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经典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

从儒家经典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

一、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王思特[2](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康倩[3](2020)在《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文中认为北宋时期,文人品画、题画或以绘画为题材的唱和风气兴盛,使题画诗创作至北宋中后叶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诗歌与书画艺术深度融合的自觉意识,并且留下了许多题画诗佳篇。苏轼正是其时热衷题咏绘画的文人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苏轼在文学和书画创作方面的天才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以及他在当时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他的文学思想和画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和引领着当时的包括书画艺术在内的时代审美文化风尚与趣向。在绪论中,笔者从现存苏轼诗集和文集、宋人别集、总集、宋诗选本中经过细致而审慎的搜集和甄别,共汇集、确定苏轼题画诗160首。当然,这还可能不是苏轼题画诗之全部,比如有无部分题画诗作品由于所题写画作的亡佚而不可复见呢?其他载籍中有无我们还未曾注意到的呢?这些都是可以在文献学方面做进一步深究的。但是,仅从我们目前蒐集到的这些,也足以证明苏轼题画诗成果之丰硕。本文在全面厘清苏轼题画诗文献的基础上,对北宋题画诗兴盛的原因,苏轼题画诗的哲学观念,题画诗所蕴涵的传统画学主题意涵及表现技巧,苏轼题画诗的美学思想,尽可能地展开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题画诗创作融合了画内与画外、诗内与诗外的多种元素。故而在第一章中,笔者立足于通过对北宋时期的时代特点、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题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苏轼诗画艺术观之宏观等问题的阐述,以对北宋时期、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创作进行背景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在后面的研究分析中能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试图从题画诗与绘画结合的外在客观条件与内在的诗画融通、创作者的心态等,来探讨宋代题画诗兴盛的原因。首先,唐宋易代之际的政治形势,造就了宋代文人类型和文艺创作取向的转变。宋代统治者通过“兴文教,抑武事”来建立当时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宋代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造就了一批集官员、学者、文学家于一身的新型文化人。其次,宋代之前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与宋代诗画互通的文艺风气,是题画诗得以进入画面的必然前提,题画诗体现了共有的美学观念与艺术风尚。再次,在五代时期,西蜀、南唐开始设立画院。北宋初年也在宫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因此,宋代文人借由题画行为及诗画合一,进可以成为入仕的阶梯,实现对声名功业的关怀;退可以诗画并传,以此会友,满足情感的释放。同时,以绘画鉴藏、流通为因缘大规模展开的绘画题咏活动,形成了题画诗深层的文化场域和流通网络,从而促使题画诗创作高潮的呈现。苏轼的文艺观建立在他的哲学观之上,不对苏轼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认知,我们就很难对他在题画诗中表现的文艺观有深入的体察。在第二章,将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进行系统的分析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向其文论、美学思想领域拓展,同时参借西方现代文论和艺术理论的有关观念和方法,从比较美学和比较艺术学的角度对苏轼题画诗中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进行深度阐释。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在思想方面儒道释兼容并收,并且呈现出一种复杂交错的状态,随着处境的变化,他对儒道佛三家便有不同的选择取舍,因此虽然入世与处世、进取与超脱的矛盾二重心态与情绪常常错综交织在他心中,但是又能应运裕如,很快寻找到心理平衡点。苏轼融合儒道佛思想并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和美学观念之中,并且在他的题画诗中也得到了耀目的折射。苏轼的思想既是他所在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他个人经历和修养所得,并且又与他承继前人的思想遗产有关联,而受蜀学和其父苏洵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本章将对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对苏轼题画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析。本文第三章,选择苏轼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画诗文本,并结合具体的绘画作品,深入探究苏轼的题画诗在画面的有形空间与诗人的无形心灵中所交融出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与唐代题画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轼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和风格,具体包括苏轼题画诗中如何以景写情或以情写景而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苏轼如何深入画面之内体验画境,如何在题画诗中实现画内画外冥合为一的境界。此外,山水画、墨竹图、牧马图更是苏轼最终热衷题咏的三大绘画门类。一方面,苏轼题画诗,多以自我的精神气质与现世的生命感怀介入,将题咏画作与诗人自我的现实际遇与感慨相联系,从而使所题画作的画境得到了拓展,画意得到了延伸,这种相互渗透的情形是苏轼的题画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寄情山水,以画中的山水代替真实的山水,其中“烟江叠嶂”、“现世桃源”、“山水清音”,以及“远”的美学追求,均是苏轼在山水题画诗中着意描写的典型意象,他借此而营构自己超然于现实之上的精神家园,从而安顿现世的生命主体。这些现象,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度认识与阐发。本文第四章,将通过若干对偶范畴的诠释,对苏轼题画诗中的核心美学思想加以理论分析。苏轼在他的题画诗中提出和传达了一系列他对绘画美学思想的认识与看法,无不表明他深谙诗画特有的美学规律。这些美学思想值得充分重视,需要深入解读和阐释,并且将其纳入苏轼的整个文学和美学思想之中,可以为苏轼的文艺思想系统性增添一些曾被疏忽了的新的成分内容。根据笔者对苏轼题画诗美学思想的解读和总结归纳,认为大体上可分为观与应、似与非似两对涵盖诗学与画学两个领域的理论范畴加以辩证分析。当然,这还不够全面,对苏轼题画诗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念,将在日后的研究中加以充实。

甄跃达[4](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宋柏兴[5](2019)在《孔子的音乐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音乐历来强调音乐与伦理的融通。孔子的伦理思想论域广阔,涵盖政治伦理、经济伦理、音乐伦理等诸多领域。在《论语》中,他对音乐与伦理的关系、好音乐的合伦理性标准等重要论题进行论述,其思想体现贯通音乐与伦理学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音乐伦理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音乐主张“乐通伦理”的思想传统高度吻合。他认为音乐也有“载道”的功能,它所传达的“道”就是指人的伦理思想。孔子从音乐的创作、欣赏、评价等各个层面表达其音乐伦理思想,并且提出了以主张“思无邪”“美善合一”“尽善尽美”等为主要内容的音乐伦理思想。在音乐的内容上,孔子主张“思无邪”,即要求音乐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纯尚的,更要求音乐创作者、欣赏者都要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来对待音乐艺术。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上,孔子强调“中和”,既要求人们借助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应该适度。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倡导“文质彬彬”,即要求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音乐评价标准上,孔子推崇“尽善尽美”,即要求音乐实现音韵美与伦理善的统一。现代音乐存在排斥伦理的问题,其后果是导致“无伦理”音乐作品不断增多的可怕现实。研究孔子的音乐伦理思想,对现代音乐创作、欣赏、评价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秦星星[6](2019)在《孔孟荀“美”思想及其主体意识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儒家的视野下,“美”是一种德性完美、天下和谐的理想存在状态。孔子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儒家“美”思想的探索。孔子“美”思想以“仁”为核心,弘道复礼、由仁成美,达成中和之境,深刻体现出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孟子继承孔子“美”思想的精义,形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充实之美”为内在要求,以“阳刚之美”为具体表现的“美”思想;荀子按照推己及人、由外而内的路径将人的个体美推向社会群体,形成由内而外,内外贯通的“美”思想体系,以“美其身”、“美其政”、“美其俗”为三个层次,从“美其身”的个人品行、才能技艺,到厘正礼法秩序的“美其政”,再到推仁厚民的“美其俗”,以此修明政治,涵养仁德。孔孟荀“美”思想中阐释的“美”,以人为主体,由人之德性肇始,内省修己以推己及人,它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始终与道德品质、完美人格及理想政治和社会状态(大同社会)相联系而得以呈现。“美”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演变也呈现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孔子“美”思想蕴涵的主体意识在于“仁”的自觉,即通过“仁”把人独立出来,深刻表达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孟子“美”思想是对“人之为人”更高的要求,这种表现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情感激昂;荀子“美”思想从人类总体(历史与现实)着眼,在高扬人类主体意识的基础上,以“化性起伪”成就君子之美,对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进行阐释,最终延伸到风俗。荀子的“礼法秩序”实际是对人类如何更有效地绵延和谋取“群体”福祉的思考。孔孟荀“美”思想体现了先贤对“人”自身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关注生命个体到关注人类群体的主体意识认识历程。总之,孔孟荀“美”思想有其一脉相承的内容与特征,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孔孟荀“美”思想及其所体现的主体意识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成就美好德性、实现美好社会生活而奋斗的担当精神。时至今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仍需要继承和发展孔孟荀“美”思想及其所体现的主体意识精神,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贡献力量。

郝晋[7](2019)在《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评注》文中指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教的产生和建立由来已久。传说早在五帝之时,音乐就被作为教化胄子的内容之一。至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使音乐教化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周公创制的“礼乐制度”,在以墨、法为代表的反对声中,极力推崇用礼乐来引导教化百姓,实现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由此可以看出,乐教贯穿在先秦时期教育制度的始终,是值得重视和关注的。因此,本文选取先秦时期儒家经典中的乐教为研究视角,将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进行汇编笺注并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儒家乐教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论述儒家乐教的理论问题和说明文献选择有关问题上,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先秦儒家乐教的含义及范畴。中国古代音乐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动,因此,先秦时期的乐教是包含了诗、乐、舞三者的共同作用。“乐教”一词最早见於《礼记·经解》,其文曰:“广博易良,乐教也”。其交代了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是培养具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简易善良人格的君子。第二,先秦儒家乐教实施特点及意义。作为先秦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乐教具有口耳相传、贯穿人的一生和符合物候及阴阳规律的三个特点。通过不断地教育,在国家的政治统治、君子的道德培养和儒家的审美原则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三,对本篇论文文献材料的选择进行说明。先秦儒家乐教文献内容庞大,体系复杂,由於个人能力及精力有限,本文只以《十三经》内容为主加之《荀子》《吕氏春秋》为整篇论文的整理范围。本文的凡例介绍了文献评注的体例。本文的文献笺注部分按照《十三经》(依原目)、《荀子》、《吕氏春秋》次序排列,每部书正文前针对本书中所涉及乐教问题进行概括式总结,每一部书的每一篇後围绕选文内容进行简评。正文的注释部分对不同时期各家的校记、注释和评论的成果进行考辨,对其中漏注和有误的地方重新加以注释和更正。

胡玉[8](2019)在《班固“赞”“序”文学论》文中研究表明班固作为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所着《汉书》及其他作品多流传于世。其存世《汉书》包含班固的尊汉思想、儒学观念等。因此,后世治班固思想者,多以《汉书》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经学、文学等角度出发加以讨论。近几年来,出现了将《汉书》“赞”“序”作为切入点来探讨班固思想的新的研究角度和趋向。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史(史论)、思想史、文学思想、艺术特色四个大的方面。这些讨论固然都取得了对后学者足资教益的成果,但是,班固的思想不只体现在《汉书》中,《两都赋序》《离骚序》《离骚赞序》等亦包含着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且与其在《汉书》中的“赞”“序”相得益彰。因此,以班氏所有“赞”“序”为研究内容,对班固文学思想的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必要的。本论文之所以将“赞”“序”结合加以研究,是因为一方面“赞”“序”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即二者均有评论功能,其作用都是为表情达意所服务,可以说“赞”“序”在作为理论的“论”和论说的“论”这一点上有相当的重合与交叉。另一方面,《文选》按其选录文章标准选录班固“赞”“序”7篇,可知班固“赞”“序”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班固的“赞”“序”客观上保存了他的文学性和文学观念,弥补了班固其他文学作品中文学观念上的一些空白。通过对班固“赞”“序”进行研究,可达到对班固的文学思想观念更深入全面认识的目的。本文将从“赞”与“序”、“赞”“序”的文学特色、“赞”“序”中的文学、“赞”“序”评作家作品以及“赞”“序”的文学思想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对班固“赞”“序”进行探讨。讨论班固“赞”“序”中的文学,可见出班固对文学的重视以及他在着述中的文学思考;讨论班固“赞”“序”中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可见出班固一方面在其着述中的依经立义和另一方面使文学与史学、经学相分离,努力使文学的价值得以展现的文学思想观。

程依铭[9](2019)在《儒学文化视野下的敦煌舞蹈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存千年之久的敦煌莫高窟,最突出的艺术文化内容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它是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产物。而敦煌舞蹈作为敦煌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艺术载体,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都与敦煌莫高窟文化息息相关。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形态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脉络。敦煌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流派,根植于佛教文化传统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共识,并且呈现出了丰硕且厚重的研究成果。然而敦煌舞蹈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转地区即敦煌地区的文化影响,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不断地融合与冲突下,敦煌文化不仅仅也不可能单纯是佛教性的文化形态。从儒家文化视野下研究敦煌舞蹈,有利于将敦煌舞蹈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基础视为由儒、释、道三种文化传统所共同建构和催生的整体,试图拓宽敦煌舞蹈研究的文化维度。敦煌舞蹈作为敦煌文化传统在艺术领域的肢体表现形式,其研究需要回归敦煌文化传统脉络。敦煌文化是多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产物,以佛教为主的“世俗化”造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止足与外来文化而以中华文明的方式追求精神解放的思维理想。探寻儒学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中找源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其文化。文章首先通过儒家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来奠定一定的历史佐证,其次对儒家文化中的乐舞观念进行解释,再次则通过对壁画上的“儒化”乐舞特质进行分析,最后落实到敦煌舞蹈上,由壁画前(儒家的乐舞理论)到壁画中(儒化的壁画乐舞特质)再到壁画后(儒学对敦煌舞蹈的影响)层层递进,最终为探寻儒学对敦煌舞蹈的影响做铺垫。对敦煌舞蹈圆融归一的舞姿、气韵生动的韵律把握以及和谐对称性的审美特征无一不渗透着中国的儒家思想。包括其“乐舞一体”的独特形式,从敦煌舞蹈外在表象和舞蹈的内在意蕴来看,其含蓄、内敛、庄重的审美特征无一不是儒家思想下的传统审美特征。考察和论述敦煌舞蹈的儒家文化向度,既是敦煌舞蹈研究的创新,同时也是敦煌舞蹈研究向敦煌文化传统的复归。

马朝阳[10](2018)在《《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选》与《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史上并峙之两座高峰,相映生辉之双璧。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文心雕龙》对《文选》的编撰有否影响,是文选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而长期争论不休,难以取得共识。本论文将全面对比分析两书之异同,以期贡献绵薄。对两书关系的探究不仅能够更好的分析两书的指导思想、文体观、文学观和具体作品,还能还原南朝时代的文风,加深对总集与文评着作不同性质、体例的关系之研究。无论是玲珑小巧之亭台楼阁,还是鲁灵光殿之嵯峨?嵬,都不能离开夯实之基石为支撑。对《文选》与《文心雕龙》关系的研究,首先应建立在对编者萧统以及着者刘勰关系的考证、两者成书的诸多问题这两个基础之上。根据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的编撰与创作意图、成书时间、性质等方面的解析,加以刘勰任职东宫,被太子深爱接之,参与了《文选》的编撰工作,皆可见两书比较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年代相近且在流传过程中被广泛认可的总集与批评着作的相携而立,更能促进对南朝文学观念的探讨与认知。对文体分类与对作家作品的选录集中体现了两书诸多观念的同异,所以对文本的全面比较研究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只选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片面性。对各时期《文选》与《文心雕龙》作家、作品、文体的比对直接证明了《文选》受到了《文心雕龙》的一定影响。两书对作品的选录体现出了文质并重的文学观念以及以儒为宗的思想构建。萧统身为太子,编撰《文选》的首要意图当是“化成天下”之义,其次是重视悦目动魄之美。而刘勰深谙孔儒之道,《文心雕龙》字里行间充满了“经世致用”的深意,亦注意总结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皆与萧统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两书成书时间接近,而《文选》晚出于《文心雕龙》,但《文选》亦可视为一部选录式的文学批评史。《文心雕龙》对《文选》的影响,不仅体现于“选文以定篇”上,更显示在“敷理以举统”的理论层面。《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的研究,更关系到对南朝文学风貌的探究以及对“修辞异宜之着述体裁”(钱锺书语)之认识,便于把握相似文评观念下同时代不同性质文献之间的相携而立,把握大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性和相同性,以推进二书关联之研究。

二、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学术成果述评
    三、苏轼题画诗的数量考证
    四、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点追求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时代、文化、画学背景
    第一节 北宋题画诗发展的内外动因
        一、宋代制度与学术思想略谈
        二、画院的建立
        三、绘画功用的转变
        四、绘画题材之消长
        五、雅集与唱和
        六、爱画之风的勃兴
        七、文人画(墨戏画)
        八、宋代的画论
    第二节 画上题诗的历史演进
        一、先秦——丝帛上的图诗
        二、汉代——墙壁上的颂赞
        三、魏晋南北朝——审美精神的重塑与张扬
        四、唐及五代——“尚法”到“尚意”的过渡
    第三节 苏轼的诗画观
        一、文艺批评史语境下的诗画美学差异
        二、苏轼诗画观生成的理论轨迹
        三、诗画本一律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艺术表现的互补
        五、诗画本一律之同中有异
        六、“有形诗”到“无声诗”的概念转化
第二章 苏轼题画诗的思想来源
    第一节 画里晴川——苏轼题画诗与庄老
        一、“心隐”——苏轼题画诗中对归隐与归田的崇尚
        二、“技道两进”——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创作的影响
        三、无待与天游——庄老思想对苏轼题画诗审美境界影响
    第二节 藻饰万象——苏轼题画诗与佛教
        一、苏轼佛禅题画诗的文化成因
        二、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禅意、禅理、禅趣
        三、苏轼佛禅题画诗的美学意蕴
    第三节 乾坤清气——苏轼题画诗与儒学
        一、民胞物与的民本思想
        二、了然口手的审美辞达论
        三、诗画皆美——清气弥漫与温柔敦厚
第三章 苏轼题画诗之画题研究及思想内涵
    第一节 烟霞丘壑——苏轼题画诗中的“桃花源”
        一、“桃花源”语义流变
        二、诗画内容的互文性——元佑年间苏轼的桃源想象
        三、诗画体裁的互文性——苏轼题画诗中桃花源的音乐性
        四、遥“远”的桃花源
    第二节 “肉中画骨夸尤难”——苏轼题画诗之鞍马画审美
        一、有关诸说之检讨
        二、骨与肉,肥与瘦
    第三节 笔墨之戏——苏轼题画诗中的墨竹
        一、墨戏——墨竹之画题生成
        二、墨竹所引发现实之生命感怀
        三、文同墨竹于画田之实践意义
第四章 苏轼题画诗中对偶范畴举隅
    第一节 观与应
        一、苏轼题画以“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二、苏轼题画诗之“应物”观的思想资源及美学意涵
        三、观—兴会—应:苏轼题画诗创作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似与非似
        一、似而不似——重形论
        二、不似之似——重神论
        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神兼备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4)傅山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1. 关于傅山
        2. 关于“道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3.傅山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一、时代思潮
        二、地域社会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一、傅山的家世
        二、“本自才情人”
        三、道士与遗民
        四、“老来归宿”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一、“忠孝神仙”
        二、“圣人不仁”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道与气
        一、有无论
        二、论理、气
    第二节 道与识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二、政治思想
        三、事功思想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一、道派师承
        二、道教着述
    第三节 内丹理论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一、傅山的学术观
        二、道学与儒学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孔子的音乐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系统性
    第一节 孔子与儒家文以载道传统
        一、孔子生平与音乐
        二、儒家文艺思想中的文以载道传统
        三、孔子音乐伦理思想与文以载道传统
    第二节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逻辑性
        一、作乐的思想与逻辑
        二、赏乐的思想与逻辑
    第三节 音乐与伦理的关系
        一、“音乐”与“伦理”的涵义
        二、音乐与伦理的相关性
    第四节 “乐通伦理”的内涵
        一、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音乐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作用
        三、音乐对人的道德修养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的中和之美
        一、音乐的“中庸”原则
        二、《关雎》的“中和”之美和伦理之美
    第二节 音乐的礼乐之美
    第三节 音乐的道德塑造之美
        一、孝悌
        二、忠信
        三、恭敬
        四、智勇
    第四节 思无邪——音乐的纯尚之美
        一、思无邪与音乐创造
        二、音乐欣赏的伦理价值
        三、音乐的扬善抑恶作用
第三章 尽善尽美——音乐的最高伦理境界
    第一节 音乐的美学之境
        一、音乐与美学的相关性
        二、孔子对音乐美的论述
        三、美的音乐与音乐审美
    第二节 音乐的伦理之境
        一、《韶》乐之德
        二、《武》乐之美
        三、美善合一、文质彬彬之境
第四章 孔子音乐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启示
    第二节 对当代音乐德育的启示
    第三节 对当代音乐欣赏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孔孟荀“美”思想及其主体意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孔子论“美”:理想生命境界的追寻
    (一)《论语》中“美”字用例
    (二)《论语》中“美”字意涵
    (三)孔子“美”思想的具体阐释
二、孟子论“美”:个体独立人格的凸显
    (一)孟子“美”思想的背景
    (二)《孟子》中“美”字用例
    (三)孟子“美”思想的具体内涵
三、荀子论“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荀子》中“美”字用例
    (二)荀子“美”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石
    (三)荀子“美”思想的内容及旨归
四、孔孟荀“美”思想嬗变的主体意识历程
    (一)孔子“美”思想与主体意识的萌发
    (二)孟子“美”思想与主体意识的发展
    (三)荀子“美”思想与主体意识的高扬
    (四)从主体意识的嬗变看“美”思想的当下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评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先秦儒家乐教的含义及范畴
    二、先秦儒家乐教实施特点及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与价值
凡例
一、《周易》
二、《尚书》
三、《周礼》
四、《仪礼》
五、《礼记》
六、《左传》
七、《春秋公羊传》
八、《春秋谷梁传》
九、《论语》
十、《孟子》
十一、《荀子》
十二、《吕氏春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班固“赞”“序”文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反思
        (一)班氏“赞”“序”单篇研究
        (二)《汉书》“赞”“序”研究
        1.文体研究
        2.内容及艺术特色研究
        3.文学思想研究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班固之“赞”与“序”
    第一节 “赞”“序”文体起源及流变
        一 “赞”的发展流变概述
        二 “序”的发展流变概述
        三 “赞”与“序”的关系
    第二节 班固“赞”“序”文及创作概况
        一 文体独立性
        二 创作概况
第二章 班固“赞”“序”自身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赞”“序”的格式特征
        一 句型句式
        二 声律对偶
        三 形成原因
    第二节 “赞”“序”的语言风格
        一 骈俪化倾向
        二 以典含雅
        三 雅化成因
    第三节 “赞”“序”的叙事技巧
        一 互见之法
        二 微言大义
        三 对比见义
    第四节 “赞”“序”的文体功能
        一 明褒贬
        二 补充说明
        三 保存文献
第三章 班固“赞”“序”中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 “赞”“序”载文的文学色彩
        一 《叙传》载文
        二 其他“赞”“序”载文
    第二节 “赞”“序”引典的文学色彩
        一 “赞”“序”引《易》
        二 “赞”“序”引《诗》
第四章 班固“赞”“序”中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赞”“序”议文学功能
        一 强调文学的“有补于世”
        二 经学外衣包裹下的文学审美
    第二节 “赞”“序”议文学发展流变
        一 《艺文志序》——简明文学典籍流变和传播史
        二 《儒林传》“序”与“赞”——对儒学发展的概括
    第三节 “赞”“序”评作家作品
        一 评作品
        二 评作家
    第四节 双重评价标准
        一 双重标准评人论文
        二 双重评价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儒学文化视野下的敦煌舞蹈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
第一章 儒家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传播
    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条件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二、特殊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化传播的体现
        一、窟内的文献陈列
        二、人文事迹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中的乐舞观念
    第一节 礼乐教化
        一、乐舞本质的阐述
        二、教育功能的体现
    第二节 舞以载道
        一、宣其宗法
        二、稳固统治
第三章“儒化”的敦煌壁画乐舞特质
    第一节 德化礼治
        一、以“情”至“理”
        二、以“礼”建“序”
    第二节 尽善尽美
        一、“文”之美
        二、“质”之善
    第三节 万象中和
        一、相和对称
        二、中庸适度
    第四节 儒、道、释相融
        一、融合共生
        二、羽化而升
第四章 儒学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第一节 圆融归一(舞姿)
        一、静态舞姿
        二、动态舞势
    第二节 气韵生动(韵律)
        一、风格韵味
        二、节奏韵律
    第三节 对称性审美特征(队形)
        一、和谐对称
        二、破缺对称
    第四节 乐舞一体(独特的手持道具形式)
        一、当代的“舞”与“乐”
        二、手持道具丰富
    第五节 含蓄、内敛、庄重之美(形象塑造)
        一、外化形象
        二、内在意蕴
第五章 复现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萧统与刘勰交接研究
    第一节 刘勰及东宫职事考论
        一、刘勰生平及家族世系
        二、任职东宫通事舍人及职事
    第二节 刘勰与修《文选》说
        一、萧统“爱接”刘勰论
        二、刘勰与修《文选》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选》《雕龙》关联综论
    第一节 两书修撰背景异同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化大背景
        二、两书时代背景同中存异
    第二节 两书修撰动机异同论
        一、两书阅读对象为时代文坛
        二、两书皆旨在匡正文坛时弊
        三、两书同冀立言以流芳千古
        四、两书化成天下与经世致用
    第三节 两书文献性质关联论
        一、创作论与范本
        二、文评论与总集
        三、泛文学的取向
        四、两书相携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选》《雕龙》体类比较
    第一节 两书体类综论
        一、两书体类汇总论
        二、两书体类时代论
        三、两书体类对比论
    第二节 两书体类分论
        一、赋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二、诗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三、骚类文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四、其他诸体的论选异同考辨
    第三节 两书体类比较的意义
        一、文体演变与两书分体
        二、儒学五经与文体衍生
        三、通变与新变的文体观
        四、文、笔之辨的文体观
        五、两书体类对文体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选》《雕龙》作家作品比较
    第一节 两书选论作家作品综论
        一、两书选论作家作品比较总汇
        二、两书选论作家作品异同析论
    第二节 两书作家作品同选考察
        一、同选作者异选作品
        二、同选作者同选作品
    第三节 两书作家作品异选考察
        一、《雕龙》选录,《文选》未选
        二、《文选》选录,《雕龙》未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选》《雕龙》思想、文学观比较
    第一节 《文选》《雕龙》思想比较
        一、萧统与刘勰的思想构建
        二、两书论选所体现的思想
        三、两书思想论比较的意义
    第二节 《文选》《雕龙》文学观比较
        一、文学观对宇宙本源认同
        二、文质观对论选标准把握
        三、雅丽到典丽的文学取向
        四、两书相较与南朝文评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画内与画外 ——苏轼题画诗研究[D]. 康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傅山道学思想研究[D]. 甄跃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孔子的音乐伦理思想研究[D]. 宋柏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孔孟荀“美”思想及其主体意识探析[D]. 秦星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7]先秦儒家乐教文献评注[D]. 郝晋.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班固“赞”“序”文学论[D]. 胡玉.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儒学文化视野下的敦煌舞蹈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质研究[D]. 程依铭.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10]《文选》与《文心雕龙》关联研究[D]. 马朝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从儒家经典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