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

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

一、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康[1](2021)在《中兴矿深部近距离煤层下层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文中认为为优化采掘衔接、提高煤柱资源回收,无煤柱沿空留巷在煤矿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不断增大,尤其是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下,多次采动应力和深井高应力复合作用下的沿空留巷稳定性控制难度大,深井复杂条件下的沿空留巷稳定性控制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中兴矿典型深部近距离煤层群下层沿空留巷稳定性控制问题,综合运用现场调研、实验测试、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分别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煤样物理力学性质、典型深部近距离煤层群下层沿空留巷围岩的变形特征、切顶锚注一体化控制技术对深部近距离煤层群下层沿空留巷围岩的控制优势、切顶锚注一体化控制技术关键参数优化和现场工程试验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中兴矿3203运巷沿空留巷,分别从巷道断面变形和支护结构破坏特征两个方面进行调研实测,综合得出典型近距离煤层群下层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2)建立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条件下沿空留巷切顶锚注一体化控制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优化得出切顶锚注一体化技术方案的关键参数。(3)根据中兴矿3203运巷沿空留巷生产地质条件和数值模拟参数优化结果,确定了切顶锚注一体化控制的现场实施方案,并开展工业性试验,应用效果良好。该论文有图80幅,表17个,参考文献86篇

吴锐[2](2014)在《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围岩结构演化规律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无煤柱护巷主要通过沿空留巷和沿空掘巷实现,沿空留巷需经两次采动影响,巷道维护困难,而一般的沿空掘巷需留设57m左右的窄煤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煤柱开采。本文研究了一种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护巷技术,即在上工作面巷内紧靠非截割帮预先构筑充填体,本工作面掘巷时沿充填体掘巷,实现无煤柱开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与手段,根据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围岩结构演化特点,将其分为上工作面回采、本工作面掘进和本工作面回采等“三阶段”,系统分析“三阶段”过程中围岩“大结构”对充填体、沿空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及充填体与“大、小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研究成果为:(1)建立基本顶、直接顶、煤层和充填体等相关岩层结构的文克尔弹性地基梁模型,分析基本顶弧形三角块不同的破断位置、不同的采矿地质条件及不同的充填体参数对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并得出任一采矿地质条件下巷内预充填无煤柱开采适应性的判据。(2)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不同于一般的留窄煤柱沿空掘巷,在“三阶段”过程中充填体始终处于高应力状态,沿空巷道将在高应力环境中掘进,对充填体的强度、宽度和巷道支护强度要求高。(3)不同的充填体宽度和强度,影响“小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塑性区范围,并影响基本顶“大结构”的断裂位置和初期下沉量,得出充填体与“大、小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4)分析了充填体的作用机理及其在“三阶段”过程中的受力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了充填体的参数。(5)研究了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变形特点,并将巷道划分为直接顶层间错动离层区,顶板浅部拉破坏区,充填体侧巷道肩角顶煤切落下沉区,实体煤帮压剪破坏区,进一步提出“分区非匀称支护”体系。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常村煤矿S510工作面,充填体的参数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并有效控制了无煤柱掘巷围岩的变形。

王红伟[3](2014)在《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关键域”的非确定性和“岩体结构”的“变异”是形成这类煤层开采岩层运动异常复杂且难以控制的关键。研究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覆岩应力场形成及演化、岩体结构稳定性,奠定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理论基础,对丰富复杂埋藏条件煤层开采理论与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数值分析、理论分析、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大倾角煤层长壁采场覆岩运动破坏规律、应力场形成与演化特征、围岩“关键域”转化与岩体结构稳定性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沿工作面走向顶板运移具有时序性、不均衡性,工作面上部区域顶板最先发生垮落,垮落步距最小,下部区域顶板最后发生垮落,垮落步距最大;沿工作面倾向顶板岩梁中上部位置首先出现离层、破坏,导致顶板垮落形态向上部区域偏移,呈现出非对称拱形特征,垮落矸石沿工作面倾向滑移充填采空区,呈现下部充填压实、中部完全充填、上部部分充填的分区特征。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沿煤层走向呈对称拱形特征,沿煤层倾向呈非对称拱形特征,且受煤层倾角、采高等因素影响明显。在采场四周煤岩体中形成支承压力,且支承压力分布形式、大小、峰值点距煤壁距离等具有分区特性。应力分布沿煤层走向和倾向的叠加,形成大倾角煤层开采采场围岩空间应力拱壳。随着工作面推进,应力拱壳不断向采场四周煤岩体、上位岩层扩展,非对称特性显现程度增加。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在“应力-冒落”双拱作用下垮落形成非对称“拱壳”形态,“拱壳”区域岩层对覆岩活动起决定作用,称为覆岩“关键域”。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关键域”转换导致形成层位不同,下部“关键域”向直接顶和伪顶岩层转移,关键岩块以直接垮落方式运移;中部“关键域”处于基本顶中下位岩层中,关键岩块运移方式为一次回转垮落;上部“关键域”向基本顶上位岩层中转移,关键岩块运移方式为二次回转垮落。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关键域”关键岩块相互作用,形成倾向“梯阶”结构。不同区域不同位置“关键域”关键岩块的破坏失稳,引起覆岩空间“拱壳”结构动力失稳,“拱壳”结构失稳分为工作面上部区域壳基位置、壳肩位置、壳顶位置,工作面中部区域壳基位置、壳肩位置,工作面下部区域壳基位置等六个区域,“关键域”岩体结构变异导致工作面上部区域出现的高位失稳产生冲击性来压,工作面中下部区域低位失稳出现推垮型事故。针对枣泉煤矿120210大倾角工作面综放开采条件,分析采场“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机制,建立以“支护系统工作阻力分区域控制技术、顶煤放出量分区域控制技术、工作面倾斜全长与区域分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防护体系”为核心的围岩控制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了采场围岩岩体结构失稳,取得了良好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

刘龙飞[4](2014)在《大倾角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优化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富山矿为改扩建矿井,主采2#煤层为大倾角厚煤层,且煤质松软,为保证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研究采用走向长壁或倾斜长壁综采放顶煤技术进行开采时不同放煤工艺的可行性,对比分析得出最合理的放煤工艺。大倾角煤层开采的技术水平远低于缓倾斜煤层,尤其在煤层较厚、煤质较软等复杂地质条件下,存在许多基本的技术难题。为此本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经济比较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富山矿大倾角松软煤层条件下进行综放开采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富山煤业公司21051工作面综采放顶煤工艺适应性评价、采煤工艺方式的选择以及放煤工艺参数的优化模拟研究及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分析了富山煤业公司21051工作面煤层的赋存条件,从煤层倾角、煤层厚度及变化、煤层普氏系数、顶板的垮落情况等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了该工作面应选用综采放顶煤工艺。2)运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大倾角综放开采数值模拟模型,对工作面不同放煤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出了不同放煤工艺参数的采出率及含矸率,通过对模拟数据结果的分析,优化得到了该工作面合理的放煤工艺参数。3)针对21051工作面的实际情况,从该工作面的设备选型、防倒、防滑及防片帮冒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了21051综采工作面参数,确立了工作面采煤机、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及液压支架等设备的选型和设备参数,提出了大倾角工作面防滑、防倒技术及防治片帮冒顶技术,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指导。

王富林[5](2012)在《松软煤层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承压力在各种形式的复杂矿压显现中起主导作用,其往往是矿井复杂动力现象的动力源。本文针对平煤股份朝川矿松软煤层地质条件下,转向深部开采时采掘工作面响煤炮的实际,综合运用实验室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相结合的方法,对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确定巷道超前支护范围及优化采场支护方案提供依据。论文首先对采场围岩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采场围岩分类,理论分析研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其次,通过现场实测,研究两侧实体煤工作面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和回风平巷在采动影响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论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再次,采用FLAC数值模拟研究煤层厚度、开采深度、煤体硬度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得出在其他地质和生产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的基本规律;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巷道超前支护距离和方案,对采场支护使用整体顶梁组合悬移液压支架代替单体液压支柱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在己16-17—21070工作面应用取得成功。研究结论对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同类地质条件炮放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姜志刚[6](2011)在《“三软”煤层炮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对于“三软”煤层采场顶板控制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去解决。由于“三软”煤层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造成顶板控制效果不理想,支护效率低,顶板事故频发等现象发生,因此研究出一套合理的顶板控制技术十分必要。本文对豫西教学三矿16081工作面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掌握了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支承压力分布情况,得出“三软”厚煤层采场顶板来压机理。结合UDEC数值模拟和实验室相似模拟试验进行分析,对“三软”煤层采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和上覆岩层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得出采场顶板来压步距和强度、采场超前支护范围等重要参数。结合现场采场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三软”煤层地质条件,参考工作面的支护参数和影响顶煤采出率等相关因素,对原有控制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整套采场支护和放煤工艺改进方案。最终采用悬移支架取代单体液压支柱配合Π钢梁的支护方案,经现场检验,改善了回采工作面顶底板控制状态,提高了顶煤放出率,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黄春光[7](2010)在《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工作面矿压规律和顶板顶煤运动不同于缓倾斜煤层,其几何特征和时空关系下的矿压规律和顶板顶煤运动较为复杂。本研究以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开采可行性及关键技术研究为工程背景,采用损伤理论分析、矿山压力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对大倾角煤层(35°)放顶煤开采过程中矿山压力分布规律、顶板和顶煤移动规律进行研究。运用损伤理论得到煤岩损伤破坏本构方程,分析了支承压力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求解了工作面不同位置的支架工作阻力。通过现场观测确定了采场的基本矿压参数及其来压特征、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和支柱工作阻力、动载系数等,并对工作面顶底板进行了分类。利用深基点的观测分析了顶板和顶煤的移动规律,进一步认识顶煤从实体煤到裂隙发展、贯通、破碎的机理。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工作面采场应力和位移的分布规律,并指出防护的重点。以上研究结果为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单体液压支柱放顶煤开采可行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

陕西省煤炭学会[8](2009)在《煤炭篇——(1990~2005)》文中提出

胥海东[9](2009)在《综采6.2m采高工作面破碎顶板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采高开采技术是厚煤层开采工艺的主要发展方向,而顶板失稳是制约大采高开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破碎顶板在大采高开采条件下矿压显现强烈,更容易致使围岩裂隙发育,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其失稳控制又是一个具有局部化特征的动态复杂系统,因此,大采高顶板稳定性研究不论是对现场安全生产,还是对大采高围岩控制理论的拓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矿井地质调查、岩石力学实验、基于声发射的物理相似模拟及数值计算等多种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对复杂开采条件下羊场湾煤矿6.2m采高工作面破碎顶板稳定性问题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工业性试验,保证大采高安全高效开采。研究表明,破碎围岩在6.2m采高开采条件下引发的顶板破坏、变形和运移现象复杂,矿压显现强度和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均有所增大,在应力升高区内,易引发煤壁片帮、顶板失稳。合理支护是采场顶板控制的首要任务,在顶板破碎和变形严重的区域增加支护密度,增强围岩的整体性,控制工作面顶板失稳,实现安全开采。本研究的控制技术应用于羊场湾煤矿综采6.2m采高工作面顶板失稳控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为破碎顶板下大采高综采顶板稳定性控制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田卫东[10](2007)在《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沿空留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王家山井田中存在着由于地质构造原因形成的煤层重叠小块段,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紧张,可靠、安全、经济地回收这些煤炭资源成为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经济的无煤柱沿空留巷方法布置正规采煤工作面进行回采可获得较好的安全、经济技术效益。研究这类煤层(重叠小块段)工作面的巷道布置及护巷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上覆围岩结构及移动特点,总结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沿空留巷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并对沿空留巷巷道围岩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在对巷旁充填和工作面端头不放顶煤对留巷巷道围岩控制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巷旁充填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面端头放顶煤时维护巷道的必要条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巷道支护应该采用“基本支护+加强支护+巷旁支护”的联合支护方式。确定了锚杆支护为巷道基本支护形式,对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对锚杆支护参数进行了验算;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巷道加强支护方式及参数,建立了巷道围岩移动力学模型,选择了巷旁充填方式,并对其基本参数进行了验算。在现场巷道矿压显现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巷道设计支护方式及参数的分析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沿空留巷技术的现场实施措施和建议。

二、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兴矿深部近距离煤层下层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中兴矿近距离煤层群煤样测试与典型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
    2.1 典型近距离煤层群煤样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2.2 深部近距离煤层下层典型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现场监测
    2.3 本章小结
3 水力致裂切顶和注浆锚索锚注一体化控制技术及参数优化
    3.1 切顶锚注一体化控制技术的主要优越性
    3.2 水力致裂切顶关键参数模拟优化
    3.3 沿空留巷切顶锚注一体化中的顶板注浆锚索关键参数模拟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现场工业性试验
    4.1 3203 运巷沿空留巷生产地质条件
    4.2 试验巷道切顶锚注一体化方案
    4.3 试验区域巷道围岩变形现场实测
    4.4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围岩结构演化规律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基本顶弧形三角块模型的建立与充填体应力分析
    2.1 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技术简介
    2.2 基本顶弧形三角块的形成
    2.3 基本顶弧形三角块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4 巷内预充填无煤柱开采适应性的判据
    2.5 本章小结
3 一次采动影响下充填体与围岩结构的相互作用
    3.1 充填体与“大、小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模型
    3.2 充填体及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3.3 充填体及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3.4 充填体对基本顶运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二次采动影响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4.1 掘巷阶段围岩结构受力特征
    4.2 掘巷阶段围岩结构稳定性的数值分析
    4.3 二次回采阶段围岩结构运动特性
    4.4 二次回采阶段围岩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4.5 窄煤柱与充填体的应力分布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巷内预筑充填体的稳定性分析与参数确定
    5.1 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5.2 充填体参数的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无煤柱掘巷围岩控制机理与支护技术
    6.1 无煤柱掘巷“小结构”变形与破坏特征
    6.2 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支护技术
    6.3 本章小结
7 工业性试验
    7.1 工程地质条件
    7.2 上工作面皮带顺槽与充填体顶板支护设计
    7.3 本工作面无煤柱掘巷支护设计
    7.4 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矿压观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方法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大倾角煤层开采研究特点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空间运移破坏规律
    2.1 概述
        2.1.1 研究方法确定
        2.1.2 工程地质和开采条件
    2.2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1 沿工作面走向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2 沿工作面倾向覆岩运移垮落规律
        2.2.3 覆岩空间运移垮落规律
    2.3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垮落机理
        2.3.1 覆岩走向运移垮落力学过程
        2.3.2 覆岩倾向运移垮落力学过程
    2.4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垮落充填特征
        2.4.1 工作面下部充填压实区
        2.4.2 工作面上部部分充填区
    2.5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场形成及演化特征
    3.1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应力迁移特征
        3.1.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3.1.2 不同采高条件下采场应力形成及演化特征
        3.1.3 不同倾角条件下采场应力形成及演化特征
        3.1.4 采场应力场形成特征
    3.2 采场围岩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3.2.1 采场前后方煤岩体支承压力
        3.2.2 回采巷道两侧煤岩体支承压力
        3.2.3 采场四周煤岩体支承压力分布类型及特征
    3.3 围岩三维应力场形成特征
    3.4 应力拱壳分析模型和形态方程
        3.4.1 应力拱壳分析模型建立
        3.4.2 应力拱壳形态方程
    3.5 应力拱壳演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采场覆岩“关键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1 应力拱壳作用下“关键域”转化特征
        4.1.1 覆岩“应力-冒落”双拱特性
        4.1.2“关键域”形成层位
        4.1.3“关键域”岩体结构破断运移和平衡机制
    4.2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2.1 倾向“梯阶”结构形成特征
        4.2.2 倾向“梯阶”结构力学模型
        4.2.3 倾向“梯阶”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大倾角煤层开采“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机制
        4.3.1“关键域”岩体结构破坏准则
        4.3.2“关键域”岩体结构失稳模式
    4.4 大倾角煤层开采“关键域”岩体结构变异致灾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煤层开采岩体结构稳定性控制工程实例
    5.1 大倾角综放采场“关键域”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5.1.1 工程背景
        5.1.2 综放采场岩体结构失稳分析
        5.1.3 岩体结构失稳的现场验证
    5.2 大倾角综放采场岩体结构控制技术
        5.2.1 大倾角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技术体系
        5.2.2 顶煤放出量的区域控制
        5.2.3 支护系统载荷分区域控制
        5.2.4 工作面安全防护
    5.3 大倾角综放采场围岩控制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大倾角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优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的选择
    2.1 井田煤层赋存情况
    2.2 原炮采工作面煤层开采条件
    2.3 21051 综采工作面概况及地质条件
    2.4 采煤方法的选择
    2.5 采煤工艺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采煤工作面放煤工艺参数优化模拟研究
    3.1 数值计算模型介绍
    3.2 倾斜长壁放顶煤合理放煤工艺参数的确定
    3.3 走向长壁放顶煤合理放煤工艺参数的确定
    3.4 合理放煤工艺参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21051 综采工作面综采工艺生产实践
    4.1 巷道布置
    4.2 21051 综采工作面参数
    4.3 21051 工作面设备选型
    4.4 设备防倒、防滑技术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松软煤层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支承压力的成因机理与形成过程研究现状
        1.2.2 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与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2.3 支承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支承压力理论指导矿井生产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案
2 煤岩力学参数测定与支承压力理论基础
    2.1 采场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1.1 煤岩样制备与测定仪器
        2.1.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2.2 采场围岩(煤)特性分析
    2.3 采场前方支承压力理论分析
    2.4 采动覆岩中关键层分析及其对支承压力分布影响
        2.4.1 关键层理论概述
        2.4.2 采动覆岩中关键层位置判别
    2.5 本章小结
3 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和巷道变形实测研究
    3.1 试验工作面概述
    3.2 测试方法及装置
        3.2.1 测站布置方案
        3.2.2 测试设备及安装
    3.3 测试结果分析
        3.3.1 测试数据的处理
        3.3.2 测试结果分析
        3.3.3 己16-17-21080工作面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3.4 实测存在的问题
    3.5 回采巷道变形观测
        3.5.1 回采巷道变形观测方法
        3.5.2 回采巷道变形监测结果
        3.5.3 采动影响下回采巷道变形特征
        3.5.4 支承压力与巷道变形观测结果比较
        3.5.5 回采巷道变形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支承压力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试验目的及计算原理
        4.1.1 数值模拟试验目的
        4.1.2 FLAC~(3D)计算原理
    4.2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与模型构建
        4.2.1 数值计算试验方案
        4.2.2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3.1 各实验方案数值计算结果
        4.3.2 各因素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1 朝川矿松软煤层炮放开采现状
    5.2 悬移支架炮放开采可行性研究
        5.2.1 悬移支架工作面概况
        5.2.2 悬移支架特征与选型分析
        5.2.3 悬移支架炮放面设备布置与回采工艺
        5.2.4 悬移支架适应性分析
    5.3 回采巷道与端头支护方案
        5.3.1 回风平巷超前支护
        5.3.2 工作面端头的特殊支护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三软”煤层炮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上覆岩层运动规律
        1.2.2 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3 "三软"煤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矿压观测及其显现规律分析研究
    2.1 矿井概况
        2.1.1 地质概况
        2.1.2 开采技术条件
    2.2 矿压观测内容及方案
        2.2.1 观测目的及内容
        2.2.2 矿压观测方案
        2.2.3 矿压观测设备介绍
    2.3 采场顶板运动规律与矿压显现特征
        2.3.1 矿压观测数据处理
        2.3.2 矿压观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数值模拟
    3.1 建立数值模型目的
    3.2 数值模型建立
        3.2.1 计算模型范围确定
        3.2.2 模型边界条件确定及应力加载
        3.2.3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3.2.4 模型开挖
        3.2.5 模型准则选取
    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
    4.1 相似材料模拟理论
    4.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4.2.1 试验目的和任务
        4.2.2 相似材料选取
        4.2.3 原型地质条件
        4.2.4 相似参数确定
    4.3 模型制作
        4.3.1 相似材料配比及用量计算
        4.3.2 模型建立
        4.3.3 模型加载过程
        4.3.4 试验进行过程及观测方法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特点
        4.4.2 上覆岩层结构及稳定性分析
        4.4.3 采场围岩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采场支护优化
    5.1 工作面π型梁对棚支护优化
        5.1.1 工作面支护现状评价
        5.1.2 工作面支护优化设计
        5.1.3 采场支护优化后的现场工业性试验
    5.2 放顶煤工艺优化设计
    5.3 回采工作面支护工艺优化
        5.3.1 整体组合简易液压支架选型
        5.3.2 支架工作面布置及超前支护
        5.3.3 支架应用情况
        5.3.4 整体组合简易液压支架放煤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倾角煤层开采的特点
    1.2 大倾角煤层主要采煤方法
        1.2.1 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1.2.2 斜坡陷落采煤法
        1.2.3 俯伪斜走向长壁分段密集采煤法
        1.2.4 斜台阶采煤法
        1.2.5 长孔爆破采煤法
    1.3 大倾角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1.4 大倾角工作面顶板和顶煤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支架—围岩关系的损伤理论分析
    2.1 顶煤单元体的损伤破坏模型
        2.1.1 煤岩断裂破坏的概率密度函数的提出
        2.1.2 单轴压缩状态下的统计损伤本构方程
        2.1.3 三轴应力状态下煤岩的损伤本构方程
    2.2 大倾角煤层顶煤单元体损伤破坏分析
        2.2.1 顶煤单元体损伤衰减破坏分析
        2.2.2 顶煤单元体损伤主轴的确定
    2.3 大倾角煤层支承压力分布的损伤力学分析
        2.3.1 支承压力分布规律损伤分析
        2.3.2 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2.4.1 顶煤体垂直变形的压力的求解
        2.4.2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求解
    2.5 小结
3 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与分析
    3.1 试验工作面概况
    3.2 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内容和方法
        3.2.1 观测内容
        3.2.2 观测方法
    3.3 38041 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3.3.1 基本矿压规律特征
        3.3.2 煤体超前支承压力特征
    3.4 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3.4.1 回采巷道观测方案
        3.4.2 巷道变形特征分析
    3.5 工作面顶底板的分类
        3.5.1 回采工作面直接顶分类
        3.5.2 回采工作面老顶分类
        3.5.3 回采工作面底板分类
    3.6 小结
4 顶板与顶煤深基点移动规律观测研究
    4.1 钻孔的布置和观察方法
    4.2 顶板移动规律分析
    4.3 顶煤位移观测分析
    4.4 结论
5 顶板应力及位移数值模拟分析
    5.1 数值方法与计算程序介绍
        5.1.1 数值模拟概况
        5.1.2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5.2 模型建立
    5.3 工作面数值模拟分析
        5.3.1 采场应力状态数值模拟分析
        5.3.2 采场位移状态数值模拟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综采6.2m采高工作面破碎顶板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现状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大采高综采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大采高综采设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大采高采场理论的现状及发展
        1.2.4 羊场湾煤矿大采高综采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路线
2 羊场湾煤矿地质特征调查与分析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区域综合地质特征
        2.1.2 煤层赋存特征
        2.1.3 影响顶板失稳的地质特征
    2.2 综采 6.2m 采高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2.2.1 工作面布置
        2.2.2 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2.3 煤体与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实验
        2.3.1 现场采样与试样加工
        2.3.2 实验过程与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声发射的 6.2m 采高综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3.1 相似模拟概述
        3.1.1 相似模拟的原理
        3.1.2 相似模拟的应用
        3.1.3 声发射原理特征与预报机理
    3.2 实验概况
        3.2.1 实验研究特色
        3.2.2 实验模型参数
        3.2.3 实验测点的布设
    3.3 实验过程及特征描述
        3.3.1 矿压显现特征
        3.3.2 裂隙贯通地表特征
        3.3.3 支架工作阻力确定
    3.4 实验结果
        3.4.1 覆岩及地表下沉规律
        3.4.2 实验支架支护阻力分析
        3.4.3 基于声发射的围岩损伤与变形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综采 6.2m 采高工作面岩层运动规律数值模拟
    4.1 FLAC~(3D) 数值模拟概述
    4.2 模型构建
    4.3 数值计算结果
        4.3.1 应力场分布与演化特征
        4.3.2 位移场分布与演化特征
        4.3.3 塑性区分布与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综采 6.2m 采高工作面监测及分析
    5.1 工作面顶板矿压监测
        5.1.1 矿压显现规律
        5.1.2 工作面煤壁片帮特征
        5.1.3 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5.1.4 钻孔窥视的顶板破碎特征
    5.2 顶板稳定性分析
        5.2.1 岩层移动规律
        5.2.2 顶板失稳控制因素
        5.2.3 支架防倒防滑控制
    5.3 综合控制措施与防治效果
        5.3.1 控制措施
        5.3.2 防治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沿空留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围岩移动特征
    2.1 急倾斜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2.1.1 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
        2.1.2 沿倾斜剖面上覆煤岩活动规律
        2.1.3 沿走向上覆煤岩移动特征
    2.2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沿空留巷巷道围岩移动规律
        2.2.1 一次回采阶段巷道围岩移动规律
        2.2.2 二次回采阶段巷道围岩移动规律
        2.2.3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沿空留巷巷道矿压显现特点
    2.3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沿空留巷巷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
        2.3.1 巷旁充填对沿空留巷巷道围岩控制的影响
        2.3.2 工作面端头放顶煤对沿空留巷巷道围岩控制的影响
    2.4 小结
3 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沿空留巷支护设计
    3.1 沿空留巷巷道支护设计原则
    3.2 沿空留巷巷道基本支护设计
        3.2.1 沿空留巷巷道基本支护常用支护方式及作用机理
        3.2.2 沿空留巷巷道基本支护方式确定
        3.2.3 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3.2.4 锚杆支护主要参数验算
    3.3 沿空留巷巷道加强支护设计
    3.4 沿空留巷巷道巷旁支护设计
        3.4.1 沿空留巷煤矸充填带的形成
        3.4.2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支护阻力力学模型
        3.4.3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常用方式
        3.4.4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方式及参数确定
    3.5 小结
4 沿空留巷巷道现场试验及矿压观测
    4.1 概述
    4.2 工作面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4.2.1 工作面巷道布置
        4.2.2 采煤方法
    4.3 沿空留巷实施过程
        4.3.1 组织管理
        4.3.2 202-3 材料巷沿空留巷施工工艺
    4.4 沿空留巷巷道矿压观测
        4.4.1 测点布置及观测方法
        4.4.2 巷道矿压观测结果
        4.4.3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4.5 技术经济效益
        4.5.1 技术合理性
        4.5.2 经济效益
    4.6 小结
5 主要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兴矿深部近距离煤层下层沿空留巷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D]. 何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综放巷内预充填无煤柱掘巷围岩结构演化规律与控制技术[D]. 吴锐.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3]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D]. 王红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8)
  • [4]大倾角综放开采放煤工艺参数优化模拟研究[D]. 刘龙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5]松软煤层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及围岩控制研究[D]. 王富林. 河南理工大学, 2012(01)
  • [6]“三软”煤层炮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优化研究[D]. 姜志刚. 河南理工大学, 2011(10)
  • [7]大倾角“三软”不稳定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矿压规律研究[D]. 黄春光.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4)
  • [8]煤炭篇——(1990~2005)[J]. 陕西省煤炭学会. 陕西煤炭, 2009(04)
  • [9]综采6.2m采高工作面破碎顶板稳定性研究[D]. 胥海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沿空留巷技术研究[D]. 田卫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π型长梁放顶煤在王村矿的推广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