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公路 (11)

信息高速公路 (11)

一、信息高速公路(十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桃迎,王婷,张羽琪[1](2021)在《考虑多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模型》文中认为为准确预测高速公路交通流,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现象,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多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模型。首先将高速公路当前道路与上下游的交通流、天气等数据转化为一个二维矩阵,并利用滑动窗口模型获得输入样本的最佳长度;然后将样本数据输入集成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并提取交通流数据的特征,随后输出预测结果;最后,将某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用于工作日和节假日两组实验。结果表明:集成深度学习模型比单一模型预测高速公路交通流的效果要好,工作日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精度远高于节假日,本文模型将平均绝对误差由6.40辆·(20 min)-1降到5.450辆·(20 min)-1,说明考虑多种因素可以提升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精度。

王笑京[2](2021)在《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回眸(五)——中国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示范工程开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高速公路是分段逐步建设的,建成一段、开通一段,而且采用了"谁投资、谁收费、谁还贷"的政策,造成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很多,甚至出现主线收费站间隔几公里的现象。考虑到既要保护社会各界和地方投资建设高速公路的积极性,又要为老百姓提供安全和顺畅的交通服务,交通部在2000年初即着手编制有关联网收费的技术要求,并往2000年10月正式发布实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暂行技术要求》。《要求》明确提出,高速公路应首先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联网收费,逐步实现省(自治区、直辖市)际间的联网收费,为全国联网收费电子货币化做好基础工作。

胡砺石[3](2020)在《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务院早在2012年就出台的相关的规定,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进行明确的指示,尤其指出,节假日这一特殊的时间点小型客车的通行收费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搜寻与此相关的各类文献,结果发现,政府已经在降低公众出行成本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高速公路等相关部门在其中发挥着配合性的关键作用,提升整体的通行效率也是当下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对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公众对免费政策理解不到位,高速公路主线及收费站拥堵,景区超负荷接待,一定程度上给高速公路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对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免费政策实施方案宣传不到位,节假日期间车流量激增,交通量远超高速公路设计通行能力,带薪年休假落实不到位,公众对路况信息通缺失,景区接待能力不足,高速公路企业收支不平衡等。解决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需要采取如下一些对策:完善高速公路免费实施方案,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带薪休假,推动错峰出行;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行条件;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深化高速公路企业改革创新等。以促进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

曹雷[4](2020)在《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空间表达,区域城镇体系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与热点研究之一。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科学技术、资金等各种经济要素集聚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经济发展来实现,因此,区域内一个城镇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影响到城镇体系内其他城镇,导致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城镇体系演变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重要内容和空间体现,因此,对于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理论与实践政策支撑,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城镇体系演变受到人口迁移、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快速交通是交通运输体系中区别于传统交通的新型运输方式,它已成长为区域城镇之间主要的联系方式。由于快速交通改变了传统交通方式影响下城镇体系内城镇之间的联通方式和作用强度,促进城镇人口规模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镇空间形态和城镇联系方向改变,带动区域城镇体系不断演变,因此,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演化之间形成以快速交通带动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函数”关系,通过快速交通发展调控和优化区域城镇体系演变方向和趋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快速交通对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突显,区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不断演变,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趋缓,经济增长动力缺乏、转型困难,经济发展下滑趋势明显。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然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局仍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仍旧发展缓慢。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发展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迅速,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等快速交通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快速交通为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向城镇组群演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与实践路径。本文以吉林省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快速交通的视角对城镇体系的演变进行研究,构建快速交通背景下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的分析框架,剖析快速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影响特征及效应,提出区域城镇体系调控和优化的路径和引导政策,旨在丰富区域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协调优化发展的研究理论与实践,为吉林省调控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方向增添新的视角和思路,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提供参考,也为国内其他区域城镇体系的调控与优化提供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与辨析、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演变相关理论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快速交通影响下城镇体系演变理论框架构建。该部分涵盖第一章至第三章,其中,第一章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在界定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内涵基础上,分析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相关基础理论,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第三章探讨快速交通发展和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为后文研究快速交通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证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吉林省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发展时序分析,快速交通影响下的城镇体系演变过程分析、可达性分析,对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演变做实证分析,以及快速交通发展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格局研究,快速交通调控和引导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调控路径和优化引导政策。该部分涵盖第四章至第八章,其中,第四章分析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历程和城镇体系演变历程,并重点分析吉林省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及变化特征。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城镇首位率、位序-规模法则计算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时序变化,对比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的时序变化,探讨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产生的效应;通过区位熵、纳尔逊城市职能指数计算城镇体系职能强度变化,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快速交通与城镇职能演变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快速交通发展对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变化与效应;通过改进后的城市空间引力模型计算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的空间作用强度,分析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第六章研究快速交通影响下吉林省城镇体系变化趋势,归纳总结快速交通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发展的背景与目标、快速交通作用下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最后根据变化趋势提出吉林省城镇体系快速交通调控的主要路径。第七章为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结果并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快速交通超前发展政策、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响应政策、城镇空间组织创新引导政策、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区域协调政策四个方面提出快速交通作用下吉林省城镇体系优化的引导政策。第八章是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指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如下核心观点:第一,快速交通通过经济体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变化这一核心作用机制,进而引导城镇的经济要素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第二,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对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的吸引关系密切,而这种吸引力与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的空间分布直接相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形成的核心是城镇体系中不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而这种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与区域快速交通发达所导致的运输成本的下降直接相关;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城镇快速交通的布局方式而导致的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直接相关。第三,区域快速交通调控和优化区域城镇体系,推动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由相连接城镇组成的城镇群和城镇轴带,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围绕快速交通影响区域城镇体系演变开展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体系上可能具有创新性,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快速交通的视角,以交通运输理论和城镇体系演变理论为指导,探讨和构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机制、规律和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第二、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对快速交通布局前后的吉林省城镇时空可达性分布规律、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首先,快速交通带动吉林省城镇体系时空可达性的改变,推动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其次,通过客货周转量换算、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加权赋值,构建吉林省各地级市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时间序列,提出使用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作为快速交通的评价指标。最后,以快速交通旅客周转量为指标,分别研究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第三、在研究体系上,论文首先从理论上系统梳理并阐述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之后构建基于演变机制、演变规律和演变效应的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演变的理论框架,并以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影响为例,对吉林省快速交通布局以来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进行研究;根据吉林省快速交通和城镇体系发展背景和目标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优化布局的政策建议。

袁诗琳[5](2020)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京沪高速为例的一大批国家高速公路正在开展改扩建工程,管理缺乏依据、影响环境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路域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特点进行阐述。该部分基于对改扩建工程期间的京沪高速实地调研和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专家的交流资料,对高速公路路域环境范围内的用地管理、环境保护措施、绿化设施、道路安全设施、广告牌设置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结合国内外对上述方面的相关研究,归纳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基于高速公路相关的现行法规条例、管理手段,从制度、执行、人员、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路域环境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管理问题和难点,提出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长效高效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最后,结合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提出对路域环境,特别是公路用地实现超前管理的概念和途径。接着,本文根据对高速公路路域系统组成和特点的分析,选取能代表路域系统特性的指标,构建了包括目标-准则-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起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对策的评价模型。最后对评价模型进行实例应用,基于公路的管理数据、实地调研资料和专家打分,对提出的三套管理对策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得到评价效果最优的管理方案。最后,本文基于VISSIM软件,利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建立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仿真模型。通过调整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对比分析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最终提出使公路通行效果最优的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

李雅芹[6](2020)在《《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英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法律法规的英译,作为我国法律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既能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加快完善法律制度,又能增强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法律文化。《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作为典型的地方立法文本,用词专业,句子冗长,文体正式,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希望通过本项目报告总结法律条例的英译策略,希望能为今后相关研究献上一份绵薄之力。本项目报告基于《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的英译实践,首先分析了立法语言的特征,然后针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翻译难点进行讨论,并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中,词汇层面的重难点涉及术语,情态动词以及正式用语,解决词汇层面的翻译难点可以参照平行文本,采取释义法或遵循忠于原文的翻译法则;句法层面的重难点包括“的”字句和长句的翻译。其中,“的”字句可以翻译为条件状语从句或动名词形式,长句可使用顺译法,倒译法和重组法。笔者基于该条例的英译实践,旨在为法规翻译总结行之有效的英译策略,为相关英译实践提供参考。

刘刚[7](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吴文杰[8](2019)在《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策略研究 ——以广深高速东莞段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架桥交通作为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变革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交通组织方式,是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大量的高架桥建成落地。但由于长期缺乏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态和美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总和考虑,其单一功能已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人们逐渐认识到其所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在广东省全力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大背景下,广深高速东莞段作为走廊中创新转型传统走廊的重要联系,在此次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此背景,依托笔者所参与的实际项目《广深高速公路东莞段景观品质提升规划》,笔者首先针对高速公路高架桥、此次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及东莞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特征进行了概念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基础,对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形成原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理论梳理,并整理了相关实例作为参考,论述了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对城乡功能与环境的意义,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体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深高速东莞段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对范围内既存的高架桥及桥下空间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出高速公路高架桥建设中所产生的剩余空间类型以及其各自的特征,同时深入分析广深高速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现状风貌和利用情况,总结整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基于上述认知与评价研究的的基础,综合分析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劣势,总结其潜在利用价值与其限制因素,结合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的要求与思考,提出此类空间的利用目标与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拆分对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进行景观利用的各个要素,逐一进行深入论述,提出相应的策略。最后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建立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利用的评价机制,反思在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特殊性,并对其未来发展研究进行展望,从发展趋势、技术可行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其可能性。

王昊安[9](2019)在《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道(County Highway),是指发展县和县级市的政治、经济意义的主线干道,起到县城之间和县城内主要乡(镇)等主要地方的联通作用。通过齐齐哈尔市辖区县道公路网规划,科学规划每条县道的作用,发挥每一条县道重要性,对于更加科学,构建齐齐哈尔市游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本文对齐齐哈尔县道网规划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根据要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和项目影响区产业和生产力布局、出行道路网络结构及各种交通分布的特点等因素,以齐齐哈尔市域内现有行政区划为划分依据,划分各个交通小区,通过四阶段法算出交通需求预测,在调查和收集项目影响区的经济社会及交通现状资料后,通过分析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客货流量、流向特点,参考历年交通量调查资料、公路客、货运输量及汽车保有量,在预测齐齐哈尔市域未来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齐齐哈尔市域未来的交通生成情况和分布情况,从而推算出交通出行正常增长的趋势型交通量,同时还要考虑新建成的公路在建成后对齐齐哈尔市域产生的诱增交通量与转移交通量,通过以上最终预测齐齐哈尔规划县道网各个路段未来各特征年的所有车辆交通量。(2)采用区位法对齐齐哈尔市辖区县道公路网进行区位分析,得到公路网主骨架的基本走向,再采用结点重要度法进行布局优化,进行区内衔接路网布局得到最终公路网布局方案,实现最优布局。

王林[10](2019)在《完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版图山脉众多、复杂,由此,山区高速公路在我国高速公路中便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以往数据来看,山区高速公路往往因为地势复杂、天气多变等原因,常常出现大量的交通事故。因此,面对山区高速公路所具有的特点及其交通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并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便成为当下学术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本文在研究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过程中,首先,将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这些数据和案例主要是有关山西省太佳高速公路和青银高速公路吕梁段的交通事故的数据和案例;然后,本文在这些数据和案例基础上,研究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事故全息预警系统、管理部门工作机制落后、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足、忽视交通事故反馈情况。最后,本文将针对每一点问题提出合理的策略完善方案,认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完善主要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建立事故全息预警系统、创新管理部门工作机制、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重视交通事故反馈情况这四个方面。由于本文以山西省太佳高速公路和青银高速公路吕梁段为案例研究,所以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指导两条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实践工作。同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提出完善,指导全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建设。但综合来看,由于本文以点见面,采用案例分析法展开对全国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完善,所以其提出的理论建设是否适用于全国山区高速公路,仍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信息高速公路(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高速公路(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多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集成深度学习预测模型
    1.1 数据预处理与滑动窗口
    1.2 构建特征矩阵
    1.3 卷积神经网络
    1.4 长短期记忆网络和门控神经网络
2 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
    2.1 数据来源与趋势分析
    2.2 特征选择与滑动窗口设置
    2.3 网络参数设置
    2.4 结果分析与比较
        2.4.1 工作日交通流预测结果
        2.4.2 十一国庆假日交通流预测结果
3 结论

(3)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速公路免费政策的产生、内容与意义
    2.1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政策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2.2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的重要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3.1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基本情况
    3.2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成效
    3.3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3.4 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问题的成因
4 解决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政策方案
    4.2 落实带薪休假,推动错峰出行
    4.3 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行条件
    4.4 加强高速公路沿线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
    4.5 深化改革创新,促进高速公路企业健康发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逻辑框架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
    第三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实践对策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及其辨析
        一、快速交通
        二、城镇体系演变
        三、研究的视角辨析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交通运输经济效应理论
        二、城镇体系结构理论
        三、交通与城镇体系关系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演变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快速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城镇体系演变的影响因素
        三、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路径
    第二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机制
        一、快速交通推动城镇体系要素运输成本的变化机制
        二、快速交通引导城镇体系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三、快速交通与区域城镇规模收益递增的制衡机制
        四、快速交通推动城市的自我强化机制
    第三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规律
        一、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规律的阶段划分
        二、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演变规律的过程分析
    第四节 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的演变效应
        一、快速交通促进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
        二、快速交通枢纽引导新型城镇经济区形成
        三、快速交通引导区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优化
        四、快速交通促进城镇空间体系变化
        五、快速交通加快城镇群的形成与发展
        六、快速交通推动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增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快速交通的发展与城镇体系演变时序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自然地理区位
        二、经济地理区位
    第二节 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演变
        一、吉林省快速交通发展分析
        二、吉林省快速交通演变特征分析
    第三节 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特征分析
        一、城镇化进程发展动力不足
        二、城镇体系发育空间不均衡
        三、城镇体系单极化特征显着
    第四节 吉林省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演变过程分析
        一、快速交通初步发展与城市规模增长阶段
        二、快速交通扩张与城市极化发展阶段
        三、快速交通发展与城镇“点轴化”发展阶段
        四、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的网络化发展阶段
    第五节 快速交通对吉林省城镇可达性的影响
        一、可达性的测度
        二、快速交通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可达性的可视化表达及其空间分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快速交通发展影响吉林省城镇体系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演变分析
        一、交通成为城镇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快速交通与城镇人口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演变的过程分析
        四、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影响的测度
        五、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等级体系效应分析
    第二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演变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变化的测度
        三、快速交通与城市职能强度的关联度测算与分析
        四、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职能体系效应分析
    第三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二、快速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引力的测度
        三、快速交通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四、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体系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变化趋势分析
    第一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演变的主要问题
        一、快速交通对城镇体系作用程度较弱
        二、快速交通推动城镇体系演变进程缓慢
        三、快速交通与城镇体系之间的空间不适应性
    第二节 快速交通驱动城镇体系演变的背景与目标
        一、快速交通规模增长与发展目标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三、未来区域城镇体系演变目标
    第三节 基于快速交通的城镇体系总体格局分析
        一、中部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发展
        二、快速交通城镇发展轴带的培育
        三、城镇经济区的构建和重组
    第四节 城镇体系调控的主要路径
        一、“长吉图”空间一体化整合发展
        二、中部城市群空间整合与优化
        三、“长吉”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升级
        四、哈长-珲乌城镇轴带发展的拓展
        五、城镇组团空间的集聚与扩散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引导对策
    第一节 快速交通促进城镇体系优化典型案例分析
        一、英国中部城市群的功能扩张
        二、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的发展
        三、美国芝加哥地区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
        四、中国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扩容
        五、中国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的综合发展
        六、国内外发展案例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加速快速交通超前发展布局
        一、规划建设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公路
        二、促进北部和南部高速公路建设
        三、打通西部地区双嫩高速公路
        四、规划东南部地区高速铁路
    第三节 加强快速交通的城镇空间响应
        一、实现省域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互动”
        二、促进市域快速交通节点空间的城镇重点建设
        三、强化快速交通与城镇轴带空间的生态建设
    第四节 推动城镇空间组织创新引导
        一、完善省域城镇空间统筹管理体制
        二、统一编制的区域城镇空间发展规划
        三、强调区域城镇空间整体建设与协调发展
    第五节 促进快速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区域协调
        一、构建与城镇群发展相协调的快速交通系统
        二、构建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快速交通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1.3.2 国内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研究现状
        1.3.3 国外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1.3.4 国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研究现状
        1.3.5 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分析
    2.1 概述
    2.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组成
        2.2.1 公路用地
        2.2.2 建筑控制区
        2.2.3 防护区
        2.2.4 路面环境
    2.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现状
        2.3.1 公路用地
        2.3.2 建筑控制区
        2.3.3 防护区
        2.3.4 路面环境
    2.4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管理现存问题
        2.4.1 公路用地
        2.4.2 建筑控制区
        2.4.3 防护区
        2.4.4 路面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1 管理依据问题与对策分析
        3.1.1 公路用地
        3.1.2 建筑控制区
        3.1.3 防护区
        3.1.4 路面环境
    3.2 管理手段问题与对策分析
        3.2.1 公路用地
        3.2.2 建筑控制区
        3.2.3 防护区
        3.2.4 路面环境
    3.3 管理设施问题与对策分析
        3.3.1 公路用地
        3.3.2 建筑控制区
        3.3.3 防护区
        3.3.4 路面环境
    3.4 管理人员问题与对策分析
        3.4.1 防护区
        3.4.2 路面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法的管理对策评价模型
    4.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指标体系
        4.1.1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原则
        4.1.2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步骤
        4.1.3 高速公路路域环境系统管理对策评价体系
    4.2 主观与客观组合赋权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熵权法
        4.2.3 组合赋权法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仿真的施工作业区标志标线设置研究
    5.1 仿真平台介绍
    5.2 仿真模型构建
    5.3 高速公路施工区标志标线设置方案仿真
        5.3.1 建立高速公路施工区仿真模型
        5.3.2 仿真模型结果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6)《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英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Project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Description
        1.1.1 Project Background
        1.1.2 Project Content
        1.1.3 Project Significance
    1.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2.1 Parallel Texts
        1.2.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Legal Documents
Chapter Two Major Difficulties and Cause Analyses
    2.1 Lexical Difficulties
        2.1.1 Technical Terms
        2.1.2 Modal Verbs
        2.1.3 Formal Words and Phrases
    2.2 Syntactic Difficulties
        2.2.1“De(的)”Structures
        2.2.2 Long sentence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and Case Analyses
    3.1 The Skopos Theory and Its Guida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Documents
        3.1.1 The Skopos Rule
        3.1.2 The Coherence Rule
        3.1.3 The Fidelity Rule
    3.2 Translation Methods Applied at Lexical Level
        3.2.1 Referring to Parallel Texts
        3.2.2 Paraphrasing
        3.2.3 Loyalty to the Original Text
    3.3 Translation Methods Applied at Syntactic Level
        3.3.1 Using Adverbial Clauses of Condition
        3.3.2 Using“V+ ing”Structures
        3.3.3 Translating in the Original Order
        3.3.4 Translating in the Reverse Order
        3.3.5 Restructuring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Conclusion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7)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8)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策略研究 ——以广深高速东莞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阶段粗放发展模式的更新切入点
        1.2.2 半城市化地区集聚发展的纽带
        1.2.3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品质的价值重塑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述总结
    2.1 相关概念
        2.1.1 高速公路高架桥
        2.1.2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
        2.1.3 东莞半城市化区域的界定与成因
        2.1.4 景观在区域发展中的“触媒”作用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况
        2.2.1 国外理论研究
        2.2.2 国内理论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现状分析
    3.1 广深高速东莞段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现状风貌及利用情况
        3.1.1 现状风貌
        3.1.2 利用情况
    3.2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形成原因
    3.3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类型及特征分析
        3.3.1 高架桥下剩余空间
        3.3.2 出入口立交桥周围剩余空间
        3.3.3 枢纽互通立交桥周围剩余空间
        3.3.4 跨线桥周围剩余空间
    3.4 高速公路沿线环境类型分析
    3.5 使用人群调研分析
    3.6 现状问题总结
        3.6.1 统筹规划层面
        3.6.2 法律法规层面
        3.6.3 功能层面
        3.6.4 文化层面
        3.6.5 生态层面
        3.6.6 管理维护层面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目标与原则
    4.1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潜在价值
        4.1.1 桥底空间的开放性与连续性
        4.1.2 发挥城市灰空间作用
    4.2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限制因素
        4.2.1 空间尺度的限制
        4.2.2 噪音的限制
        4.2.3 光线的限制
        4.2.4 污染问题的限制
        4.2.5 步行可达性限制
    4.3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目标
    4.4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空间利用原则
        4.4.1 整体性原则
        4.4.2 因地制宜原则
        4.4.3 人性化原则
        4.4.4 文化性原则
        4.4.5 生态性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策略
    5.1 协同策略
        5.1.1 整体控制
        5.1.2 部门协调
        5.1.3 景观“触媒”
    5.2 空间策略
        5.2.1 空间尺度
        5.2.2 空间边界
        5.2.3 空间形态要素
    5.3 功能策略
        5.3.1 功能类型
        5.3.2 区域选择
        5.3.3 交通及可达性
        5.3.4 功能复合
    5.4 生态策略
        5.4.1 声环境
        5.4.2 光环境
        5.4.3 植被选择
        5.4.4 雨洪管理
    5.5 文化策略
        5.5.1 心理文化
        5.5.2 人文文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展望
    6.1 结论
    6.2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评价参考指标
    6.3 对高速公路高架下剩余空间的重新审视:
    6.4 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致谢
附件

(9)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规划背景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公路发展现状
        1.2.2 国外公路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指导思想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过程
第二章 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
    2.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1.1 区域发展需求
        2.1.2 人口与经济预测
    2.2 交通运输的发展需求
        2.2.1 齐齐哈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2.2 齐齐哈尔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2.3 公路交通需求
        2.3.1 交通调查与分析
        2.3.2 交通量预测思路
        2.3.3 交通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道公路功能及发展规模分析
    3.1 县道公路功能分析
    3.2 县道公路发展规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网布局方案
    4.1 布局研究思路
        4.1.1 布局原则
        4.1.2 常用布局方法与特点
        4.1.3 本次规划采用的布局方法和思路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公路网布局特点
        4.2.2 公路网布局影响因素
    4.3 布局方案研究
        4.3.1 交通区位法布局
        4.3.2 节点重要度布局
    4.4 布局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
    5.1 路网技术评价
        5.1.1 路网结构性能评价
        5.1.2 交通质量评价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完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数据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高速公路
        2.1.2 两条山区高速公路的介绍
        2.1.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
        2.1.4 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2.2 事故分析理论
        2.2.1 影响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
        2.2.2 影响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
    2.3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和预防对策现状
    3.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3.1.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无关因素分析
        3.1.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分析
        3.1.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观因素分析
    3.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典例及特点
        3.2.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个案典例
        3.2.2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特点
    3.3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现状
        3.3.1 缺乏事故全息预警系统
        3.3.2 管理部门工作机制落后
        3.3.3 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足
        3.3.4 忽视交通事故反馈情况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完善
    4.1 建立事故全息预警系统
    4.2 创新管理部门工作机制
    4.3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4.4 重视交通事故反馈情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信息高速公路(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多特征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预测模型[J]. 李桃迎,王婷,张羽琪.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03)
  • [2]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回眸(五)——中国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示范工程开展历程[J]. 王笑京.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21(04)
  • [3]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D]. 胡砺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快速交通的吉林省城镇体系演变研究[D]. 曹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域环境管理对策及评价体系研究 ——以京沪高速为例[D]. 袁诗琳. 东南大学, 2020(01)
  • [6]《江苏省高速公路条例》英译项目报告[D]. 李雅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8]高速公路高架桥下剩余空间景观策略研究 ——以广深高速东莞段为例[D]. 吴文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D]. 王昊安.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完善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的研究[D]. 王林. 山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信息高速公路 (1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