DNA载量分别为对照组4.55±1.83 Log10 IU/ml、抗病毒组2.88±1.35 Log10IU/ml、中药组3.58±1.52 Log10 IU/ml,其中抗病毒组治疗后HBV-DNA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四)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在三组间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HBs Ag、anti HBc两项指标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HBs Ag治疗前为2.93±0.86 Log10 IU/ml,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为3.35±0.76 Log10IU/ml;Anti-HBc治疗前为1.03±0.14 Log10 IU/ml,治疗后有所下降为1.00±0.14Log10 IU/ml。抗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可见HBV-DNA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HBV-DNA治疗前为5.22±1.95 Log10 IU/ml,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为2.88±1.35 Log10 IU/ml。中药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可见Anti-HBc、AST、HBV-DNA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Anti-HBc治疗前为1.03±0.04 Log10 IU/ml,治疗后有所下降,为1.00±0.03 Log10 IU/ml;AST治疗前为41.00±27.42 U/l,治疗后有所下降,为21.42±4.14 U/l。HBV-DNA治疗前为5.16±2.04 Log10 IU/ml,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为3.58±1.52 Log10 IU/ml。(五)治疗后各指标变化幅度比较。各组研究资料治疗前后变化的均值差比较可见HBs Ag在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HBs Ag对照组为-0.43±0.75 Log10 IU/ml、抗病毒组为-0.15±0.18 Log10 IU/ml、中药组为0.23±0.55 Log10 IU/ml;其中抗病毒组、中药组分别与对照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HBV-DNA变化幅度,对照组为-0.50±1.92 Log10 IU/ml、抗病毒组为-2.34±1.40 Log10 IU/ml、中药组为-1.58±2.04 Log10 IU/ml。治疗前后各组HBV-DNA均值的差多重比较,我们发现抗病毒组与对照组间HBV-DNA的变化幅度有显着差异(P<0.05)。二、细胞实验研究。(一)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 G2.2.15细胞系增殖活性于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我们所制作得扶正解毒冻干粉对应生药量估计为14.03kg/kg。扶正解毒冻干粉干预Hep G2.2.15细胞12、24、36h后对该细胞增殖的作用模式基本一致;当冻干粉的药物浓度小于1000μg/ml时,对Hep G2.2.15的增殖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当浓度逐渐上升至大于1000μg/ml后,对Hep G2.2.15的增殖促进作用逐渐逆转,进而表现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当药物浓度上升至5000μg/ml时,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达到77-88%。通过计算,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 G2.2.15细胞的半数抑制量IC50为3300μg/ml左右。另一方面,我们研究了在0、250、500、750、1000μg/ml五个药物浓度下对Hep G2.2.15的凋亡诱导作用,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进行探讨。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药物浓度逐渐升高,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多,当扶正解毒方冻干粉药物浓度达到1000μg/ml时,晚期凋亡细胞比例已到达8.5%,此时对细胞凋亡作用较为明显。(二)扶正解毒方对Hep G2.2.15细胞系分泌HBs Ag、HBe Ag以及HBV-DNA影响作用。1.后续实验分别设立空白对照、恩替卡韦浓度1ng/ml、干扰素α2b浓度5×103IU/ml以及250、500、750μg/ml浓度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干预,共六组不同的干预手段,进行24h的干预研究。通过Elisa检测,我们发现在恩替卡韦、干扰素α2b以及250μg/ml、500μg/ml、750μg中药浓度干预时,培养基上清HBs Ag水平相对于对照组均未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培养基上清中分泌的HBe Ag水平,中药的三组浓度干预下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显着意义的降低(P<0.05);而500μg/ml、750μg中药浓度组与干扰素α2b组相比亦有显着降低(P<0.05),分别为27.61±0.61 IU/l、27.39±1.00 IU/l及36.26±2.35 IU/l。2.恩替卡韦干预后培养基上清中的HBV-DNA含量与对照组以及干扰素α2b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0.70±0.25倍;250、500、750μg/ml浓度的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干预后与对照组以及干扰素α2b干预组相比培养基上清HBV-DNA的含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0.73±0.40、0.12±0.08及0.18±0.14倍。然而500μg/ml、750μg/ml中药冻干粉浓度干预后培养基上清总HBV-DNA显着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说明中药在细胞模型上显示出具有抗乙肝病毒方面的效果,且效果优于恩替卡韦。(三)扶正解毒方对STAT1信号通路的影响。1.对STAT1蛋白磷酸化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中在各种药物干预情况下的Hep G2.2.15细胞系STAT1总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STAT1蛋白两个主要磷酸化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上,干扰素α2b能显着激活STAT1-Y701位点的磷酸化(P<0.05);而当扶正解毒方药物浓度在500、750μg/ml时显着上调S72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5.39±0.73倍和5.10±0.72倍。CDK8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当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在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下干预均能显着上调其表达(P>0.05),分别为对照组表达水平的1.72±0.20和1.90±0.21倍。对应的,IRF9蛋白的水平在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下,扶正解毒方能显着上调IRF9蛋白的水平(P<0.05),分别为对照组的2.05±0.28倍和3.11±0.44倍。在500、750μg/ml两个中药药物浓度下,OAS1蛋白表达水平亦显着增加(P<0.05),分别是对照组表达量的1.70±0.13及2.49±0.58倍。2.对STAT1蛋白核内转移的影响。借助细胞免疫荧光的实验方法,我们发现在干扰素α2b以及扶正解毒方冻干粉500、750μg/ml两个药物浓度干预下,Hep G2.2.15细胞核内的STAT1信号较对照组、恩替卡韦组以及250μg/ml药物浓度组显着升高(P<0.05);750μg/ml药物浓度时,其作用甚至超过IFN干预下的作用,并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3.对相关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在诱导STAT1基因m RNA的表达方面,干扰素干预24h后Hep G2.2.15细胞系STAT1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其余各组的表达量(P<0.05),为对照组的8.16±0.64倍;其余各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下CDK8基因的m RNA的表达量并未见显着差异(P>0.05)。干扰素干预后IRF9基因的m RNA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为对照组9.70±2.09倍。500、750μg/ml浓度中药组在上调IRF9基因表达方面虽不及干扰素干预下的水平,但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及250μg/ml中药组(P<0.05),分别为对照组表达量的2.07±0.59和2.49±0.42倍。各组措施干预Hep G2.2.15细胞24h后,OAS1基因的m RNA相对表达量方面,干扰素干预后OAS1的m RNA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8.03±1.26倍,显着高于对照组、恩替卡韦、250及500μg/ml中药浓度干预组(P<0.05)。500μg/ml中药浓度组的OAS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恩替卡韦和250μg/ml中药浓度组的表达水平(P<0.05),为对照组水平的1.20±0.31倍。除干扰素干预下OAS1的m RNA水平外,750μg/ml中药浓度组的OAS1 m RNA表达量亦显着大于其余各组(P<0.05),为对照组水平的1.47±0.19倍。在病毒相关基因的m RNA表达上,我们发现500、750μg/ml浓度的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干预后,乙肝病毒聚合酶Pol的m RNA表达显着高于恩替卡韦干预组(P<0.05),但与其他组别相比并未见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下,在影响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基因Core表达方面,在500、750浓度中药干预后,乙肝病毒核心蛋白基因Core的m 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以及恩替卡韦干预组(P<0.05),但与其他组别相比并未见显着差异(P>0.05)。在乙肝病毒X蛋白基因的影响方面,在500μg/ml浓度中药干预后,乙肝病毒X蛋白基因的m RNA表达显着高于恩替卡韦和干扰素干预组(P<0.05),但与其他组别相比并未见显着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结果显示扶正解毒方可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2.在细胞实验部分,我们证实扶正解毒方能够在体外较好抑制乙肝病毒,并能够抑制细胞模型中HBe Ag分泌;3.扶正解毒方在STAT1信号通路上,通过上调IRF9的表达,促进STAT1二聚体核内转位,通过上调CDK8蛋白水平,活化STAT1-S727位点磷酸化,进一步激活下游效应蛋白表达,而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4.本研究所证实的中药扶正解毒方的应用,可为临床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种合理可行的探索思路。

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不同血清模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不同血清模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描述
    2.2 中期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分析
    2.3 中晚期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模式效果
    2.4 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分析
    3.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讨论
    3.3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式的生存期
    3.4 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MM有无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
    3.2 HBV感染对MM患者肝功能、治疗方案、疗效、EFS的影响
        3.2.1 HBV感染对MM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3.2.2 HBV感染对MM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
        3.2.3 HBV感染对MM患者疗效的影响
        3.2.4 HBV感染对MM患者EFS的影响
    3.3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肝损害情况
    3.4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HBV再激活情况
    3.5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治疗方案比较
    3.6 MM合并HBV感染患者中HBsAg阳性和阴性的治疗效果比较
    3.7 治疗前后MM患者的HBV感染率比较
    3.8 影响MM患者EFS的因素
    3.9 MM患者的预后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MM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4.2 HBV感染对MM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影响
    4.3 化疗药物对MM患者HBV感染情况的影响
    4.4 MM患者HBV再激活的发生及预防
    4.5 MM患者的预后及预后因素分析
第5章 小结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与HBV感染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4)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对照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相关概念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入组情况和观察结果
    2.中断服药、产时停药和产后停药的孕妇基线情况
    3.三组孕妇在分娩时ALT、HBV DNA水平比较
    4.三组孕妇在产后12月ALT、HBV DNA水平比较
    5.产时、产后12月发生ALT异常情况
    6.不同时期三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较
10'>7.三组孕妇分娩时、产后12月HBV DNA>10
5 IU/ml比例分析
    8.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分析
    9.孕妇在分娩时、产后12 月检测ALT、HBV DNA人数情况分析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替诺福韦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停药时机对母婴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5)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相关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2.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差异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3.2 补体C3、C4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病理特征情况
        2.3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
        2.4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分析
        3.2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实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1 CMIA检测系统
        2.2.2 ELISA检测系统
        2.2.3 中和确认试验检测系统
        2.2.4 质控品
    2.3 方法
        2.3.1 临床常规HBsAg检测结果的回顾分析
        2.3.2 HBsAg的 ELISA法检测
        2.3.3 HBsAg的 CMIA法检测
        2.3.4 HBsAg中和确认试验
    2.4 ELISA、CMIA和中和确认试验结果的解读
        2.4.1 ELISA结果的解读
        2.4.2 CMIA结果的解读
        2.4.3 中和确认试验结果的解读
    2.5 精密度评价方法
    2.6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常规HBsAg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3.2 CMIA检测为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ELISA法检测结果(表2)
    3.3 ELISA检测为HBsAg弱反应性标本的CMIA法检测结果
    3.4 HBsAg弱反应性标本精密度分析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8)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亲体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供受者资料
        1.1.2 实验材料
        1.1.3 血清学及病毒学测
        1.1.4 肝脏组织HBV-DNA及HBV cccDNA的检测
        1.1.5 肝脏组织活检及HBsAg检测
        1.1.6 HBV-YMDD测序分析
        1.1.7 新发HBV感染标准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根据供者HBcAb检测结果进行分组
        1.2.3 供者HBcAb阳性组及阴性组术后新发HBV感染情况
        1.2.4 HBV cccDNA与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关系
        1.2.5 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2.6 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性分析
        1.2.7 儿童受者新发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结局
    1.3 讨论
        1.3.1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对儿童肝移植的必要性
        1.3.2 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受者新发HBV感染的风险性
        1.3.3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机制
        1.3.4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儿童受体术后新发HBV感染的预防治疗
    1.4 小结
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方案的一般情况
        2.2.2 供受者特征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3 受者手术情况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4 受者术后HBsAb滴度下降速度对乙肝疫苗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5 术后并发症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6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2.7 新发HBV感染案例的特点及诊断、治疗
        2.2.8 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HBsAb滴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2.3 讨论
        2.3.1 应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意义
        2.3.2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的方案及效果
        2.3.3 肝移植术后HBsAb滴度变化速度的影响
        2.3.4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4 小结
三、儿童受者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差异性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分组情况及各组受者的特征
        3.2.2 受者NK细胞比例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3 受者NK细胞的功能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4 NK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5 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对乙肝疫苗反应速度的作用
    3.3 讨论
        3.3.1 研究影响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因素的必要性
        3.3.2 影响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强度的机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慢乙肝相关疾病患者次年住院风险及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1.2 国内外医疗卫生费用现状
    1.3 临床预测模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类别不平衡数据带来的挑战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人群
        2.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2.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1.3 本研究变量说明
        2.1.4 数据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
    2.2 统计方法
        2.2.1 基于SMOTE算法的不平衡数据处理
        2.2.2 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模型
        2.2.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特征选择
        2.2.4 模型评价指标
        2.2.5 列线图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慢乙肝人群基本特征
        3.1.2 肝硬化人群基本特征
    3.2 慢乙肝患者次年住院预测模型
    3.3 慢乙肝患者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
    3.4 肝硬化患者次年住院预测模型
    3.5 肝硬化患者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
第四章 讨论
    4.1 SMOTE算法在类别不平衡数据中的应用
    4.2 慢乙肝患者的次年住院和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
    4.3 肝硬化患者的次年住院和次年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扶正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其对STAT1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一般现状
        一、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第二节 STAT1蛋白及其磷酸化与慢性乙型肝炎
        一、JAK/STAT通路
        二、STAT1-Y701/S727 位点磷酸化
        三、STAT1的核内转位
        四、STAT1蛋白与乙型肝炎病毒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则治法的认识
        一、现代中医学对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学对乙肝中医证型的认识
        三、扶正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二章 扶正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四、数据筛选及分组方法
        五、数据收集及筛选过程流程图
        六、疗效评估指标
        七、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资料纳入及排除情况
        二、基线资料
        三、扶正解毒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系增殖活性和诱导凋亡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细胞培养方法
        三、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制备
        四、MTT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五、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
        六、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制备
        二、MTT细胞活性检测
        三、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G2.2.15细胞系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以及病毒子分泌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
        三、乙肝e抗原测定
        四、乙肝病毒DNA相对定量。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培养基上清HBsAg测定
        二、培养基上清HBeAg测定
        三、HBV-DNA相对定量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扶正解毒方冻干粉对Hep G2.2.15 细胞系STAT1 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三、荧光定量qPCR
        四、细胞免疫荧光
        五、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二、荧光定量qPCR
        三、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不同血清模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D]. 倪彩菊.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对淋巴瘤的发病、治疗和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 封晓. 延安大学, 2021(09)
  • [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廖红. 南昌大学, 2021(01)
  • [4]TDF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期的安全性观察[D]. 陈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陈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7]CMIA对HBsAg弱反应性血清标本的检测性能[D]. 黄韬. 南昌大学, 2020(08)
  • [8]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D]. 董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慢乙肝相关疾病患者次年住院风险及高直接医疗费用预测模型[D]. 李观海.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扶正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回顾性分析及其对STAT1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D]. 黄浩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的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