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新时代——论在线音乐

数字音乐新时代——论在线音乐

一、数字音乐新时代——漫谈网上音乐(论文文献综述)

戚晓思[1](2021)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仅需要在教学技能上不断提升,还需要在教育管理上进行创新突破。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讨论并试图揭示促进其体系保障和建设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一个整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将其人才培养质量中的系统设计缺陷、全程性困境、优质性欠佳等问题,结合所需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者发现高校音乐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此实现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认知与提升。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但是这些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都尚未清晰。这既局限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的发展,又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选取H省不同类型的三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进行详细的个案实施研究;再通过对H省17所公立本科高校音乐学院的实地调研,访谈45名音乐专业领导和教师,运用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提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最后找出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及作用,并回收2112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样本描述与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H省公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主要问题及成因与影响因素作用。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通过深入探寻H省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学院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具体差异,再从H省17所高校音乐学院的广泛调研中归纳出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发现其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质量差异大、研究创作成果少和社会服务较单一。针对其主要问题的内部归因包括: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外部归因包括: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2)研究指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研究分析得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专业教学标准、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主要由变革人才培养理念、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丰富专业教学模式构成;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由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构成。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在提升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且积极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激励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为原则,从确立平等地位、优化教学条件、给予相应自主权、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保障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建议,探寻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化、多样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万正艺[2](2021)在《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本身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并逐步渗透进社会安排、制度结构,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的交织日益密切。以数字网络空间视角来考察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更有时代色彩与全球意义。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这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速度间存在差距,高价值高质量知识产权偏少,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调有待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偏弱。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知识产权治理的难度,知识产权侵权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且易发多发。作为知识产权治理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政策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网络时代,如何进行政策优化以增强知识产权政策治理效能?立足于数字网络空间的大背景,本文选取环境、价值、行动者作为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要素。从现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入手,文章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析了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的内容及演变。同时,在反复阅读政策文本基础上,结合“环境-价值-行动者”分析框架,文章逐步明确政策文本数据编码维度。在对1944个政策文本参考点进行编码统计后,文章掌握知识产权政策所关注的环境、价值、行动者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政策环境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包括财税优惠、金融支持,运营管理、合作竞争,机构、企业、产业扶持,市场机制与市场自律等方面在内的经济环境;包括行政管理,法律规制,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组织领导、监督协调等在内的政治环境;包括舆论宣传、广泛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应用与产业化等在内的文化环境;包括风险防控与维权,交流合作、调研与援助,国际规则构建,境外注册、产业融入等在内的外部环境。在政策价值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促进知识创新的核心价值,包括激励、优化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创新商业化等;保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价值,包括权利界定、配置,权利的保护,利益公平分配等;维护公共福祉的终极价值,包括生产结构转型、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福利提升等。在政策行动者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其中市场主体主要是各类企业、单位,社会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律师、行业组织、联盟、专业机构,权利人、公众等。从政策文本走向政策现实,借助政策文本编码结果,文章提出在数字网络空间背景下,知识产权政策发展所适宜的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行动者,并结合现实情况,指出知识产权政策所面临的环境束缚、价值冲突与行动者困境。数字网络空间显着的开放性、交互性与演变性特征要求我们以一种整体且辩证的思维、从主体间性视角考察数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发展。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是理想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核心、保护私人权益为基础、维护公共福祉为目的的协调、统一的动态体系是知识产权政策所需确立的价值体系;各类政策网络行动者各就其位,积极进行知识产权政策互动与反馈是知识产权政策网络适宜的互动状态。然而,实践中,我国原始创新动力薄弱、双轨保护衔接失灵、创新激励文化匮乏、国际规则有失公平。同时,根据对知识产权相关案例的分析,我国知识产权政策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存在价值位序难题;我国知识产权政策设计亦存在违背价值初衷的风险;我国也缺乏清晰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共识。此外,根据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政策网络间互动也存在偏差,知识产权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知识经济、产权管理、产权文化、国家利益、政策话语、政策参与等多种因素相关。文章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提出知识产权政策优化路径。通过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来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通过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来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通过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来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曹超[3](2020)在《Y网络文学公司IP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产业迅猛发展,网络文学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行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已经成长为一个百亿体量的巨大市场,并且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泛娱乐产业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学的IP价值巨增。十几年前,网络文学还仅仅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市场,主要包含起点中文网、榕树下、幻剑书盟等网络文学平台。而当前市场上已经逐渐形成了阅文集团、掌阅科技、中文在线等几大网络文学巨头争霸的格局。网络文学除了能够出版发行纸质图书,还可以被改编成游戏、动漫、电影、电视剧、周边商品等,各大网络文学平台也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合作、联盟、上市等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提升自身竞争力,抢占市场。其中泛娱乐业这块巨大的利益蛋糕,诱使各大中小网络文学及相关企业纷纷朝着全版权、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去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文学除了自身具有百亿的市场规模外,还直接关系到整个IP产业链上千亿体量的市场。网络文学除了在本土的巨大市场外,在海外市场同样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冲破了中国文化海外输出难的瓶颈,具有巨大的海外潜在市场。由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网络文学市场逐年稳步增加。尽管网络文学在近几年成为资本市场争抢的宠儿,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学改编作品,但相当一部分的IP改编作品由于初期商业运营模式的不成熟并没有达到资本对其的期待。本文以Y网络文学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逐一剖析,根据4P、4C、4R营销理论为Y公司当前的网络文学IP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设计及优化,深度挖掘IP价值,增加企业收益。本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研究论述:第一,分别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分别进行阐述说明。第二,查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网络文学行业需要用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和界定;介绍需要运用到的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第三,对网络文学行业和Y公司的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工具对行业和企业进行分析。第四,基于第三章的分析设计问卷并进行市场调研,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当前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潜在客户群体。第五,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结合4P、4C、4R理论设计出适宜Y公司的营销策略并对当前的营销策略提出改进建议。第六,认真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我国网络文学行业的未来发展。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杨坤[5](2020)在《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国家在各领域综合实力的日益渐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在向外传播过程中,在某些领域似乎出现了“身份认同”与“失序”“失语”的困境。声乐艺术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调节情绪、艺术享受的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当代语境下,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而具有区位和地缘优势的西藏,以“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南亚经济圈的构建为契机,推动着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达自我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并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自洽性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论文选择“西藏当代声乐艺术”这一命题,并在地域和时间上都进行了划分和界定。设定了“西藏声乐表演—西藏声乐教育—西藏声乐创作—西藏声乐出版”四个主要论域,进行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并列式、关联式研究。采用了音乐表演学、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西藏当代声乐艺术,以求体现其研究的承接性、渗透性、交叉性、互补性、涵变性,从而在继承、弘传西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去发展和创新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因此,论文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以及相关观点和见解的学术阐释等方面作了新的探讨。论文对西藏当代音乐表演机构和歌唱家、西藏当代音乐教育机构和声乐教育家、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和作曲家、西藏当代声乐理论和音像制品的出版以及代表性机构、人物、作品等进行了学理阐释,并对四个主要论域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结语部分对论文核心内容的共性特征—区域性和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进行了归类综述,并对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的空白和有待开发领域作了探讨和梳理,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方静[6](2019)在《后现代语境下虚拟偶像迷群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洛天依迷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消费主义盛行、大众媒介以及拟像技术蓬勃发展的后现代语境中,陷于认同危机的人们在面临精神空虚和社会焦虑的情况下,ACG文化这个虚拟的乌托邦自然成为众多青年群体逃避现实的庇护所,而其中不会老去、不会犯错、永远完美的虚拟偶像则成为他们内心追捧和信奉的神圣符号,也成为他们通过仪式构筑自己文化想象的最佳选择。仪式不仅为迷群推崇的文本符号赋予意义和神圣性,而且还能将短期情感转化为长期情感。本文以虚拟偶像洛天依的迷群为个例,以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作为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发现洛天依迷群通过缺席的在场、技术支撑以及对同一文本符号的认同构建互动仪式,并通过观影仪式、弹幕仪式、分层仪式等不断增加和积聚情感能量。迷群通过消费共同的文本符号来塑造仪式神话,并相应产生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然而他们以为在为虚拟偶像构筑的仪式里找到了精神信仰,却是在另一处虚无中迷失了自己,即面临着消费异化、仪式狂欢和文本崩溃、混淆虚拟和现实等问题。因此,我们亟待呼唤作为仪式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但主体回归不意味着只强调人的主体性,也不要单纯地将主客体对立,而是要在肯定人的主体价值之余,从更广的角度看待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姚富瑞[7](2018)在《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正在遭遇或面临一种后人类境况,使得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加之各学科的深度互渗,后人类逐渐成为理论探究的重要领域。“后人类”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和科学概念,它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世界、自我以及宇宙关系的思考方式发生范式上的变化。这反过来又在改变着文学艺术,数字化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和艺术在赛博空间中进行交合,从而形成了文、艺、技渗透交融的新形态;也造成西方语言论转向以来相关文论的解释效力开始产生局限,引发了文学理论从“语言媒介”向“物质媒介”的范式转换。“物质媒介”概念全面释放了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作为构成性调解和作为生存环境的物质性内涵,从而以一种融媒介态势重新擘画着新世纪文学艺术传播与发展的后人类景观。这种背景下,媒介的物质性问题被推向理论思考的前台,展露出当代理论的新面向。论文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探究基于人性与物性平等、平衡、共生与共存关系的媒介生态视野中,媒介在后人类语境里是如何进入文学艺术的。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语言与话语表达效果的物质性,接触的物质性与符码的物质性六个部分。对媒介技术、后人类与文学艺术问题的关注,引导着我们将“媒介”定位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在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海勒斯这条后人类研究谱系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被打破,特别是就文学批评领域而言,他们的思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文学理论引向了技术领域。这展现着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催生了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的出现与新变,以及揭示出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关系。所解答的是媒介的物质性是什么,在后人类语境中其有哪些新变,为什么要去探究它,以及它是如何体现后人类观念的,进而又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对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建构有哪些启示。对这些问题的集中解答启发着将媒介的物质性视角进行再语境化,也即从媒介的物质性角度去分析与探究后人类语境中的文艺问题,从而将语言论阐释范畴中的文学基本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本主义的现代性的文学理论话语谱系,引入通过媒介将它们谋和一处、联合成体的再语境化过程中,这种再语境化过程亦是一种构成性调解或中介过程。人类本身是具有混杂性的,其与非人类联结在一起。非人类作为后人文主义的潜在变体,参与了去人类中心的探究,并且参与到了重构未来文艺研究范式的各个维度。拉图尔、嘉里·沃尔夫、理查德·格鲁辛、布鲁斯·克拉克、斯洛特戴克与皮特-保罗·维贝克等人所推动的非人类转向,使得主体概念也总是在人类和非人类他者关系的生成过程中被表述。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主体开始与非人类密切纠缠在一起,成为技术中介主体,从而在一种构成主义宣言中显现着后主体状况。这种后人类主体生成体现为媒介的纠缠与人类的式微状况,具体表现在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以及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中,使得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问题被集中关注并讨论。这些转变彰显着文艺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也即对传统人文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文艺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创作者与接受者、作家与读者等话语和存在形态的挑战与修复。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以及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是以对人与媒介/技术关系的描绘为主线的,在其中潜藏着一种历时性线索,分别表现为想象的未来、存在的形态以及旧题的变体。霍克海默、阿多诺与马尔库塞对技术辩证法和理性化进行了论述,詹姆逊与哈特和奈格里强调了技术信息化,斯蒂格勒与海德格尔则关注技术的自动生成问题,维贝克在后现象学代表人物唐·伊德的启发下,通过批判并借鉴斯洛特戴克来对物的伦理性问题进行集中关注,加之,凯文·拉格兰德对技术与人早期混合的追溯和考察,所呈现出来的是人与媒介/技术、文学与媒介/技术的关系形态与问题。正是通过对后人类语境中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的一系列相关谱系与问题的廓清并阐明,推动着我们对新媒体时代文艺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进行探究。后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对传统人文主义文学方法进行了反驳,集中探索文学的本体论构成,将文学作为一种审美对象的状态去探究,突破了从表象层面即特定人类的诗性语言来定位并分析文学的独特性,开始主要在语言范围之外发声,最终将注意力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了非人类的客体性。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将肉身性的人类总是描述为各种组件和部分的组合,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拼凑。这些文本强调复数存在论,以及身份“互文性”向“互物性”的转变,表达着媒介作为假体的观念。自传文学中的生命书写则开始突破语言来进行媒介叙事,从而展现着与话语设定相分离的物质化。这些集中表达着文艺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对人文主义文学理论谱系中的作品、文本、信息等话语进行着修复与超越。当前媒介景观的迅速变化,集中展现着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以及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还有媒介融合式叙事,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以及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现象,这些集中彰显了媒介系统的物质性维度对语言论文论的修复与超越。

章文怡[8](2018)在《作为音乐教育传播平台与媒介的音乐出版业 ——以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例》文中认为本文聚焦音乐出版与教育的关系,从201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60年出版目录》入手,对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目录进行梳理。通过对音乐教育与出版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由引言、三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主要讲述相辅相成的音乐出版业与音乐教育。第二章展现上海音乐出版社作为音乐教育传播平台与媒介的行业地位,并对《上海音乐出版社60周年出版目录》进行数据统计,对音乐教育与出版业的内在联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三章内容为出版业转型与教学媒介多元化,对未来出版与教育新关系提出了思考。文章以文献调查法为主,结合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访谈实录等研究方法加以巩固。通过对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研究,较为系统的了解上海音乐出版社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版业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补充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力量。

何文丽[9](2017)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口述文本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关于收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关文件精神,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委的领导下,在全省地、市、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编辑而成的。动员人数之多、搜集范围之广、影响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本文通过对《湖南卷》部分集成人的访谈和文献资料的研读,结合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借鉴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以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对《湖南卷》的编撰概况及其编撰主体进行客观叙述,进而对集成人的历史贡献、《湖南卷》的价值呈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遗憾予以相应评价。

马茜[10](2016)在《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验营销是一种为体验所驱动的全新营销方式,通过为顾客创造美好的、值得回味的顾客体验,满足顾客的精神需求,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营销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也随之改变。本文的研究对象SN音响公司是一家研发和生产家庭无线智能音响系统的新型科技企业,其一直坚持“体验为先”的公司理念。通过体验,让顾客感受到公司智能音响系统所带来的高品质、超震撼的视听效果。公司在智能音响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在欧美地区的销售和推广相当成熟,而在中国的市场营销和推广才刚刚起步。本文首先分析了SN音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营销环境、体验营销现状,并与竞争对手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该公司目前在体验营销中的优劣势。然后从体验营销SWIPE策略组合中五要素的角度出发,建立顾客体验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中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设置。同时开展了顾客体验满意度问卷调查工作,运用模糊综合法和四分图模型分析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顾客体验角度出发分析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体验营销SWIPE策略组合理论,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通过完善SN音响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体验营销策略,来帮助SN音响公司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其品牌影响力,同时为该公司在中国市场打造长期品牌奠定基础。

二、数字音乐新时代——漫谈网上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音乐新时代——漫谈网上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二、教学保障的政策要求
        三、质量管理的理论诉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面质量管理
        二、高校音乐专业
        三、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涵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研究文献回顾
        一、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概况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
        四、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关于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述评
        一、已有研究启示
        二、已有研究局限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数据搜集
        一、访谈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
        一、访谈资料的整理
        二、个案资料的分析
        三、问卷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个案考察
    第一节 综合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三、需求导向的专业内涵建构
        四、扎根本土的教学实践研究
        五、案例小结
    第二节 师范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变革
        三、专业特色的教学范式改革
        四、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新态
        五、案例小结
    第三节 理工类高校音乐学院个案分析
        一、个案简介
        二、边缘专业的学科发展定位
        三、培养单一的专业方向设置
        四、发挥主动的培养质量保障
        五、案例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二、培养质量差异大
        三、研究创作成果少
        四、社会服务较单一
    第二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归因
        一、缺失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难以协调的专业师生比例
        三、尚未健全的专业教学监督
    第三节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归因
        一、供给制约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欠缺资源的专业教学实践
        三、联动不足的专业成果转化
第六章 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影响作用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二、提供专业教学标准
        三、评估专业教学质量
    第二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作用
        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
        二、设置专业特色课程
        三、丰富专业教学模式
    第三节 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能动性的影响作用
        一、提高领导管理效能性
        二、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四节 影响因素作用的实证考察
        一、项目分析
        二、因子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差异性比较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及成因的归纳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的总体结论
    第二节 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确立高校教育中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平等地位
        二、优化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三、给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相应的自主权
        四、健全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五、促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阐释
        一、数字网络空间的起源、特征与影响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演变
        三、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治理理论
        二、政策网络理论
        三、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变量
        二、知识产权政策分析中环境、价值、行动者具体含义
        三、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文本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演变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相关统计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内容演变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演变特征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编码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环境关切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价值内涵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行动者构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需求
        一、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
        二、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
        三、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
        四、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的现实束缚
        一、原始创新动力薄弱
        二、双轨保护衔接失灵
        三、创新激励文化匮乏
        四、国际规则有失公平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现实束缚的成因
        一、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善
        二、产权管理未能充分协调统一
        三、产权文化构建存在诸多阻碍
        四、全球产权竞争牵涉各国利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追求
        一、促进知识创新
        二、保护私人权益
        三、维护公共福祉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冲突
        一、政策实施之中的价值位序难题
        二、有违价值初衷的政策设计风险
        三、缺乏清晰统一的政策价值共识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冲突的成因
        一、对政策价值本质缺乏全面认识
        二、政策的更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政策价值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行动者分析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善治网络
        一、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具体的行动者类型
        二、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结构
        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要素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现实困境
        一、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
        二、政策网络间互动存在偏差
        三、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困境的成因
        一、政策参与的角色认知与能力有待提升
        二、政策网络缺乏持续且深入的交流合作
        三、政策参与中缺乏多元有效的配套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的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
        一、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
        二、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
        三、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
        四、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
        一、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
        二、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
        三、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
    第三节 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一、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
        二、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
        三、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调适内容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多元追求
    三、知识产权政策划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
    四、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创新
附录
    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汇总
    知识产权政策府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专业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生产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知识产权政策参与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Y网络文学公司IP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网络文学概述
    2.2 IP概述
    2.3 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3.1 4P理论
        2.3.2 4C理论
        2.3.3 4R理论
    2.4 分析工具
        2.4.1 行业分析(PEST分析)
        2.4.2 竞争分析(五力模型)
        2.4.3 企业内部分析(SWOT分析)
    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Y公司发展概况及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3.1 我国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程
        3.1.2 行业现状
    3.2 Y公司发展概况
    3.3 Y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2 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3.3.3 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
    3.4 Y公司当前的IP营销策略
        3.4.1 产品-顾客策略
        3.4.2 价格-成本策略
        3.4.3 渠道-方便策略
        3.4.4 促销-沟通策略
第四章 Y公司IP的市场调查研究
    4.1 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方式
        4.1.3 问卷内容
    4.2 问卷数据分析
        4.2.1 用户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4.2.2 问卷主体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Y公司IP的营销策略措施的设计和优化
    5.1 产品-顾客
        5.1.1 .增加老用户在付费阅读方面的回报
        5.1.2 .奖励参与互动的读者
        5.1.3 .产品多元化
    5.2 价格-成本
        5.2.1 .与网络视频公司联合推出VIP会员
        5.2.2 .整合内部会员
        5.2.3 .整合单个平台内的会员制和积分买断制
    5.3 渠道-方便
        5.3.1 .积极拓展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
        5.3.2 .跨界+联名营销
    5.4 促销-沟通
        5.4.1 .合作打造IP网络综艺
        5.4.2 .自媒体营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重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一)选题来源、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选题的特色和创新性
    二、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三)文献查阅范围及查阅手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四、选题的研究范畴
        (一)地理(空间)范畴—西藏自治区
        (二)断代(时间)范畴—当代
        (三)选题(内容)范畴—声乐艺术
第一章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概述
    第一节 西藏当代音乐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
        一、和平解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1∽1959)
        二、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声乐艺术(1959∽1978)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声乐艺术(1978∽2000)
        四、21世纪以来的声乐艺术(2000∽2020)
第二章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
    第一节 西藏当代文艺表演团体
    第二节 西藏当代歌唱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表演对策建议
第三章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机构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教育对策建议
第四章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品创作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作曲家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创作对策建议
第五章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
    第一节 西藏当代声乐学术理论
    第二节 西藏当代声乐音像制品
    第三节 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一、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发展现状
        二、西藏当代声乐出版对策建议
结语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与民族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区域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民族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与时代性
        (一)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世界性
        (二)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的时代性
    三、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二)西藏声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四、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后现代语境下虚拟偶像迷群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洛天依迷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核心概念解析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后现代语境下的虚拟偶像迷群
    2.1 现实发展:转型期的多元并存
    2.2 社会思潮:全球化的消费主义
    2.3 技术支撑:拟像创造超现实
    2.4 信仰缺位:现代性认同危机
3 虚拟偶像迷群的互动仪式分析——以洛天依迷群为例
    3.1 仪式启动:门槛设置与情感聚焦
    3.2 仪式实践:情感能量的积聚生产
    3.3 仪式结果:塑造神话与身份认同
4 虚拟偶像迷群互动仪式的文化审视
    4.1 符号降维和消费异化
    4.2 仪式狂欢与文本奔溃
    4.3 混淆虚拟与现实
5 缺失与重建:仪式主体——人的回归
    5.1 后现代语境下的主体性
    5.2 人与国家:加强文化理念的引导
    5.3 人与社会:提供兼容并蓄的空间
    5.4 人与家庭:回归现实生活的交往
    5.5 人与自我:提升技术理性和媒介素养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在文艺理论话语中定位“媒介”
    第一节 后人类思潮如何影响文学艺术
        一、从传统自由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
        二、后人类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关键思想
        三、文学艺术被引向技术领域
    第二节 媒介物质性研究的新变
        一、语言媒介的范式危机
        二、媒介研究的“物质转向”
        三、媒介的质料基础性与不透明性
        四、媒介的构成性
    第三节 媒介环境学与文艺研究的互动
        一、作为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的媒介
        二、语词的技术化
        三、雅各布森六要素说中的媒介生态视野
第二章 创作、感知与接受主体的物质性
    第一节 非人类转向
        一、人类的混杂性与非人类
        二、非人类和非现代
        三、非人类和崇高
        四、非人后人类
    第二节 后人类主体生成
        一、从人类主体的特权内在性到对非人类现象的想象
        二、中介主体
        三、构成主义
    第三节 媒介与人类的式微
        一、AI技术创作与文学艺术事件
        二、交互小说的后印刷生产
        三、媒介的纠缠与文学的未来
第三章 表征、存在与运作情境的物质性
    第一节 想象的未来: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
        一、从技术辩证法、理性化到信息化
        二、超越数字辩证法
        三、技术的自动生成
    第二节 存在的形态:媒介技术的伦理面相
        一、物的伦理性关注
        二、物的伦理主体间性关联
        三、人—技意向性的伦理体验
    第三节 旧题的变体:技术与人的早期混合
        一、人与机器两类范畴明确混合的追溯
        二、系统理论中人与技术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形成
    第四节 从语言媒介转向物质媒介
        一、从medium到集体单数media
        二、媒介作为一种技术形式
        三、媒介作为构成性的调解
第四章 语言与话语传送效果的物质性
    第一节 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转向非人类客体性
        一、文学作为感觉客体的一种工具
        二、人类情感的非人类生成
        三、感觉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作为假体:作为身体建构的技术书写
        一、肉体与物质转向
        二、复数存在论
        三、身份互物性
    第三节 媒介和语言:后人类自传
        一、记忆颗粒对主体的书写
        二、突破语言的媒介叙事
        三、写作的药理以及词语之后
第五章 接触的物质性
    第一节 后人类语境中媒介景观的变化
        一、时空向微时空的转变
        二、媒介的去物质化
        三、传播的物质性
    第二节 媒介对人的审美经验的塑造
        一、媒介的物质化与唯物主义
        二、审美经验的物质性转向
        三、身体媒介调解下的活态经验
    第三节 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
        一、媒介对人的重构
        二、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
        三、技术的药性
第六章 符码的物质性
    第一节 媒介融合式叙事
        一、图形治疗
        二、作为方法的聚合
        三、在关系中生成
    第二节 电子文学的叠合性超越
        一、电子文学对文学独特性的超越
        二、电子文学的数字代码空间
        三、电子文本所引发的阅读革命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融媒介生产
        一、多媒介、全媒介与融媒介
        二、数字媒介时代的叠合性
        三、文学与技术幽灵的密切关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概念索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作为音乐教育传播平台与媒介的音乐出版业 ——以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相辅相成的音乐出版业与音乐教育
    第一节 音乐出版相关词源考据
        一、词源考据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媒介
        二、音乐教育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出版的历史演变
        一、出版的历史
        二、音乐出版的历史
        三、出版社及相关部门
        四、出版物的发展
    第三节 出版与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教育传播平台与媒介
    第一节 上海音乐出版社历史沿革
        一、发端与最初发展(1938—1966年)
        二、合并与消减(1966—1977年)
        三、复苏与繁荣(1977—2000年)
        四、新世纪——机遇与挑战(2000—)
        五、作为教育平台的上海音乐出版社:哈佛图书馆中的馆藏图书——影子与折射
    第二节 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版物——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音乐理论类
        二、声乐类
        三、民族乐器类
        四、西洋管乐类
        五、钢琴类
        六、其他乐器类
        七、教科书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出版业转型与教学媒介多元化
    第一节 面临时代挑战的出版业——危机与机遇并存
        一、网络时代下的出版业
        二、多元化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
        三、出版业新的可能与途径
    第二节 教育与出版业相适应相协调的关系——“穷则思变,变则通”
        一、原本存在的协调关系与互适关系
        二、教育与出版在相互独立中的相互协调
    第三节 对未来出版与教育新关系的思考
        一、出版物选题
        二、“走出去”问题
        三、当代媒介对出版业的冲击问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哈佛大学图书馆上海音乐出版社馆藏图书
附录二 :哈佛大学图书馆新音乐出版社时期馆藏图书
附录三 :钢琴教育学文献目录
附录四 :钢琴音乐与教材研究
附录五 :音乐表演艺术
致谢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口述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的编撰概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搜集、整理情况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采录、编辑情况
        一、县级音乐工作者的采录情况
        二、地、市级编委会的初步选编情况
        三、省编委会的汇编与送审情况
第二章 《湖南卷》的编撰主体及其编撰事迹
    第一节 《湖南卷》的编撰主体
        一、采录者名单
        二、各级编委名单
    第二节 编撰事迹之郴州地区分册编委傅光盛
        一、郴州地区分册编委傅光盛
        二、编撰事迹
第三章 《湖南卷》集成人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集成人的工作态度
        一、文化自觉
        二、虚心求教
    第二节 集成人所做的努力
        一、积极采录抢救遗产
        二、严格选编保存遗产
        三、细致校对呈现遗产
第四章 《湖南卷》的价值呈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和遗憾
    第一节 《湖南卷》的价值呈现
        一、曲谱资料得以保存
        二、音乐人才得以培养
        三、民歌研究得以深入
    第二节 《湖南卷》存在的问题和遗憾
        一、音响资料的对待
        二、民歌的认识和分类
        三、集成人的“隐身”
余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体验及体验经济定义
    2.2 体验营销的内涵及特征
    2.3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
    2.4 体验营销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音响公司企业现状及分析
    3.1 SN音响公司企业概况
    3.2 SN音响公司环境分析
    3.3 SN音响公司STP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现状分析
    4.1 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现状描述
    4.2 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
    4.3 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音响公司顾客体验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及分析
    5.1 顾客体验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5.2 评价指标及其量化
    5.3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5.4 顾客体验满意度调查
    5.5 顾客体验满意度评价
    5.6 顾客体验满意度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策略组合改进建议
    6.1 体验设计
    6.2 体验情境
    6.3 体验互动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数字音乐新时代——漫谈网上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以H省17所本科院校为例[D]. 戚晓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2]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D]. 万正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Y网络文学公司IP的营销策略研究[D]. 曹超. 东华大学, 2020(11)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西藏当代声乐艺术研究[D]. 杨坤. 西藏大学, 2020
  • [6]后现代语境下虚拟偶像迷群的互动仪式研究 ——以洛天依迷群为例[D]. 方静. 暨南大学, 2019(02)
  • [7]后人类语境中文艺媒介的物质性问题研究[D]. 姚富瑞. 兰州大学, 2018(06)
  • [8]作为音乐教育传播平台与媒介的音乐出版业 ——以上海音乐出版社为例[D]. 章文怡.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口述文本研究[D]. 何文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SN音响公司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 马茜. 东华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数字音乐新时代——论在线音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