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投资估算

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投资估算

一、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其投资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林,季永兴,毛登林[1](2017)在《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文中认为分析滇池海口河河口地形、工程现状和功能要求,从工程规模、控制范围、动拆迁量、工程地质、总体布置、工程施工、运行管理、总投资等方面论证比选了择址重建海口调控枢纽——海口闸的可行闸址与闸型方案,从泄流、调控、导漂、景观等方面比选最优闸(坝)型式和总体布置方案,并以水流数学模型分析不同闸坝组合布置方案对既有河口的影响。结果表明:既有老闸上游河宽最窄处在工程地质和工程规模方面是最优闸址;水下卧倒门启闭灵活、可控制性好,同时可通过溢流去除水面漂浮物,运行维护简单,是合适的建筑物型式;全闸方案对既有河口形态影响最小。

马静[2](2013)在《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淮河流域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流域之一,其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历经了三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治淮后,尽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已有所削减,但水污染形式依然十分严峻,水质超标现象仍很普遍。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开始注重点源和面源的综合统筹,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定量化研究做支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系统性措施的制定。本研究综合运用清华大学建立的面源污染单元评估方法和IMPULSE模型,通过开展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对单元评估法的基本匡算系数进行了重新核定,修正了参数范围,以获得更为有效的单元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IMPULSE模型所建立的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模拟系统对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的时间、空间和单元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同时对流域内农业土壤营养物质平衡进行分析,识别流域畜禽养殖和化肥施用的氮、磷收支情况,从而全面掌握了流域面源污染特征,识别了面源污染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和模拟工具对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策略进行模拟和评估,筛选并推荐合理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平水年入河排放量总氮、总磷和COD分别为6.33、1.10和30.87万吨。农业活动主要污染单元为畜禽养殖、农用化肥、水土流失单元,次要污染单元为农田固废、农村生活和有机肥单元。河南地区面源污染的入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安徽和江苏,山东地区最少。根据淮河流域目前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水平计算,单位耕地面积上的载畜量不宜超过3536头(猪当量)/公顷。流域耕地最大氮磷可消纳量分别为290.54 kgN/hm2.a和77.96 kgP2O5/hm2.a,耕地平均氮肥施用量满足可消纳量范围,磷肥超过可消纳量0.37倍,应重点控制磷肥的施用量。畜禽养殖是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的最主要贡献单元,但以目前的养殖规模来看,还有一定的养殖容量。通过提高规模化养殖的废水处理率和畜禽粪便还田率,可以有效的削减面源污染量,因此畜禽养殖应将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规模发展以沼气化为主的不同的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计算耕地氮磷最大可消纳量,确定适宜的施肥水平和相应的化肥削减率,可以有效的削减农用化肥单元面源污染量。流域面源污染可实施分类控制和管理,对不同产污单元实行分类控制和监管,对面源污染重点区域和非重点区域实行分级划定治理,重点治理区域建设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淮河流域开展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所形成的方法学框架,对其他流域开展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决策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高飞,何士华[3](2011)在《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协调居民用水需求》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如何利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有效地满足社会用水需求的问题,以滇池流域的管理措施为例,建立类似于心理学中的马斯洛人类社会层次需求模型,将水资源管理需求分为5个阶段,组成金字塔体系,寻求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况。研究表明,这两种具有金字塔体系的层次模型相结合适用于常住人口需求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当水资源管理需求成功地与社会需求同步被满足时,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的目的更容易达成。

史丽琼[4](2011)在《滇池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磷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池是我国着名的高原湖泊,具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水上航运、旅游观光、调节气候、防洪调蓄等多种功能。滇池对于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滇池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入湖污染负荷逐步增加,滇池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升级,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治理滇池污染已成为摆在昆明市人民和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论文于2010年春季(枯水期)调查研究了滇池全湖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表层沉积物间隙水的总磷(TP)、可溶性总磷(TDP)、正磷酸盐(SRP)的浓度及分布特征;以及相对应采样点表层沉积物总磷(TP)和各级形态磷包括:水溶性磷(Exch-P)、铝结合磷(A1-P)、铁结合磷(Fe-P)、钙结合磷(Ca-P)、闭蓄态铝结合磷(Oc Al-P)、闭蓄态铁结合磷(Oc Fe-P)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总结了磷在滇池水体中的纵向分布特征及横向区域性分布特征;分析了滇池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分布梯度,探讨了滇池当前磷污染的主导污染源;探讨了磷元素在滇池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得出如下结论:1)总磷、可溶性总磷、正磷酸盐浓度在滇池草海的浓度水平均高于外海,且在草海北部高于南部。外海中总磷浓度以北部湖区最高,呈现出从湖区北部到南部逐渐降低的规律。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均呈现从外海北部向中部逐渐降低然后在靠近南部晋宁及东部呈贡附近湖区增高的趋势。2)总磷在外海表层和中层水中含量分别占上覆水含量72.7%、77.1%,表层水总磷浓度略低于中层水,上覆水最高;可溶性总磷在中层水和表层水平均含量稍低于上覆水,均是上覆水可溶性总磷含量的94.3%;正磷酸盐在中层水浓度略高于表层水,上覆水最高:变化趋势比总磷缓和,比可溶性总磷显着。在草海,总磷在表层和中层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是上覆水的72.7%、76.1%,与外海的规律一致;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在表层水和中层水中的浓度基本相同。3)草海间隙水中总磷、可溶性总磷、正磷酸盐的平均浓度分别是上覆水的3.45、5.61、4.97倍。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占总磷的百分比分别为84.9%、64.3%,远高于上覆水的51.8%、44.7%。内源磷当前有可能已成为草海水体中磷污染的主导源;外海间隙水中总磷的平均浓度是上覆水的1.46倍,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占总磷的平均百分比分别为10.6%、3.5%,远低于上覆水中百分比分别为25.8%、11.3%。结果与草海相反。4)滇池外海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范围为1465.27-3650.12 mg-kg-1,平均浓度为1901.92 mg·kg-1,草海总磷平均浓度已达到3349.29 mg-kg-1。滇池草海、外海两个湖区富营养化情况均非常严重,草海最为显着,具有较高的内源磷负荷。5)外海各级形态磷含量的次序为Fe-P>Oc Fe-P>Ca-P>Exch-P>Al-P>Oc Al-P,铁结合磷(Fe-P)、钙结合磷(Ca-P)、闭蓄态铁结合磷(Oc Fe-P)的含量在同一水平上水溶性磷(Exch-P)、铝结合磷(A1-P)、闭蓄态铝结合磷(Oc Al-P)与前三者含量水平相差两个数量级。草海各级形态磷含量的次序为Oc Fe-P>Fe-P>Ca-P>Al-P> Exch-P>Oc Al-P,与总磷相同,草海各级形态磷都比外海高。

罗治华[5](2011)在《生态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然而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修复中,因生态浮床技术具有环保、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等优点,目前应用广泛。针对草海水体富营养化现状,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比研究浮床改良前后对草海水体水质的净化情况,研究弹性填料和组合填料在浮床技术净化水体中的净化效果,研究不同季节(夏季和冬季)浮床对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改良浮床净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浮床,在系统运行至第25天时,改良型浮床对草海中CODcr、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84.0%、87.4%、94.2%,传统浮床对草海中CODcr、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72.0%、75.2%、81.2%。改良浮床通过增加黑藻以净化草海水体水质的设计思路合理,黑藻在浮床系统对草海水体水质的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良浮床中黑藻的植入对草海水体的净化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和应用意义。(2)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填料浮床和弹性填料浮床在对水体中CODcr、TN、NH3-N的去除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组合填料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则明显优于弹性填料。基于富营养化治理应着重除磷这一理论,建议在对草海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中,优先选择和考虑除磷效果较好的组合填料作为浮床的生物膜填料。(3)浮床季节性试验证明:夏季浮床对水体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冬季浮床。鉴于浮床技术是以植物为净化主体的生物修复技术,在今后采用浮床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时,充分利用浮床的季节性规律,争取在净化效率高的季节对水体进行净化与修复。

于洋,张民,钱善勤,李大命,孔繁翔[6](2010)在《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及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利用2008年云贵高原13个湖泊丰水期的全面水质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通过与历史资料对比,揭示20年来的水质变化,并分析水质变化的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23个水质参数概括为6个主要成分,除程海外所有湖泊水质均与第一主成分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是除程海外湖泊污染的主要驱动因子,程海水质变化主要受水体的矿化度增加所驱动.另外,根据各主成分得分,本文也对13个湖泊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就湖泊的保护和治理提出建议.

季永兴,陈志伟,蔡跃军[7](2010)在《论滇池海口闸择址重建的必要性及闸址比选》文中提出分析海口闸既有建筑物及设施的现状,从消除原水闸安全隐患,提高水位调控和泄洪除涝安全可靠性,为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调度提供顺畅通道,为下游工农业用水和生态需水提供保障,提升海口河周边环境景观,保护历史建筑物等方面论述了择址重建海口闸的必要性,并根据地形、工程规模、控制范围、动拆迁量、工程地质、总体布置、工程施工、运行管理、总投资等论证比选了可行的闸址方案。

黎尔平[8](2009)在《左手搏右手:以云南滇池1908—2008年治理为例的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文本研究探究云南滇池污染史,一百年来,滇池经受了从农业污染到工业污染,再到生活废水污染的过程。是民众的生存本能和对滇池的占有欲污染和破坏了滇池,但每次引起滇池巨大破坏的事件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发生的。目前,昆明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和人口的剧增,以及毗邻滇池的海埂房地产开发使得滇池的污染状况有愈加严重的趋势。正在实行的"河长制"治理模式与以往的开发模式一样,具有强烈的集权色彩,若发生重大失误则无任何纠错机制。因此,在制度上赋予民众和环保部门独立监督政府治污的权利极为重要。本文也对公共政策方法论问题,以滇池治理为例作了一定的阐释。

张慧[9](2009)在《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以其投资少、效果好、运行维护方便等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不但能修复水体,而且能美化水体环境。本课题为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浮床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2)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3)不同流速、pH值对浮床组合生物技术的影响。浮床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风车草对于CODcr、TP去除效果优于香根草;TN、NH4+-N的去除效果则是香根草优于风车草。香根草单株对N、P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都高于风车草。从香根草对水体中N、P的去除率考虑及其收获后的植物后期的多通道处理途径考虑,采用香根草作为修复滇池草海富营养化水体的先锋植物是可行的。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的结果表明浮床香根草、光合细菌、组合介质联合修复滇池草海水体,可以使其CODcr、TP、TN和NH4+-N值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降到Ⅲ类。缓慢的湖泊水流速度,有利于提高浮床组合生物技术的修复效果。同时,pH值为中性时,浮床组合生物技术对水体中的营养物去除效率最高。从试验结果上看,浮床组合生物技术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殷小锋[10](2008)在《城郊面源污水农田生态沟渠与沟基复合床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滇池流域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对控制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选择滇池入湖河流沿岸两座村庄:官渡区六甲乡梁家村和新一村两种不同类型村庄,进行面源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与工程设计,并对工程处理效果进行研究。梁家村属于居民-农田混合区,居民区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均由农田沟渠汇流排出。本研究之一选择梁家村2条原有农田沟渠进行生态学改造,其中1条添加外源微生物,另1条不加微生物,并选择传统沟渠作为对照。通过对沟渠进出水水质进行监测,来评价工程处理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沟渠运行效果在旱季,对TN,TP,COD的平均浓度削减率,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分别为70.3%,66.6%,73.7%;未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为48.3%,60.6%,58.0%,而传统沟渠则为30.1%,23.8%,18.4%。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对各污染物的削减率较未添加微生物的生态沟渠均提高20-30%。而在雨季,由于进水流量大,停留时间短,进水浓度较旱季偏低,而且两侧农田排水的汇入,造成雨季浓度削减变化不明显,但仍好于传统对照沟渠。2、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削减率总体来讲,5个处理单元对各污染物削减率依次为:竹炭拦截段>沉砂段>砾石拦截段>陶粒拦截段>厌氧段。虽然厌氧段对污染物削减率较低,但其对后3段拦截段净化起到重要作用。3、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与传统沟渠相比,生态沟渠具有污水净化效果突出、排洪通畅、景观效果良好等优点,而且不另占用土地,投资成本仅1000元/m3,运行成本0.19元/m3。因此将农田沟渠改造成能净化污水的生态沟渠,不仅具有技术可行性,也具经济可行性,此技术适宜我国滇池流域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新一村属于居民新区,利用新区边闲置土地构建沟基复合床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对工程进出水进行监测,考察工程运行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沟基复合床运行效果预处理单元(调节沉淀池+厌氧折流沟)对SS,COD,TP,TN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58.76%,36.58%,25.21%,12.16%,基质渗滤床分别为58.31%,68.91%,80.08%,47.16%,预处理单元通过沉淀和提供厌氧环境,对SS和COD表现很好的处理效果,从而保证污水在基质渗滤床得到更好的净化。2、灌水期间系统出水水质变化沟基复合床系统进行连续运行表明,头12小时系统对污染净化效率逐渐下降趋势,随后保持稳定。3、间歇运行对系统处理效果影响通过对沟基复合床系统进行1d,2d,3d的间歇运行,结果表明随着间歇时间的加大,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很大的提高。4、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沟基复合床系统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水力负荷为0.83m3/m2·d,污染削减负荷COD 0.172kg/m2·d、TN0.031 kg/m2·d、TP0.003 kg/m2·d、SS 0.120kg/m2·d;整个工程投资指标为802.8/m3·d,运行费用为0.13元/m3。

二、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其投资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其投资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现状及功能要求
2 闸址与闸型选择
    2.1 闸址比选
    2.2 闸型选择
3 总体布置方案比选
    3.1 总体方案比选
    3.2 闸孔选择
    3.3 结构布置
    3.4 水流数值模拟
4 结语

(2)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地表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1.1.2 淮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1.1.3 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1.1.4 淮河流域污染治理逐步注重点源和面源的综合统筹
        1.1.5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研究情况
        1.1.6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IMPULSE模型
    2.2 Eubolism模型
    2.3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2.3.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
        2.3.2 污染控制政策不足之处
        2.3.3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
    2.4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的启示
        2.4.1 国外政策特点
        2.4.2 国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
        2.4.3 有益启示
第3章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和污染特征分析
    3.1 面源污染现状单元调查
    3.2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潜在排放量匡算
        3.2.1 匡算系数的调查选择
        3.2.2 匡算方法
        3.2.3 匡算结果分析
    3.3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入河排放量计算及污染特征分析
        3.3.1 区域基础数据
        3.3.2 模型概化
        3.3.3 流域面源污染现状模拟
        3.3.4 流域面源污染特征识别
    3.4 基于农田氮磷收支平衡的畜禽养殖容量分析
        3.4.1 方法与数据
        3.4.2 淮河流域畜禽养殖容量分析
    3.5 淮河流域农田氮磷可消纳量与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突出问题识别
    4.1 畜牧养殖单元在流域面源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2 化肥单元在流域面源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3 农田固体废物单元在流域面源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4.4 农村生活单元在流域面源污染中的突出问题
第5章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分析
    5.1 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措施
    5.2 农业化肥污染控制措施
    5.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措施
第6章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6.1 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域建设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
    6.2 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的对策建议
    6.3 农用化肥治理对策建议
    6.4 农业秸秆治理对策建议
    6.5 农村生活治理对策建议
    6.6 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决策分析的方法学研究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匡算系数清单
附录B 农作物生长消耗的氮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协调居民用水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研究地区的水文和环境资料
3 整理综合水资源管理需求金字塔的层次
    (1) 个人的基本用水需求。
    (2) 个人、集体用水安全。
    (3) 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4) 国家级的水资源项目。
    (5)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
4 结果和讨论
5 结 论

(4)滇池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磷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区域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工作执行情况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
        2.1.1 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分析
        2.1.2 沉积物中磷分级浸取发展趋势
    2.2 沉积物-水界面磷迁移释放
        2.2.1 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2.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 采样点的设置
    3.2 样品的采集
        3.2.1 水样品的采集
        3.2.2 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3.3 样品的前处理
        3.3.1 间隙水的制备
        3.3.2 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
    3.4 室验室分析
        3.4.1 水样品的分析
        3.4.2 沉积物样品的分析
第四章 水体及间隙水中磷的分布特征分析
    4.1 水体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磷浓度水平
    4.2 滇池水体总磷、可溶性总磷、正磷酸盐区域性分布特征
        4.2.1 滇池水体总磷分布特征
        4.2.2 滇池水体可溶性总磷分布特征
        4.2.3 滇池水体正磷酸盐分布特征
        4.2.4 滇池水体各形态磷纵向分布特征分析
    4.3 表层沉积物间隙水总磷、可溶性总磷、正磷酸盐分布特征
        4.3.1 间隙水中总磷分布特征
        4.3.2 间隙水中可溶性总磷分布特征
        4.3.3 间隙水中正磷酸盐分布特征
        4.3.4 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与间隙水中各形态磷对比分析
第五章 表层沉积物中磷分布特征分析
    5.1 表层沉积物总磷及各形态磷浓度水平
    5.2 表层沉积物总磷分布特征
    5.3 表层沉积物各级磷形态分布特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生态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态浮床技术简介
        1.2.1 生态浮床技术与净化机理
        1.2.2 生态浮床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
    1.3 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1.3.1 水生植物的定义
        1.3.2 水生植物的研究进展
        1.3.3 水生植物的选择原则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概况
    2.1 试验装置及材料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条件及检测方法
        2.2.1 试验用水水质
        2.2.2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改良浮床与传统浮床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计
    3.3 浮床制作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浮床对水体中COD_(cr)的去除效果
        3.4.2 浮床对水体中TN的去除效果
        3.4.3 浮床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填料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设计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浮床对水体中CODcr的去除效果
        4.3.2 浮床对水体中氮素的去除效果
        4.3.3 浮床对水体中TP的去除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季节浮床对水体净化效果的对比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试验过程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
        5.3.2 夏季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5.3.3 冬季浮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建议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水质测定方法
附录B:实验装置实图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论滇池海口闸择址重建的必要性及闸址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口闸现状及问题
2 择址重建必要性
    (1) 消除原水闸安全隐患, 确保泄洪除涝安全可靠的需要。
    (2) 调控滇池水位和蓄水量, 有效利用水系水资源的需要。
    (3) 配合滇池水污染整治, 提供“引清治滇”通道的需要。
    (4) 调控下泄水量及流量, 保障下游工农业和生态用水的需要。
    (5) 改善周边环境景观, 提升滇池及周边投资环境的需要。
    (6) 与海口河整治建设协调一致, 确保工程整体效益发挥的需要。
3 闸址比选
    3.1 水闸功能要求
    3.2 闸址比选
4 结语

(9)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滇池污染现状
        1.1.1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1.1.2 滇池富营养化现状
    1.2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
        1.2.1 水动力学对湖泊富营养化形成的影响
        1.2.2 污染源
        1.2.3 气候环境
        1.2.4 水力流态
        1.2.5 生态系统失调
        1.2.6 滇池富营养化原因
    1.3 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措施与修复技术
        1.3.1 控制营养物质来源
        1.3.2 控制藻类生长
        1.3.3 水动力学循环
        1.3.4 底层水抽取技术
        1.3.5 稀释或冲刷
        1.3.6 消除内源污染
        1.3.7 生物修复技术
    1.4 人工浮岛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浮岛技术的概念
        1.4.2 浮岛技术研究动态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浮床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试验
    2.1 植物的选择与栽培
        2.1.1 植物选择
        2.1.2 植物栽培
        2.1.3 小结
    2.2 浮床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
        2.2.1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2.2.2 检测项目与方法
        2.2.3 香根草、风车草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状况及试验现象描述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5 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机理
        2.2.6 小结
第三章 浮床香根草系统+光合细菌+组合介质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
    3.1 试验装置、材料与方法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3.3 试验现象描述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对供试水体CODcr去除效果
        3.4.2 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对供试水体TP去除效果
        3.4.3 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试验对供试水体TN、NH_4~+-N去除效果
        3.4.4 试验中pH值变化
    3.5 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机理
        3.5.1 组合人工介质上的生物膜去除污染机理
        3.5.2 光合细菌修复水体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速、PH值对组合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
    4.1 流速对浮床组合生物法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
        4.1.1 试验装置与材料
        4.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PH值对组合生物法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影响
        4.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4.2.2 检测项目与方法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床组合生物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浮床组合生物法经济可行性分析
    5.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城郊面源污水农田生态沟渠与沟基复合床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滇池水污染概况
    1.2 城郊面源污染概述
    1.3 城郊面源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1.3.1 城郊面源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1.3.1.1 土地处理系统
        1.3.1.2 沟渠湿地系统
        1.3.2 污水生态处理工程中的基质
        1.3.2.1 基质的作用
        1.3.2.2 基质的选择
        1.3.2.3 污水生态处理工艺中常见基质
        1.3.3 污水生态处理工程中的植物
        1.3.3.1 植物的作用
        1.3.3.2 植物的选择
        1.3.3.3 污水生态处理工艺中常见植物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区域选择与概况
        2.1.1 农田生态沟渠实施地点背景
        2.2.2 沟基复合床实施地点背景
    2.2 研究方法
        2.2.1 农田生态沟渠
        2.2.1.1 工程设计
        2.2.1.2 分析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沟基复合床
        2.2.2.2 工程设计
        2.2.2.3 分析指标与测定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工程内容
        2.3.2 研究内容
        2.3.2.1 农田生态沟渠
        2.3.2.2 沟基复合床示范工程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农田生态沟渠
        3.1.1 背景调查结果
        3.1.1.1 降雨状况
        3.1.1.2 温度状况
        3.1.2 工程进水水质水量
        3.1.2.1 旱季进水水质水量
        3.1.2.2 雨季进水水质水量
        3.1.3 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1.3.1 旱季运行效果
        3.1.3.2 雨季处理雨污混合污水效果
        3.1.4 污染物削减量估算
        3.1.5 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分析
        3.1.5.1 投资成本
        3.1.5.2 运行成本
        3.1.6 小结
    3.2 沟基复合床
        3.2.1 工程处理水质水量
        3.2.1.1 水质
        3.2.1.2 水量
        3.2.2 工程处理效果
        3.2.2.1 灌水期出水水质变化
        3.2.2.2 不同处理单元的比较
        3.2.2.3 间歇进水处理效果比较
        3.2.2.4 处理效果动态变化
        3.2.3 工程污染物削减量估算
        3.2.4 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分析
        3.2.4.1 投资成本
        3.2.4.2 运行成本
        3.2.5 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农田生态沟渠
        4.1.1 生态沟渠处理效果比较
        4.1.2 各处理单元对污染物削减差异
        4.1.3 外源添加微生物对污染物削减差异
        4.1.4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4.2 沟基复合床
        4.2.1 不同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
        4.2.2 灌水期间系统出水水质变化
        4.2.3 间歇运行系统运行效果
        4.2.4 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一览表

四、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其投资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滇池海口闸型式及总体布置方案比选[J]. 李国林,季永兴,毛登林.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08)
  • [2]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马静. 清华大学, 2013(07)
  • [3]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协调居民用水需求[J]. 高飞,何士华. 人民长江, 2011(S2)
  • [4]滇池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磷分布特征研究[D]. 史丽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5]生态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D]. 罗治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6]云贵高原湖泊水质现状及演变[J]. 于洋,张民,钱善勤,李大命,孔繁翔. 湖泊科学, 2010(06)
  • [7]论滇池海口闸择址重建的必要性及闸址比选[J]. 季永兴,陈志伟,蔡跃军. 环境科学导刊, 2010(01)
  • [8]左手搏右手:以云南滇池1908—2008年治理为例的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研究[A]. 黎尔平. 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 2009
  • [9]浮床组合生物技术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D]. 张慧.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10]城郊面源污水农田生态沟渠与沟基复合床处理技术研究[D]. 殷小锋.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滇池环境综合治理框架及投资估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