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速凝治疗急性脑梗死400例疗效观察

尿激酶联合速凝治疗急性脑梗死400例疗效观察

一、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辉[1](2020)在《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宣解通透之功效,联合西药常规抗凝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阐释解表药解表宽中扩络的机制,拓宽传统解表法应用范围,提出“解表宽中扩络”的新观点,以期为日后在治疗中低危急性肺血栓栓塞找到新的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PTE患者42例随机化的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给予对照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加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配合治疗,另外,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14天的中医症候积分、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同时间段,以上各项的改善差异,使用spss22.0对目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4天好后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实验室结果降低明显,在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单项中医症候方面,在对于呼吸困难、胸痛症状的改善上对照组和实验组未见明显差异,对于缓解咳嗽、乏力、心悸等症状,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出血风险方面,对照组出血率(9.5%)与实验组出血率(4.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黄芪地龙联合常规西医抗凝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栓塞可有效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较单纯西医抗凝疗法有较好的疗效,在降低出血风险及其它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未见差异。

逯笑柯[2](2019)在《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的脑静脉系统相关的卒中,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CVST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内静脉窦、深部静脉及皮层静脉内的血栓形成,从而导致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受阻,静脉窦内的压力增加,进一步导致颅内压升高。此外,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脑脊液回流紊乱,进一步增加颅内压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搏动性耳鸣,严重者伴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由于CVST临床表现且无特征性,常导致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高达25-50%,部分患者确诊时CVST分期已达到亚急性期或慢性期,临床症状较重,病死率较高,高达10%-30%。抗凝治疗是CVST的一线治疗方式。但是,传统的抗凝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血栓进一步加重和肺栓塞形成。而对于病情较重,或者时间较长的CVST患者,往往不能够使静脉窦及时开放,从而加重病情,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对于重型CVST来说,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抗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对于患者的静脉窦的再通却没有明显的效果。近年来介入溶栓在重型CVST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局部介入溶栓对于CVST有肯定疗效,特别是对于重症CVST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局部介入溶栓对于重型CVST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分析,为今后CVST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CVST患者182例,其中,分析了诊断为重型并经介入溶栓治疗者为156例,参与随访的11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对所有患者行颅内介入溶栓治疗,置管前行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进一步明确血栓位置,溶栓时间为5-7d。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d,叠加口服华法林治疗,3d后继续口服华法林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使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维持在2.0-3.0,或改服利伐沙班。对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过程、静脉窦再通情况(影像学表现)、患者预后结果(改良Rankin量表)、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入院、出院及随访6月静脉窦再通率及mRS评分。结果:本研究患中男性:女性为1:3,年龄范围为14-68岁。大多数患者入院时表现为亚急性发病。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妊娠及产褥期,男性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征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86.21%)。影像学检查显示,37.93%的患者涉及单个静脉窦,62.07%的患者涉及两个或更多的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和横窦最常累及。经介入溶栓治疗后,58.62%患者完全再通,33.62%患者部分再通,7.76%患者静脉窦未通;出院时,74.14%的患者窦内完全再通,19.83%患者静脉窦内部分再通,6.03%患者静脉窦未见再通;78.84%患者mRS评分0-2分,16.03%患者mRS评分3-4分,5.13%患者mRS评分5-6分。116例参加随访,随访率为74.36%,随访时76.73%静脉窦完全通畅,18.1%静脉窦部分通畅,5.17%患者静脉窦内血栓仍存在。随访时91.38%患者mRS评分0-2分,6.90%患者mRS评分3-4分,1.72%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亡(mRS 6分)。结论:介入溶栓治疗CVST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更有利于重型CVST患者的静脉窦再通及预后,视力障碍,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会影响重型CVST患者的预后。

朱宣[3](2017)在《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和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文中认为脑梗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即刻血流恢复以挽救缺血脑组织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重要目标。众多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实,对发病3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能显着改善临床预后。尽管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严格挑选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已经获得Ⅰ级推荐,但无论是前循环脑梗死还是后循环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都是各种类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一线治疗手段。在过去的20年,许多随机对照试验和登记研究的结果已证实,急性脑梗死发病4.5小时以内静脉使用rt-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有关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很少。后循环脑梗死在以前的临床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部分原因是其发生率较低,另外,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与前循环脑梗死相比有一些更难以识别的症状,从而延误诊治。很少有随机对照试验将后循环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或单独探讨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目前基于前循环脑梗死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后循环脑梗死。前、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各不相同。为探讨这一差异,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目的比较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自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结合影像结果及症状体征明确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住院期间死亡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90天预后的差异。结果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本中心收治单纯静脉溶栓患者393例,剔除假卒中6例以及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病例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共384例,其中后循环脑梗死60例,前循环脑梗死324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较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年轻(64.6Vs70.3,P=0.005),男性患者比例大(63.3%Vs53.5%,P=0.046),既往冠心病史比例低(6.7%Vs16%,P=0.020),溶栓治疗前NIHSS较高(8.4Vs6.2,P=0.030)。患者从发病到用药时间后循环脑梗死较前循环时间长(179Vs150.5min,P<0.001),而急诊到用药时间两组无显着差异。后循环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较前循环低(5%Vs10%,P=0.003),住院期间死亡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后循环脑梗死和前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分别为18.3%和14.5%,以不明原因的早期恶化为主(72.7%Vs55.3%,P=0.106),出现早期恶化的最常见脑梗死类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5.5%Vs40.5%),其次是心源性脑栓塞(27.2%Vs25.5%)(P=0.673)。90天预后良好率后循环脑梗死高于前循环脑梗死(78.3%Vs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就诊时院前延误时间较前循环脑梗死长,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脑梗死较前循环脑梗死颅内出血发生率低,90天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前循环脑梗死。第二部分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与预后多因素分析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临床特征和疗效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急性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分析后循环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管危险因素、脑梗死病灶分布、脑梗死病因分型的特点。根据90天的m RS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86岁,平均64.6±10.7岁。以65岁至74岁最常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肢体无力(70.0%)和眩晕(56.7%)。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5%)、糖尿病(26.7%)和吸烟(36.7%)。后循环脑梗死85%为单发病灶,以远段病灶最为多见。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38.3%),其次是心源性和小动脉闭塞型。90天时随访,78.3%预后良好(mRS≤2),其中51.7%无症状。21.7%预后不良,其中8.3%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较轻(P=0.004)、溶栓前NIHSS评分较低(P=0.019)、高血压病史少(P=0.001),患者发病至用药时间更短(P=0.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后循环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TIA或脑梗死病史和NIHSS评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年龄、高血压病史、TIA或脑梗死病史和NIHSS评分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三部分高分辨率磁共振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成像研究目的通过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基底动脉管壁成像,比较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穿支闭塞型脑梗死和非穿支闭塞型脑梗死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按照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穿支闭塞型脑梗死(BOD)和非穿支闭塞型脑梗死(non-BOD)两组。共纳入本中心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32例,分为BOD组18例,non-BOD组14例。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黑血序列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影像测量软件对血管狭窄层面进行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等参数的测量,研究两组间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高分辨率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Vs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组(57.2%Vs16.7%,P=0.036)。管壁面积指数BOD组小于non-BOD组(2.5Vs4.1,P<0.001)。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比例两组间无差异(P=0.196),基底动脉斑块强化均以偏心性强化为主,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强化程度均值分别为39.9%和65.3%(P=0.004)。结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后循环脑梗死,可能与基底动脉管壁重构特点及斑块负荷有关。

姜如海[4](2016)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使用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11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845,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01±2.87)分,低于对照组的(22.19±6.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963,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尿激酶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更佳,实现对脑血栓形成的有效控制,降低病症对患者造成的风险。

安鑫[5](2015)在《增减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火上扰型)急性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拓展祖国医学经典理论临床应用范畴,辩证运用“增减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上扰型),观察其临床症候变化及治疗效果,分析传统中药的复方汤剂“增减小续命汤”的组方特点及药物功效,进一步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火上扰型)的中医病机特点,阐述玄府中风理论的临床内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山东省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原山东省胶南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急性期风火上扰型缺血性中风患者共76例。入选患者均以单盲、随机表法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人,平均(62.22±6.49)岁;对照组38人,平均(64.14±7.51)岁,两组患者均予抗血小板、降脂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增减小续命汤煎180ml分早晚二次服,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第14天),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评分、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所得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选卡方检验,统计结果均以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根据用药前后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等比较分析其安全性。结果:经过14天治疗,分析中医病类诊断标准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有效率为76.3%。治疗完成后,两组与自身治疗前相比病类诊断标准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样经过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指导(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thel Index)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亦较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的血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肌酸激酶(CK)等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变化,提示本疗法安全性好。结论:增减小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火上扰证)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明显改善中医症候评分和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指导(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而且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治疗组均显着好于对照组。本方体现祛风方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火上扰型)的临床疗效较为显着,突破仅仅在传统“内风”“外风”理论框架下处方用药的局限性,突出体现了中风“内虚邪中”理论及“玄府中风理论”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但是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由于中药汤剂的特殊性等原因,未能实现双盲法进行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数的基础上,进行更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李可建[6](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梁颖,黄丹丹,丁亚芬[7](2006)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9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对照组采用速避凝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付志新[8](2006)在《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 进展性脑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的26%—43%(颈内动脉系约占28%,椎基底动脉系约占54%)。致残率、死亡率比一般卒中高。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疗指南,更没有随机对照试验(RCT)来提供治疗依据。本研究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奥扎格雷钠与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奥扎格雷钠的疗效比较。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214例,男132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61.84±11.76岁,女64.77±11.05岁。病程:发病在6~72小时内病情均呈进行性发展。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合并高血压147例、冠心病34例,Ⅱ型糖尿病38例。214例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A组)50例、低分子肝素组(B组)52例、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组(C组)56例和对照组(D组)56例。各组间男女、年龄分布均衡,发病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分布均衡; (2)用药方法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14天。B组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腹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7天。C组按上述方法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D组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同时监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栓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聚聚集功能(PA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

赖文军,谭小玉[9](2002)在《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救治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照组 2 0 0例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 2 0 0例加用大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的血小板数恢复更多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更好 ,纤维蛋白原降的更低 ,肌力恢复的更快 ,治疗效果更好 (P <0 .0 1)。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汪勇锋[10](2013)在《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分析及随访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IVST患者临床危险因素、起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影像特点等,为临床工作中IVS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120例,分别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辅助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及随访资料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12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1.5。男性发病高峰年龄期为3039岁,最常见危险因素为头面部感染,其次为脱水;女性发病高峰年龄期为2029岁,最常见危险因素为产褥期,其次为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增高等。(2)头痛99例(伴恶心呕吐40例,59例),抽搐42例,意识障碍19例,肢体障碍30例,言语障碍5例,肢体感觉障碍6例,动眼神经瘫2例,视物不清14例,尿便障碍1例。(3)接受腰穿患者84例,且抗凝治疗后复查腰穿40例。这40例患者治疗后压力平均下降约40mmH2O,且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4)上矢状窦最常受累(75%);其他依次为横窦(72.5%)、乙状窦(52.5%)、直窦(25.8%)、单纯浅静脉(5.8%);(5)随访到69例患者,其中良好26例,头痛19例(演变为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死亡11例,头晕1例,语笨1例,双下肢活动不灵1例,单侧肢体瘫痪1例,视力障碍3例,视物双影1例,再发6例(合并下肢血栓1例)。11例随访影像显示静脉窦均未完全开放,直窦再通率最高,其次为横窦,上矢状窦的再通率最低,但所有患者侧枝循环均较丰富。研究结论:(1)IVST最常受累的部位为上矢状窦,其他依次为横窦、乙状窦、直窦等;随访影像上直窦再通率最高,依次为横窦、上矢状窦。(2)I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MRV、CTV及DSA等辅助检查。(3)抗凝治疗对IVST治疗有效,可显着降低患者颅内压力;重症IVST患者采用血管内溶栓及机械碎栓等新治疗技术可能获益。(4)IVST患者大多预后良好,且预后良好的关键因素是颅内外静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及静脉窦再通。

二、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安全性标准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评价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6.1 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6.2 其他安全情况分析
讨论
    1. 玄府理论体系
    2. 肺主一身之表
        2.1 表分内外
        2.2 “表”的组织学研究
    3. 解表宽中扩络理论
        3.1 解表以开玄府
        3.2 解表药的活血作用
    4.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PTE治疗的可行性
        4.1 营卫开玄府
        4.2 调肺治血
        4.3 桂枝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4.4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5.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宽中扩络功效
    6.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中药物分析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急性肺栓塞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3)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和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后循环脑梗死与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与预后多因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 高分辨率磁共振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成像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增减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火上扰型)急性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3 一般资料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3.4 两组安全指标观察
讨论
    1. 增减小续命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探讨
    2. 结合现代卒中理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病病机“内虚邪中”
    3. 重新认识基于内虚邪中的“玄府中风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附表 2
    附表 3
    附表 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7)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3.2 病情观察
    3.3 用药护理
    3.4 康复护理
4 讨论

(8)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曾经发表的论文

(9)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两组凝血指标的观察:
    2.两组病例临床疗效的判断:
讨论

(10)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分析及随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及病因
    2.2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
        2.4.1 IVST 的一般对症治疗
        2.4.2 抗凝治疗
        2.4.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2.4.4 纤维蛋白溶解药物治疗
        2.4.5 介入治疗
        2.4.6 外科治疗
    2.5 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年龄及性别
    4.2 可能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4.3 腰穿结果
    4.4 影像学检查结果
    4.5 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及治疗后临床表现
    4.6 治疗方案
    4.7 预后及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IVST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5.2 腰穿结果及颅内压变化分析
    5.3 IVST 影像检查特点
    5.4 临床表现分析
    5.5 治疗方案分析
    5.6 预后及随访分析
        5.6.1 死亡病例分析
        5.6.2 影像随访分析
    典型病例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D]. 张正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逯笑柯. 郑州大学, 2019(07)
  • [3]后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和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D]. 朱宣.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4]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姜如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16(30)
  • [5]增减小续命汤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火上扰型)急性期的临床观察[D]. 安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7]小剂量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 梁颖,黄丹丹,丁亚芬. 齐鲁护理杂志, 2006(11)
  • [8]低分子肝素和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付志新. 郑州大学, 2006(11)
  • [9]尿激酶联合速避凝治疗400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赖文军,谭小玉. 临床内科杂志, 2002(S1)
  • [10]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分析及随访观察[D]. 汪勇锋. 吉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尿激酶联合速凝治疗急性脑梗死40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