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葡聚糖钠致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

硫酸葡聚糖钠致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

一、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焜剑[1](2021)在《具栖冬青苷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具栖冬青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所致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1)在动物实验中,将8周龄左右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30mg/kg PE组、DSS组、DSS+5mg/kg PE组、DSS+15mg/kg PE组、DSS+30mg/kg PE组。每组5只。对照组和PE组给予正常纯水,其余各组给予2%DSS(DSS用纯水稀释)。对照组和DSS组每日用灌胃器灌以纯水,其余各组每日灌胃相应浓度的PE(PE用纯水稀释),2ml/次/天。在第8天,收集小鼠的结肠组织并放于-80℃冰箱冷藏备用。用H&E染色法检测具栖冬青苷对小鼠结肠组织的保护作用,MPO法检测炎性因子的释放。(2)在细胞实验中,我们选取RAW264.7细胞和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将其分为6组:对照组、100μmol/ml PE组、LPS组、LPS+25μmol/ml PE组、LPS+50μmol/ml PE组、LPS+100μmol/ml PE组。待细胞生长良好后,先用PE处理细胞1h,再用LPS刺激4h。采用q RT-PCR法检测具栖冬青苷在基因水平上对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具栖冬青苷在蛋白水平上对AKT、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具栖冬青苷对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3)最后用Graph Pad prism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具栖冬青苷能明显减轻DSS对小鼠结肠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因子的释放。(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具栖冬青苷能显着抑制AKT、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在免疫荧光的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栖冬青苷可以显着的抑制核转录因子P65的入核。结论:具栖冬青苷可通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AKT、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保护DSS对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损坏。

郭坤杰[2](2021)在《骆驼乳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仍然不断攀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寻找和利用天然食物来预防或修复结肠炎。骆驼乳(Camel milk,CM)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促进免疫、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等多种功能,在肠道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M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初步研究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预防结肠炎的驼乳保健品奠定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本研究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自由饮用2.5%DSS的水7天,建立急性动物结肠炎模型。检测体重变化、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以评估CM对结肠炎小鼠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CM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显着缓解体重损失和结肠缩短的症状,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缓解结肠组织损伤。其次,从肠道屏障和炎症反应方面探究CM干预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通过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和IL-10)的含量和m RNA水平,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分析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LR4、TAK1和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CM能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上调Claudin-1、Occludin和ZO-1蛋白的表达,从而缓解肠道炎症,保护肠道屏障。在机制上,CM可能通过下调TLR4和TAK1蛋白表达量,抑制NF-κB活化。最后,通过检测小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探究CM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检测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表明,DSS诱导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组成发生变化;而CM能调节肠道菌群,在属水平上增加g_norank_f_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等有益菌,抑制拟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等有害菌。通过GC-MS分析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CM能显着提高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维护肠道微环境稳态。综上所述,CM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具有预防作用,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加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保护肠道屏障,抑制结肠炎症反应。

陈晨[3](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分析消痈止痢汤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以痈论治”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梳理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学术思想的师脉传承,总结姜师对UC祖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挖掘其对本病的治疗特色及经验,并对消痈止痢汤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方药功效进行分析。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痈止痢汤颗粒剂治疗,疗程为2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良Mayo评分、Baron内镜评分、IBDQ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先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对造模大鼠通过自由饮用4%DSS溶液,7天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消痈止痢汤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并将全部大鼠连续7天灌胃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灌等量的生理盐水,中药组及西药组分别灌不同浓度的消痈止痢汤水煎液和柳氮磺吡啶混悬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便潜血等情况。疗程后,对大鼠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分离结肠组织。最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结肠长度、DAI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病理下组织形态,并对组织学评分;ELISA法对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法对结肠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进行检测,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Western blot法对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检测,并测定灰度值。结果:一 理论研究姜树民教授认为UC“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毒、瘀”为关键病理因素,“毒热致痈”为发病特点,认为UC的病机为:湿热壅滞,凝滞气血,热极成毒,浊毒相互胶结,下结肠腑,脂络受损,血肉腐败,酿化成痈。临证善用托法,采用“消痈去腐”的治疗原则,创立“消痈止痢汤”。二 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78.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改良Mayo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Mayo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Baron内镜评分比较:两组较治疗前比较,Baron内镜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IBDQ评分比较:经过治疗,两组较治疗前比较,IBDQ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在疗程后,血常规、肝肾功检测均正常,全部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三 实验研究1.UC模型成功的复制①大鼠在造模期间,从第3天便隐血试验开始呈现阳性(+);从第4-5天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大便变稀,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从第6-7天开始,大便中混有鲜血。②结肠组织肉眼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肉眼可见结肠黏膜表面充血、糜烂,距肛门口4-6cm处最为明显;病理下可见黏膜上皮破坏明显、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黏膜层及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一般状态变化的影响疗程后,空白组大鼠状态活跃、皮毛光泽、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毛缺乏光泽,食量下降,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中混有鲜血。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对大鼠的一般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实验期间内,空白组大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并在实验第14天达到最大值;而模型组大鼠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逐渐下降,在实验第14天下降到最低值,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在第1周时间内,体质量下降程度同模型组相同(P>0.05);实验结束后,各中药剂量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同模型组比较均增加(均P<0.01)。4.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DAI评分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I评分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评分均降低(P<0.05,P<0.01)。5.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结肠长度变化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显着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变长(P<0.01)。6.消痈止痢汤对UC大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①显微镜下: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组织完整,隐窝结构正常,排列规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黏膜上皮损伤严重,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大量减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和西药组黏膜上皮完整,隐窝结构排列规则,杯状细胞明显增多,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黏膜上皮较完整,隐窝结构排列欠规则,可见隐窝萎缩、分支,炎症细胞浸润减轻;低剂量组,黏膜上皮完整性略有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略有减轻,隐窝结构仍破损明显。②病理组织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7.消痈止痢汤对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8.免疫组化法对组织中磷酸化的ERK、JNK、p38MAPK、NF-κ Bp65蛋白含量进行检测①光镜下结果:p-ERK、p-JNK、p-p38MAPK、p-NF-κ Bp65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均有不用程度的表达,均呈棕色或棕黄色。②p-ER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P<0.05,P<0.01)。③p-JNK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④p-p3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西药组显着降低(P<0.01),低剂量组无差异(P>0.05)。⑤p-NF-κ Bp65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显着降低(均P<0.01)。9.Western blot对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磷酸化蛋白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的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了低剂量组在p-JNK蛋白含量上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外(P>0.05),各不同剂量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组织中ERK、JNK、p38MAPK、NF-κ Bp65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P<0.01)。结 论:1.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UC理论渊源明确、学术特色鲜明,创立“消痈止痢汤”,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2.消痈止痢汤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可明显提高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UC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降低中医主要证候总积分、改善主要临床症状、降低内镜下黏膜评分、促进肠道黏膜溃疡的愈合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变化、未出现不良反应,消痈止痢汤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推广。4.消痈止痢汤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抑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损伤。5.UC模型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明显增高,且其含量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消痈止痢汤能通过抑制UC模型大鼠血清中L-1 β、IL-6、TNF-α炎性细胞因子和MPO的含量,来改善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黏膜组织损伤。7.消痈止痢汤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NF-κB转录因子的表达,阻止NF-κB的核移位,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转录和释放,从而发挥抗炎疗效。

应艺[4](2021)在《黄芪多糖通过调控自噬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反复炎症及肠道黏膜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炎症性肠病,因此,治疗UC的关键在于缓解反复存在的炎症及修复受损的肠黏膜。自噬作为一种清道夫机制,具有抗炎作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与多种受体相互作用,发挥调节免疫、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功能,在UC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本实验通过探讨APS调控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激活自噬缓解UC的分子机制,为从中医药中寻求多靶点防治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1)选用C57BL/6J小鼠,DSS诱导建立UC模型,从第一天至第七天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水,第八天至第十天更换为常规饮用水。造模同时,分别予以低(100mg/kg)、中(200mg/kg)、高(400mg/kg)剂量的APS溶液灌胃。实验期间每日称量各组小鼠体重、观察小鼠便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血清中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的含量,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ɑ、IL-1β、IL-18、IL-8、IL-6、IL-2、IL-4、IL-10、IL-22以及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Atg16L、Beclin1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以及AhR的表达水平。(2)选用C57BL/6小鼠,DSS诱导建立UC模型,给予AhR抑制剂CH-223191灌胃处理,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2、细胞实验:(1)使用1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肠上皮细胞Caco-2构建炎症模型,MTS法选定25μg/ml、50μg/ml、100μg/ml三种浓度的APS进行药物干预。q-PCR检测Caco-2细胞中炎症因子、自噬相关基因以及AhR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m RFP-GFP-LC3双荧光报告基因质粒转染,观察Caco-2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及自噬流的变化。(2)使用AhR抑制剂BAY-218预处理Caco-2细胞后构建炎症模型,q-PCR检测Caco-2细胞中炎症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1)与模型组相比,APS干预组小鼠DAI评分有所降低,小鼠结肠长度明显增加,血清中FITC含量减少。结肠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黏膜受损程度减轻,促炎因子TNF-α、IL-1β、IL-18、IL-8、IL-6、IL-2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22、IL-10、IL-4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APS干预组Beclin1、LC3B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6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Atg16L、Beclin1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3)与模型组相比,APS干预组AhR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抑制AhR后,促炎因子的表达显着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自噬蛋白Beclin1、LC3B-II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6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细胞实验:(1)在Caco-2细胞炎症模型中,APS干预后,促炎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抑炎因子m 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APS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细胞中Beclin1、LC3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6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自噬相关基因m 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同时m RFP-GFP-LC3质粒瞬转,镜下观察。APS作用后,Caco-2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多。抑制自噬后,APS抗炎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被部分削弱。(3)APS干预后,Caco-2细胞AhR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抑制AhR后APS抗炎及激活自噬的作用被削弱。结论:1、在UC的发生、发展中,小鼠自噬水平降低;APS激活结肠组织自噬可以减轻小鼠结肠炎症,修复肠粘膜屏障;2、在UC中AhR的表达降低,APS可以促进AhR表达;AhR的缺失加重结肠炎症及肠黏膜受损;3、APS可能通过AhR激活自噬下调小鼠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粘膜屏障,缓解UC。

龚朵云[5](2021)在《衣康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多因素诱发的肠道炎症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UC是一种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情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易并发肠穿孔、腹膜炎甚至进展为结直肠癌。衣康酸是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等因素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由顺式乌头酸脱羧形成的代谢产物之一。研究显示,衣康酸能调节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并具有显着的抗炎效应,但衣康酸在UC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复制了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探讨了衣康酸在UC中的可能作用及机理。另一方面,免疫应答基因1(immune-responsive gene 1,Irg1)是调节衣康酸合成的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关注Irg1缺失是否影响小鼠肠上皮结构及功能,从而进一步探索Irg1调控UC的可能机制。方法:首先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和5%DSS水溶液9天,再选用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5%DSS水溶液9天。每天按时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观察粪便性状、便血和小鼠的一般活动情况。实验结束,脱臼处死小鼠,结肠组织取材进行长度比较,并通过肠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从而比较不同DSS浓度对小鼠结肠的影响,选择复制UC小鼠的适宜DSS浓度。根据前部分实验,选择健康雄性C57BL/6小鼠自由饮用3.5%DSS水溶液7天,饮用自来水溶液2天,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每日按时腹腔注射(100mg/kg)4-辛基衣康酸(4-octyl itaconate,4-OI),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粪便粘稠度和便血情况。处死小鼠前4小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dextran,FITCdextran)溶液进行灌胃。实验结束,脱臼处死小鼠,采集血液标本和结肠组织,检测血清FITC荧光强度反映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laudin-1和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变化。另一方面比较小鼠结肠长度,石蜡包埋处理后HE染色,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改变,过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肠粘液含量和肠上皮细胞凋亡。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肠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2-related factor 2,Nrf2)以及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的含量变化,探讨衣康酸对DSS诱导UC小鼠的作用机理。最后,比较了Irg1敲除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肠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通过HE染色比较肠壁组织结构,TUNEL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肠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差异,通过PAS染色和粘蛋白mucin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粘液分泌情况。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DSS诱导的UC小鼠表现出显着的结肠炎症状及病理组织学改变。UC小鼠的体重逐渐减轻、粪便性状变黏稠,出现腹泻和逐渐加重的肉眼血便。UC小鼠结肠明显缩短,镜下结构肠黏膜下层水肿增厚、隐窝结构异常、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等病理改变。2.与3%DSS相比,5%DSS诱导的UC小鼠出现更严重的结肠炎症状,体重下降幅度更大、腹泻和肉眼血便程度更重,实验后期甚至出现死亡。与5%DSS相比,3%DSS诱导的UC小鼠体重下降率较低、出现粪便性状改变和便血的时间较晚。相比之下,3.5%DSS诱导的UC小鼠体重下降和粪便性状改变的时间适中,实验过程中无小鼠死亡,3.5%DSS诱导的小鼠UC更符合本实验。3.4-OI作用于3.5%DSS诱导的UC小鼠后,小鼠体重下降幅度、腹泻和便血情况有所改善,结肠长度缩短程度减小,肠黏膜下层无水肿增厚、肠壁结构较完整、隐窝结构存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4-OI处理降低了DSS所致的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上调了Claudin-1和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减低了FITC渗透强度,减轻了DSS诱导UC小鼠的肠上皮屏障受损。5.4-OI处理减轻了DSS引起的肠上皮细胞凋亡和肠黏膜损伤,肠上皮TUNEL阳性细胞减少、PAS染色显示肠粘液含量增多。6.4-OI通过上调DSS诱导UC小鼠结肠组织中的抗氧化蛋白Nrf2和NQO1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DSS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7.Irg1的缺失影响小鼠肠上皮结构,使肠隐窝变深、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平衡紊乱、肠粘液分泌减少、粘蛋白mucin2含量减低。结论:本研究从DSS诱导UC小鼠的症状、肠上皮屏障功能和肠黏膜损伤等方面评估,证实4-OI可在DSS诱导的UC中发挥保护效应,这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途径来实现的。另一方面,Irg1作为调节衣康酸合成的关键基因,它的缺失可能影响肠上皮细胞状态和肠粘液含量。综上所述,在基础状态下,Irg1对维持正常的肠上皮结构及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DSS诱导的小鼠UC中,外源性衣康酸可通过激活Nrf2信号发挥抗氧化作用,从而缓解疾病进展,为UC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蒋青青[6](2021)在《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时,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从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的角度,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和给药方法:选用SPF级BALB/c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Normal)、UC模型组(DSS)、四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SSP)、二神丸挥发油治疗组(DSS+ESP)、五味子散挥发油治疗组(DSS+WWZS)、美沙拉嗪组(DSS+5-ASA),每组10只。除正常组小鼠给予正常饮水以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3%DSS溶液自由饮用,连续5天;后正常饮水1周,在自由饮用2%DSS溶液5天复制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小鼠第1次饮用3%DSS为第1天,第11天开始按照小鼠体重灌胃给药:四神丸挥发油组给予110.84 μL/kg四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二神丸挥发油组给予77.8μL/kg二神丸挥发油混悬液灌胃、五味子散挥发油组给予33.04 μL/kg五味子散挥发油混悬液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300 mg/kg美沙拉嗪肠溶片混悬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纯水灌胃。每日1次,固定时间灌胃,连续10天。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每日密切观察小鼠体重变化、饮食情况、毛发状态、粪便及直肠出血情况。将小鼠麻醉取外周血后处死,分离结肠,对结肠长度、重量进行测量,并计算结肠重量指数、单位长度结肠重量。制备结肠组织病理切片,采用双盲法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损伤评分。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小鼠结肠IL-4、IL-10、IL-17A、IL-21、IFN-γ等炎性因子进行检测,进一步验证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实验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0、Tfh17、Tfh21、Tfr细胞的变化情况,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否通过调节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治疗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4.肠道菌群测序:通过Meta 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菌群种属特异性,探索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以及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检测: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TLR/MyD88信号通路 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等相关蛋白进行检测,探究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TLR/MyD88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比较采用对照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统计结果有极显着差异。结果:1.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经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一般状态明显改善,体重逐渐回升,结肠长度明显恢复,结肠重量、结肠单位长度重量和结肠重量指数明显下降,光镜下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修复。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IL-4、、IL-17A、IL-21等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降低,IL-10和IFN-γ抑炎因子水平升高(P<0.05或P<0.01),说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炎症明显缓解,提示调节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可能是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2.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滤泡辅助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Tfh1、Tfh9、Tfh17、Tfh21细胞表达水平升高,Tfr与Tfh10细胞表达水平降低,表明了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的调节作用。3.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各组小鼠粪便菌落组成OUT相似度较高,四神丸挥发油能够明显改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着影响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并且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与TLR2有显着相关性。4.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通过对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显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明显降低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TLR2、MyD88、Rac1、IRAK4、IRAK1、TRAF6、TAB1、TAB2、MKK6、P38 MAPK、CREB 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TLR/MyD88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结论: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TLR/MyD88信号通路调节Tfh细胞分化与影响肠道菌群来实现的。

赵娜[7](2021)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炎症是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针对病原体、组织损伤等刺激产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反应,其目的是清除感染源、恢复组织稳态。为了既能达到良好清除效果又能避免对宿主的过度损伤,炎症反应的进程受到严格的调控。在炎症反应的初始阶段,组织原位的巨噬细胞侦测到损伤信号后被激活,并迅速在损伤部位募集中性粒细胞;继而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并在致炎微环境作用下分化成巨噬细胞。一经激活,这些巨噬细胞呈现促炎的经典激活表型(M1型),分泌大量促炎细胞因子。随着炎症的发展,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或坏死组织后发生凋亡,而巨噬细胞清除摄入死亡中性粒细胞后表型向抗炎、促修复的选择激活型(M2型)转化,进而形成有利于炎症消退的微环境,实现炎症部位细胞组织的稳态重建。炎症的消退,涉及到免疫细胞与微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其关键环节的失调常导致炎症消退障碍,是多种慢性炎症性伤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炎症消退的细胞、分子机制,并探索新的调节策略,对于诸如慢性难愈创面、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消退障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Kazal Type 7),又名ECRG2(Esophagus Cancer-Related Gene 2,食管癌相关基因2),定位于人5号染色体(小鼠为18号染色体),编码区域有258个碱基,翻译成含85个氨基酸的9.23k D大小的蛋白产物,可以分泌到胞外,在食管上皮、口腔粘膜等组织呈组成性高表达。最初通过基因差异表达筛选发现在食管癌组织表达显着降低。早期的研究发现,SPINK7可以通过胞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胞内非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两种途径发挥作用,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等重要表型,发挥抑癌基因的功能。最新的研究表明,SPINK7作为抑制性检查点分子调控食管上皮炎症反应,参与嗜酸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 E)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相对于正常食管上皮,SPINK7在Eo E病人的食管组织表达显着降低达15倍之多;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敲降/敲除SPINK7可抑制上皮分化进而削弱其屏障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可通过抑制u PA/u PAR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靶向下调KLK5(Kallikrein 5)蛋白酶活性,抑制PAR-2(R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活化调控诸多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炎症反应抑制性检查点的功能。但目前关于SPINK7作为抑制性检查点分子调控炎症反应的研究仅限于食管上皮,其作用是否有普遍意义,即在其他系统中炎症反应调节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分别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模型和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对SPINK7调控炎症消退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在小鼠急性创面愈合实验中,利用组织学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技术、q RT-PCR、组织RNA芯片、多重荧光酶联免疫检测、明胶酶活性检测、尿激酶活性检测等技术分析了Spink7缺失对创面愈合速率、再上皮化水平、炎性细胞浸润、促炎/趋化因子分泌水平、蛋白酶活性水平、巨噬细胞极化比例的影响,明确Spink7对创面愈合炎症反应消退的影响和作用;以PAR2抑制剂进行在体干预,评价抑制该通路对Spink7缺失导致的炎症消退障碍、愈合延迟等表型的影响;利用Raw264.7细胞,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条件上清刺激培养、纯化蛋白刺激培养等方法提高Spink7水平观察对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对Spink7的抗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在由于炎症反应不足导致愈合延迟的放创复合伤小鼠模型,评价了创面原位si RNA敲降Spink7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行性。本部分所取得的主要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小鼠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Spink7在增殖期创面表达显着上调,创面局部采用Spink7特异性si RNAs抑制其表达,导致以再上皮化延迟、炎症消退障碍为特征的延迟愈合表型。2.以Spink7敲除小鼠为对象,发现Spink7敲除与si RNAs的敲降表现出类似的炎症消退障碍表型。进一步研究发现,Spink7敲除导致增殖期创面(伤后7 d)存在:炎症相关通路过度激活,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a和趋化因子KC、MIP-2和MIP-1a的分泌增多;u PA、MMP2/9等蛋白酶存在过度活化;巨噬细胞M2极化显着不足。3.以PAR2抑制剂进行在体干预,发现Spink7敲除导致的难愈表型不依赖于PAR2通路的激活。4.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采用慢病毒稳定感染、条件上清作用、纯化蛋白刺激等上调巨噬细胞培养体系中Spink7蛋白水平的方法,均能够抑制LPS刺激导致的促炎细胞因子等基因的表达上调,并初步发现Spink7可以负调控LPS诱导的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5.在小鼠放创复合伤的创面延迟愈合模型中,Spink7的表达水平较单纯急性创面显着上调,局部采用Spink7特异性si RNAs抑制其表达,可以调高放创复合伤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其愈合。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利用2%DSS诱导造模,通过组织学染色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技术、q RT-PCR、Bio-Plex多重蛋白检测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骨髓移植嵌合体小鼠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检测Spink7缺失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溃疡症状的影响,初步明确该分子对实验性结肠炎炎症表型的调控作用。本部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Spink7在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呈诱导性高表达。Spink7敲除小鼠对结肠炎损伤敏感性显着增高,表现为体重下降明显、结肠炎临床症状更严重、结肠长度更短、组织病理学评分更严重等;相应的一系列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分泌较野生对照小鼠也显着增高。2.通过构建骨髓移植嵌合体小鼠,证明骨髓造血细胞来源的Spink7对实验性结肠炎发挥了主要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实验,表明Spink7主要在实验性结肠炎组织的中性粒细胞中表达。3.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公开数据库分析等方法,评估SPINK7在人炎症性肠病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SPINK7在人结肠组织上皮呈组成性表达,在人炎症性肠病存在表达下调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模型和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pink7作为炎症反应的抑制性检查点分子,是促进炎症消退的关键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模型,研究发现Spink7缺失导致炎症消退障碍为特征的难愈表型,初步的机制探讨排除其依赖PAR2激活导致该表型,体外细胞实验显示Spink7可通过抑制NF-κB等通路拮抗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表型,而在放创复合伤创面干预敲降Spink7则可通过调高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在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研究表明Spink7缺失导致肠炎损伤程度加重,而中性粒细胞来源的Spink7发挥了主要的抗炎保护作用。这些结果丰富了对于炎症消退调控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探索对于诸如慢性难愈创面、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消退障碍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靶点。

周伟康[8](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丹参已在临床广泛用于结肠炎的治疗,但其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暂不清楚。本研究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探究中药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络,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通路的准确性,系统全面地阐释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事实依据。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化学专业数据库-中药与有效成分数据库、ETCM数据库等及文献获取丹参化学成分,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筛选丹参活性成分,再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丹参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2)利用GeneCards、DRUGBANK、OMIM、DisGeNET、TTD、MalaCards等数据库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绘图软件获取丹参潜在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再利用STRING蛋白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挖掘核心功能模块。(3)通过Metascape对交集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使“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可视化,初步揭示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作用机制。(4)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三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4%DSS)、给药组(4%DSS+455mg/kg/d丹参颗粒)。边造模边灌胃给药7天,每天称量记录不同组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稀便、腹泻、鲜血便)并进行粪便隐血检测,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于造模第8天采血并处死小鼠,分离结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测量其长度。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药物对小鼠结肠结构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lbeta,IL-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检测药物对结肠炎小鼠炎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共预测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2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γ-谷甾醇、咖啡酸等;(2)丹参的潜在作用靶点152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788个,交集靶点43个,主要作用于核心靶点PTGS2、STAT3、AKT1、SRC、EGFR、ESR1、MMP9、PPARG、MMP2、AHR、KDR、CYP19A1、MMP1、MPO、MET、ABCG2、IGF1R、MMP3等;(3)丹参调节信号通路通过富集共有KEGG通路122条,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介素-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可能在丹参对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发挥重要作用。(4)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药效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4天小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丹参颗粒水溶液(455mg/kg)能够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症状,改善小鼠结肠短缩情况,降低结肠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炎症指标的检测表明:丹参能显着抑制DSS引起的TNF-α、IL-6的升高,上调血清中的IL-10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着。结论:丹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起调节作用。推测主要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松弛素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血小板活化、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免疫、细胞凋亡、组织重塑、局灶性粘连、凝血级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修复肠黏膜屏障、抗凝、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进一步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等促炎介质、提升抗炎介质IL-10的水平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吕兴[9](2020)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紫地榆为研究对象,明确其活性部位,通过建立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炎症因子变化、TLR4/NF-κB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1、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2、建立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图谱,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测定紫地榆不同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不同部位HPLC特征色谱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3、应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采用自由饮用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建立急性UC模型,通过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来评价UC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和病理组织结果,生化检测法来检测UC大鼠血清中MPO活性,结肠组织中MDA含量、SOD、GSH-Px活力。4、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EAEG)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通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大体评分、病理学评分、外周血细胞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含量来评价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5、采用DSS诱导大鼠急性UC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EAEG剂量组(低、中、高)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采用生化检测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SOD、GSH-Px活力,RT-qPCR法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及INF-γmRNA表达水平,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NF-κB p65、NF-κB 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探讨紫地榆对UC大鼠发挥防治作用的机制。结果:1、紫地榆乙醇总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均含有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其中乙酸乙酯部位鞣质含量较高(57.52%),乙醇总提物黄酮含量较高(44.33%),水部位多糖含量较高(78.48%),氯仿部位生物碱含量较高(1.04%)。2、紫地榆不同部位均有抗炎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佳。HPLC图谱所标定的27个特征色谱峰中,有13个与抗炎率呈显着相关,分别为1(没食子酸)、2(没食子酸甲酯)、3(儿茶素)、8、11、13、15、17、19(五没食子酰葡萄糖)、20、21、25、27号峰。3、两种给药方式均可建立UC模型,其中自由饮用组较正常组,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RBC和LY细胞含量升高(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降低(P<0.05);较灌胃组结肠组织呈重度炎症的变化,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MDA含量、GSH-Px活力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更符合Cooper造模标准。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I评分显着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着缩短(P<0.01),结肠组织大体评分和病理学评分显着升高(P<0.01),外周血细胞中WBC、LY、GR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细胞因子TLR4、NF-κB p65、TNF-α、IL-6和INF-γ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IL-10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TLR4、NF-κB p-p65/p65及IL-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升高(P<0.05),SOD、GSH-Px活力显着降低(P<0.01),Nrf2/HO-1信号通路中Nrf2、HO-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经药物干预后,各药物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1、该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为紫地榆的综合质量评价奠定基础。2、紫地榆乙酸乙酯部位抗炎活性作用最强,可能是多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3、5%DSS自由饮用7 d诱导SD大鼠急性U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UC动物模型,与文献报道一致,可作为研究急性UC的治疗药物和发病机制的方式。4、EAEG对DSS所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防治作用,能够缓解UC大鼠的炎症、溃疡和水肿,减轻结肠组织的损伤。5、EAEG对UC大鼠的防治作用机制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樊李明[10](2020)在《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肠道内慢性复发的免疫应答性炎症。目前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免疫应答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UC中,免疫系统在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炎介质和抗炎介质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激活,因此,包括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cells,Tregs)在内的免疫细胞被认为在U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是Th17细胞特异性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够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炎症部位,同时协同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因此,抑制Th17细胞分化是一种潜在治疗UC的方法。JAK激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还参与了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在UC中的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特别是在UC患者中,STAT3表达和活性明显增加,同时发现在肠粘膜T细胞中磷酸化的STAT3显着增加。UC的治疗通常基于疾病的严重程度,目前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调节药物等。不久前,辉瑞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批准托法替尼缓释片的新增适应症申请,即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是目前针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第一种JAK抑制剂,而针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STAT3抑制剂目前尚无上市药物。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是一种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但是,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尚未见报道。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发现CTS能够与STAT3特异性地结合,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CTS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CTS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在体外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CTS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CTS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CTS对IL-6诱导STAT3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法检测CTS对STAT3核转位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TS对初始(na?ve)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CTS(3、10、30μM)对脾细胞毒性无显着影响,且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STAT3磷酸化,同时能够有效抑制IL-6诱导的STAT3核转位;另外,CTS能够抑制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IL-17A、TNF-α,但对IL-2、IL-6、IFN-γ、IL-10的产生没有显着影响;最后,CTS能够显着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IL-6共同诱导的初始CD4+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表明CTS对STAT3活化以及Th17细胞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隐丹参酮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我们采用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急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连续7 d,随后3 d自由饮水,20 mg/kg和60 mg/kg隐丹参酮连续灌胃治疗至第10天;在慢性模型中,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7 d,之后换无菌蒸馏水饮用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复制模型,然后再饮用2.5%DSS溶液7 d,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从第22天开始,小鼠每天灌胃20 mg/kg隐丹参酮,一共治疗28 d。然后评估各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和体重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每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碘酸雪夫糖原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淀粉颗粒含量,天狼猩红/快绿胶原染色法(Sirius red/fast green collagen stain)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阳性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Phosphorylation of STAT3,P-STAT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代表性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DSS诱发急性结肠炎后,小鼠有明显腹泻,粘液脓血便,体重减轻等症状,CTS(20 mg/kg和60 mg/kg)能够有效改善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增加结肠长度,降低结肠炎症细胞浸润和MPO活性,增加Occludin蛋白的表达以及杯状细胞淀粉颗粒染色。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CTS能够降低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增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比例,减少Th17/Treg比例,此外CTS还能够降低结肠炎组织升高的P-STAT3水平。在DSS诱导的慢性结肠炎中,CTS能够增加结肠长度,减少小鼠结肠中纤维化相关指标胶原纤维、α-SMA的表达以及P-STAT3的表达,降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4+IL-17A+Th17细胞数目。表明CTS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隐丹参酮能够有效改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炎症,缓解结肠组织的纤维化状态,保护和修复黏膜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Th17分化有关。

二、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具栖冬青苷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具栖冬青苷的研究进展
        2.1 具栖冬青苷的理化性质
        2.2 具栖冬青苷的药理作用
        2.3 具栖冬青苷的来源
        2.4 具栖冬青苷与炎症
        2.5 小结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测定DSS的使用浓度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章 具栖冬青苷对DSS诱导的UC小鼠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具栖冬青苷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和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骆驼乳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骆驼乳
        1.1.1 骆驼乳的营养成分
        1.1.2 骆驼乳的医疗价值
    1.2 炎症性肠病
        1.2.1 概况
        1.2.2 IBD的发病机制
    1.3 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鲜驼乳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结肠炎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分组
        2.2.2 体重变化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2.2.3 血清指标的检测
        2.2.4 结肠组织学检测
        2.2.5 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
        2.2.6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2.7 RNA提取、反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转录丰度
        2.2.8 Western Blot实验
        2.2.9 小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检测
        2.2.10 小鼠粪便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检测
        2.2.11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体重和DAI变化
    3.2 结肠长度和病理组学评分
    3.3 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
    3.4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
        3.4.1 驼乳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与分布的影响
        3.4.2 驼乳对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与分布的影响
        3.4.3 驼乳对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与分布的影响
    3.5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IL-1β、IL-6和IL-10含量的影响
    3.6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6.1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NF-κB通路蛋白的影响
        3.6.2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TLR4通路蛋白的影响
        3.6.3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TAK1通路蛋白的影响
    3.7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8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血清中LPS的影响
    3.9 小鼠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分析
        3.9.1 物种注释结果
        3.9.2 物种组成分析
        3.9.3 物种多样性分析
        3.9.4 菌群的环境因子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4.1 驼乳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4.2 驼乳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1 “以痈论治”学术特色的师脉传承
    2 “以痈论治”UC及“毒热致痈”的源流考析
    3 UC的病因和病机
    4 姜师治疗UC特色及经验
    5 姜师治疗UC用药特色
    6 消痈止痢汤的组方解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消痈止痢汤”治疗活动期大肠湿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MPO含量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消痈止痢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MAPK信号通路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黄芪多糖通过调控自噬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引言
    1.1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1.2 自噬与溃疡性结肠炎
    1.3 芳香烃受体与肠道炎症
    1.4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5 本研究的意义
实验研究
    一、技术路线
    二、材料方法
        1.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动物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指标检测
        3.细胞实验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指标检测
实验结果
    一、动物实验
        1.1 APS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小鼠肠道炎症及肠黏膜损伤
        1.2 APS激活UC小鼠结肠组织自噬
        1.3 APS促进UC小鼠结肠组织Ah R的表达
    二、细胞实验
        2.1 在Caco-2细胞炎症模型,APS发挥抗炎作用
        2.2 APS促进Caco-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2.3 APS激活Caco-2细胞自噬
        2.4 敲除自噬基因,削弱了APS抗炎及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
        2.5 APS通过上调AhR的表达减轻Caco-2细胞炎性损伤
        2.6 在Caco-2细胞中抑制AhR,APS激活自噬的作用减弱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通过激活自噬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5)衣康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衣康酸激活Nrf2减轻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Irg1对小鼠结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衣康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6)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4 四神丸治疗UC的理论依据
        4.1 四神丸的理论源流与功用认识
        4.2 四神丸的方剂配伍特点
        4.3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基础
    二、中药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1 挥发油概述
        2 中药挥发油应用的历史沿革
        3 中药挥发油的现代药理研究
        4 四神丸挥发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依据
    三、Tfh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fh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2 Tfh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与分型
        3 Tfh细胞分化成的不同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肠道菌群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研究
        1 肠道菌群紊乱是UC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2 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五、TLR/MyD88 信号通路在UC发病的研究概况
        1 TLR/MyD88 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2 TLR/MyD88 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
        3 主要试剂
        4 主要仪器
        5 主要溶液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动物及分组
        2 模型复制
        3 给药方法
        4 样本采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
        2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分化的影响
        3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 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对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MyD88 信号通路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一、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二、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节复发型UC肠道菌群平衡
    三、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可有效调控复发型UC小鼠Tfh细胞分化水平
    四、四神丸及其拆方挥发油能够干预TLR/MyD88信号有效治疗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Spink7 促进小鼠创面炎症消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Spink7 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si RNAs敲降Spink7 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1.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小结
    第二节 Spink7 基因敲除对小鼠创面炎症消退的影响
        2.2.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小结
    第三节 Spink7 调控创面炎症消退机制的初步探讨
        2.3.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小结
    第四节 siRNA敲降Spink7 促进小鼠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初步研究
        2.4.1 材料与试剂配制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
        2.4.4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Spink7 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第一节 Spink7 缺失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3.1.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来源的Spink7 在实验性结肠炎中发挥主要保护作用
        3.2.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
    第三节 Spink7 在人炎症性肠病样本中的表达情况检测
        3.3.1 材料与试剂配制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小结
    第四节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 在食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1. 丹参概况
        1.1 丹参的本草考证
        1.2 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3 丹参治疗UC的相关机制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2.1 中医对UC的认识
        2.2 西医对UC的认识
    3. 网络药理学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丹参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靶点预测
        1.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1.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1.5 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1.6 基因本体论(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2. 实验结果
        2.1 丹参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结果
        2.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2.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2.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2.5 基于STRING数据库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2.6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
        2.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3. 小结
        3.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分析
        3.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点分析
        3.3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通路分析
        3.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验证丹参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建立与药物干预
        2.3 小鼠整体情况评分
        2.4 动物处死与标本采集
        2.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IL-1β、TNF-α的浓度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4.2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整体状况的影响
        4.3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4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5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血浆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中鞣质、黄酮、多糖及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紫地榆不同极性部位抗炎活性与HPLC图谱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紫地榆提取物对DSS致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TLR4/NF-κB及Nrf2/HO-1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影响
    第一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节 紫地榆提取物对UC大鼠Nrf2/HO-1 信号通路的影响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化学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1.1 隐丹参酮对小鼠脾细胞毒性的影响
        1.2 隐丹参酮对ConA刺激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2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和STAT3 活化的影响
        2.1 隐丹参酮对Th17 细胞分化的影响
        2.2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3 隐丹参酮对IL-6 诱导小鼠脾细胞STAT3 核转位的影响
    3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影响
        3.1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2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3.3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3.4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5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的影响
        3.6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含量的影响
        3.7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MPO含量的影响
        3.8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P-STAT3 的影响
        3.9 隐丹参酮对急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4 隐丹参酮对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的影响
        4.1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4.2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的影响
        4.3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4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4.5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肠纤维化的影响
        4.6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 的影响
        4.7 隐丹参酮对慢性结肠炎小鼠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7/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
讨论
    1 隐丹参酮对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改善作用
    2 Th17/Treg细胞在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中起作用
    3 STAT3 信号通路可能是隐丹参酮治疗急慢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4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栖冬青苷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刘焜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骆驼乳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D]. 郭坤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溃疡性结肠炎“以痈论治”策略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陈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黄芪多糖通过调控自噬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D]. 应艺.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衣康酸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龚朵云.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四神丸挥发油干预TLR/MyD88信号调节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fh细胞与肠道菌群交流的分子机制研究[D]. 蒋青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pink7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与机制探索 ——基于小鼠创面愈合与结肠炎模型的实验研究[D]. 赵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周伟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紫地榆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吕兴. 大理大学, 2020(05)
  • [10]隐丹参酮对小鼠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樊李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硫酸葡聚糖钠致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