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携手金融界打造小镇

北京:携手金融界打造小镇

一、北京:联手金融界建设小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赵蒨芸[1](2018)在《苏南特色小镇发展及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发展是我国目前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关系平衡对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相较传统城镇,特色小镇的面积更小,但它的定位更加明确。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特色小镇不是简单的将具有相同产业、处于同一区域的企业相加。而是以金融、高端科技、旅游、生态、文化历史为基础,打造的具有特点的产业聚集。同时,特色小镇的根本体现于“特”,其独特性不易被同化,甚至可以创新为一种品牌。苏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示范地区,紧随浙江省的脚步推行特色小镇建设。为了探索苏南特色小镇发展及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本文以苏南特色小镇为落脚点,基于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区位理论、专业化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从多元分工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理论分析上说,特色小镇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国工业论,通过特色小镇推动城乡一体化不仅应着力实现工业现代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村实现共同进步。特色小镇以良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将工业、农业、旅游业甚至高新技术作为特色产业,通过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产业分工使特色小镇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生产更加集中;企业分工细化产业链中的不同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时间;城市分工促进发达程度不同的城市间特色小镇的资源共享、产业分配;城乡分工使特色小镇更好的防止城市与农村断裂带的产生,统筹城乡发展。同时,特色小镇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交易成本,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次,从案例分析上说,本文以无锡阳山镇、常熟海虞镇和昆山周庄镇为典型案例,分别研究目前苏南地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结合SWOT分析法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研究表明,苏南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对于缓解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产镇融合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与城镇化水平不相适应等问题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特色小镇还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激发城镇化建设的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最后,通过理论与案例结合的分析方式给出对策建议。包括明确发展路线与规划;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配套措施;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创新,开拓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杨武[2](2015)在《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商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同业公会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并呈现出研究的繁荣景象。作为其中重要的同业公会组织,银行公会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侧目。但检视其发展成果,不难看出以往学界多把视角集中于上海一隅,多层次全方位探讨上海银行公会的组织活动及与上海经济社会的关系,而甚少关注汉口等其他城市银行公会的发展情况。地域不同,同业组织间所呈现的面貌各异,组织结构和行业属性的地方特色亦更为明显。本文以汉口银行公会(1920——1938)为研究对象,先后论述了汉口银行公会的产生、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汉口钱业的互动关系,汉口银行公会与银行业的发展、对地方社会的作用等。试图呈现出在复杂多态的汉口金融环境中,汉口银行公会如何利用行业组织平台维护自身利益,如何促进金融业发展壮大等自身问题,揭示出近代汉口地方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对于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架构、职能设置、发展兴衰的深刻影响,继而透视出汉口金融生态环境与汉口银行公会制度运作方面的复杂互动关系。本文认为,汉口银行公会的兴起是近代行业市场发展与政府力量合力促成的结果。在汉口银行业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如何寻求一种银行间的服务平台,保障各银行利益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而政府为了便利管理行业市场,积极通过法律手段促使这种同业间联合法律化。汉口银行公会诞生之后,受制于总分行体系的特殊结构和现实环境,其领导体系与运行机制几经波折,在30年代中期才逐步定型。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的关系经历了由依赖到排距再到合作的过程,30年代《商会法》的颁布并没有改变两者的实际合作关系;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钱业公会既竞争又合作,随着彼此实力的此消彼长,汉口银行公会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汉口银行公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自我发展和完善机制,更有赖于内外有序的网络结构。汉口银行公会积极创办《银行杂志》,引介与传播银行业理论知识,开办汉口银行公会夜校,培养银行业专门人才,并跨出封闭的世界,积极参与金融业活动,开阔了眼见,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同时汉口银行公会还在地方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如驱逐劣币、支持币制改革、规范地方金融秩序,保障地方金融业良性发展,后又承购公债、投资市政建设、参与社会救济,促进地方的社会建设。

赵康杰[3](2012)在《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和“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突出难题,在资源型地区工业化过程中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增添了难题解决的复杂性,矿产开发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生影响,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矿区农民利益受损,资源收益争夺使得矿企与农民冲突不断,因而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生态、社会难题亟待重视,这对于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与“三农”问题破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热点论题,现有研究集中在对“资源诅咒”检验与解释、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对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足。基于此,本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运用经济学理论,采用比较分析、案例研究、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理论上分析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形成机理与破解路径,接着介绍了国外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重点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了山西省近年来改革中浮现的典型模式,最后提出破解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路径与制度保障。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理论分析表明资源型经济引发农村经济难题,矿产开发外部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难题,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难题诱发了农村社会发展难题。对于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本文提出通过制度创新来发展农村经济和开展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实现资源型地区农村包容性增长。(2)对山西的实证发现,山西农村经济难题表现在煤炭开发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业发展被挤出,农民收入受煤炭开发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山西农村生态环境难题表现为煤炭开发的负效应对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贫富差距和村矿冲突是山西农村面临的突出社会发展难题。(3)对制度创新与山西破解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总结。山西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转型发展政策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这里分别选取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经济难题的乡宁模式和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难题的平朔模式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乡宁模式“一矿一业一事”政策的实施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业现代化,平朔模式建立了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机制。(4)提出了制度创新实现山西农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破解农村经济难题要用好煤炭收益,促进产业多样化,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参与经济活动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村集体经济中的农民权益;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难题要建立村民参与的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通过专门的生态环境治理委员会来组织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企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要建立村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考评机制。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将包容性增长理论用于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是本文创新之处,特别是将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难题纳入包容性增长分析框架,提出构建农民参与的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2)山西遭遇“资源诅咒”已经得到较多实证检验,而对山西资源型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欠缺,本文研究了煤炭开发与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变动的关系,这是本文的实证创新;(3)山西各地“以煤补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具有代表性的乡宁模式、平朔模式两个案例的研究是本文的特色之处,乡宁模式阐释了“一矿一业一事”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机制,平朔模式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民利益保护的制度创新、治理机制。

杨长军[4](2012)在《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投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从许多国家的城乡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调与主线:由一体到分离,再由分离到融合。具体可以表述为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国有投资公司的性质和功能定位使得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投资公司是具有政府出资人身份,以贯彻政府公共职能为核心目的,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部分支柱产业投资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不同于一般性投资公司,国有投资公司的股东是政府,它既是执行政府职能的组织,又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其经营运作应当以股东意志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落实政府意图,从事一般性投资公司不愿从事的公共基础设施等外部性强的项目。同时,作为一个公司,若无效益考核,公司的运作绩效将难以衡量,没有利润,公司的可持续经营更无从谈起,因此,政府性投资公司的盈利性也不容忽视,只是这里的盈利不仅指货币收益,而且还指社会收益。应当在保证其公共职能的前提下,追求一定水平的货币收益。正是这种公益性与盈利性并存的双重性质使得国有投资公司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出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实现由目前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为主向小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项目发展、城乡兼顾并重的战略转型;二是要逐步形成较完善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运作平台;三是要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攻领域和业务板块;四是要逐步形成国有投资公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融资运作模式;五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支持国有投资公司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六是所在区域特别是在城镇、乡村中形成支持国有投资公司参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与氛围。国有投资公司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其战略重点应当围绕进一步深化市域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以市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等重心,以强化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和生产条件为基础,通过投资公司的项目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重点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对国有投资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产业、政策性产业、竞争性产业等方面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需求现状,可以归纳出,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城乡结合部园区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城乡工业联动发展投资运营模式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运营模式。其中,每一种模式又分为几种具体的实施模式。据此,可以建立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运营结构模型,该模型可以解释为: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支持体系、编制规划、发布项目指引和资产资源注入等方式,推动政府投资公司从事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投融资和建设运营,所得收益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渠道上缴政府,政府再通过资产资源注入的方式,支持帮助政府投资公司的两个平台从事新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循环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投资运营模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首先,国有投资公司自身应当进行功能调整和体制创新;其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改革国有投资公司的考核体系,将企业的公益性指标与盈利性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最后,调整与完善政府职能,政府应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协调城乡发展规划、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曾玉玲[5](2012)在《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与解决途径探析》文中指出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除其自身因素以外,与银行贷款门槛偏高、政策优惠措施不到位等诸多因素有关。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多管齐下,合力攻关。

赵国壮[6](2011)在《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种蔗制糖的历史较为久远,据《糖霜谱》(王灼着,书成于1164年)记载,北宋年间四川省遂宁一带已经种蔗榨糖。此后,因战乱而一度中断,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福建人曾达一自福建老家带来蔗种,使一度中断的甘蔗种植又在川省兴盛起来。沱江流域位于四川省中部,年平均气温约为18度,年降水量约为1千毫米,较适宜种植甘蔗。无论是从植蔗面积、蔗糖产量看,还是从手工制糖技术看,该流域的蔗糖经济在省内均处在领头羊地位,它代表了近代川省糖业的发展水平。清末民初,四川糖业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鼎盛时期。之后,四川省糖业虽因外糖入侵及军阀横征暴敛而有所衰落,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其糖品产量仍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一段时间内,该流域的糖业发展较少受到行政方面的干预,属于“自由市场”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传统糖业习俗在糖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及制约作用。抗战爆发后,政府从抗战建国的目的出发,对四川糖业实施了一系列统制政策,自此,糖业进入“统制市场”阶段。在“自由市场”阶段,该流域蔗农的植蔗习惯,糖品的产销格局,“卖预货”、“期场交易”、“经纪人制度”等糖业习俗的影响,以及蔗农家庭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内容,共同构筑了蔗糖经济的发展优势,这一优势不仅是糖业持续发展的凭借,也是战时政府对四川糖业进行统制的依据。在“统制市场”阶段,政府对糖业实施了一系列的统制政策。在统制产能方面,战前该流域手工制糖技术已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水平,并在全国所处的领先地位,但与新式机器制糖业相比仍有诸多不足。战时,为了保证糖业产能,政府一方面成立四川省农改所甘蔗试验场,从事土法制糖技术改良活动;另一方面从政策及资金两方面支持建立一批近代半机械化制糖厂。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糖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一,家庭副业性质的传统制糖方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近代手工工场性质制糖方式转变;其二,股份制机制糖厂出现。糖业内部不同生产方式的并存,为理解民族机器工业与近代手工业之间关系提供了另外一种面相。在统制融资方面,政府一方面对蔗农实施合作贷款,着力化解传统资金融通手段(卖预货及借高利贷)对蔗农的束缚;另一方面责令银行机构在川省普设网点,把糖商资金融通渠道由转借钱庄、商铺而转变为息借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完成了对糖业的金融控制,不过,蔗农、糖商所借之资往往是杯水车薪,金融业并未给糖业带来实质性的资金动力。另外,战时川省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既有政府政策支持的主观因素,也有物价上涨导致银钱业获利颇丰而刺激该业发展的客观形势。该流域发达的蔗糖经济进一步整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推动了银钱业的迅猛发展,因此,完全把银钱业发展归因于蔗糖业,并用“糖业金融”概念去描述它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统制糖品供需方面,抗战爆发后,政府实行酒精代汽油办法,以保障国防及大后方交通运输对液体燃料的需求,随即加强了对酒精生产原料糖品供需的统制,这一统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统购、限价(1939年10月-1942年2月),配购、定价(1942年2月-1944年7月)。不论是从大后方酒精工业的形成发展角度来看,还是从酒精在抗战建国中的作用角度来看,战时酒精生产统制都是值得肯定的。酒精生产原料糖品供需的统制是保障酒精生产的前提条件,该项统制不仅是糖业统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液体燃料统制中的重要一环。在统制蔗糖价格方面,从自由交易性质的“卖预货”习俗到强制性的价格安排——蔗糖评价制度,政府本意是通过限定价格来干预蔗农与糖房(漏棚)之间的交易,维护蔗农利益,促进蔗糖经济发展,并稳定地方社会,从而达到为抗战建国服务的目的。但是,随着抗战的持续进行,物价急速上涨,政府所限定的蔗糖成本价格,反过来成为蔗农获利的障碍。因此,糖业内部蔗农与糖商的纠纷,外化为蔗农群体与政府的矛盾。尤其是在内江、资中两地,蔗农年年请愿,纠纷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蔗农捣毁县政府的暴动。政府与民众交恶,社会日益失序,蔗糖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在1942年至1944年期间,政府在川康区实施食糖专卖政策,“全面干预”川省糖业的发展,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政府对糖业的统制达到了顶峰。从政策的实施过程看,政府无力全面干预整个糖业,而仅仅管制糖品储存、运输两个方面,借此达到其“寓税于价”的目的。同时,政府也通过专卖政策的实施,部分完成了中央势力对四川地方社会的渗透。但是,由于自身的设计不足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该政策给糖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从这一时期沱江流域糖业的整个发展趋势来看,该区域蔗糖经济的发展有起有落,但始终是向前发展的。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蔗糖经济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由自在发展阶段过渡统制发展阶段;二是制糖方式经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是,我们看到糖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发展并非具有可持续性,因为这种发展并非是在糖品市场得到新的拓展及制糖技术有了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取得的。清末民初,该区域蔗糖经济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分析其原因,不难发展,期间包含了很多偶然性因素。战时,该区域蔗糖经济又迎来了一次快速发展阶段,然而,这次发展多归因于政府的超经济强制。而在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糖业的发展纳入其统制经济的范畴内,寓榨取于统制之中,进一步打击了业糖者的信心,自1940年以后,该流域的糖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因此,不难发现其发展呈“悖论型”发展模式,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危机甚至是衰退的一面。而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的发展是介于广泛性增长及斯密型增长两种增长模式之间,其经济总量的增长一方面在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在于同类种植农户的增加。

凌金珍[7](2010)在《国际视野下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后发展省份,与沿海地区的一些发达省份相比,其经济发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但也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压力。如何从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成功突围,化危为机,是摆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政府面前最急迫也最棘手的问题,事关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兴衰和政治稳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展开自救行动,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亮点不断,盲点也不少。中国虽然不是危机的起源地,但却是危机的受害者。安徽作为全国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安徽经济也不能幸免。在此情况下,鉴于金融危机传导途中的时差,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先行施救,其危机拯救策略值得中国包括安徽借鉴,以少走弯路,多出成效。安徽作为一个中部大省,虽然经济外向度不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一些内在特征使得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有效化解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安徽的应对举措不仅要立足于本省的经济运行实际,还要跟紧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更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危机拯救和经济发展经验,这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选择国际视野下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作为研究主体,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借助宏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出发,深入揭示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传导路径,总结并阐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及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其次,结合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特点,着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影响的传导路径、具体表现以及安徽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最后,深入剖析安徽经济透过危机显现出来的问题,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企业素质总体不高以及受沿海地区经济影响较大,并揭示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从安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的效果、特色以及凸显的问题三个方面,对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进行评价。再结合安徽省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遗留的影响,根据经济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安徽在后危机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对策。

雷前治[8](2009)在《联手应对危机 合作创造共赢》文中研究说明一、2008,从风雨中走过2008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8月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系列重

雷前治[9](2009)在《联手应对危机 合作创造共赢》文中提出一、2008,从风雨中走过2008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8月我国

郭晖[10](2008)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区域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的研究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疆作为欠发达的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农业大省,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村金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金融生态失衡极大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立足当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农村金融生态现实,通过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客观描述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实际状况和现实表征,揭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并且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出发,探讨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途径,为地方政府和决策者提供科学政策设计和有效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可以弥补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研究的不足,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策部门和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金融学、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为指导,基于金融生态理论,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采用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状况作出客观地描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阻滞因素,提出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思路和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四部分九章。第一部分提出研究背景及意义,对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和国内外研究动态作了简要介绍与评述,提出研究思路、方法、内容框架:阐释农村金融生态理论,对农村金融生态进行内涵界定,描述系统特征、结构与功能,并解析了农村金融生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机理。第二部分首先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新特征和趋势等角度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演进及现状做了描述,同时简介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完善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情况。其次,构建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包括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定性评价标准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定性评价,并设计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运用进步指数揭示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近年发展变化趋势,采用对比指数对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法治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程度较大,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处于一般水平等级状态,从时间趋势上看总体进步指数得到提高,并且接近于全国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平均水平。第三部分首先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剖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新疆农村经济环境弱化、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失衡、农村金融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缺失、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等五个方面;进而提出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总体方案,包括优化目标、内容、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并着重探讨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对策,应重塑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完善金融风险分散、分担与补偿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手段,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失衡已严重阻滞了新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就是要在质量与数量上对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与渐次平衡,最终实现主体活力化、调节高效化、环境和谐化,促进新疆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进步。

二、北京:联手金融界建设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联手金融界建设小城镇(论文提纲范文)

(1)苏南特色小镇发展及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本文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城镇化概述
        2.1.1 特色小镇
        2.1.2 新型城镇化
    2.2 理论体系构建
        2.2.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专业化分工理论
        2.2.4 特色小镇与专业化分工的关系
        2.2.5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2.3 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第三章 特色小镇的发展机理及其对城乡关系、城镇化的影响
    3.1 特色小镇发展机理
        3.1.1 坚持城镇化、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3.1.2 良好的区位优势
        3.1.3 专业化分工的支撑
        3.1.4 政府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3.2 特色小镇发展对城乡关系、城镇化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经验及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分析
    4.1 国外经典特色小镇建设
        4.1.1 新兴产业小镇
        4.1.2 传统农业小镇
        4.1.3 传统产业小镇
        4.1.4 旅游小镇
    4.2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总结
    4.3 苏南城镇化发展历程
        4.3.1 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1978-1991)
        4.3.2 外资企业等外向型经济带动城镇化发展(1992-2000)
        4.3.3 制度创新带动城镇化发展(2001-至今)
    4.4 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分析
        4.4.1 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4.4.2 目前苏南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苏南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发展的案例分析
    5.1 对已有产业改造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无锡市阳山镇(农业)
        5.1.1 无锡市阳山镇发展现状
        5.1.2 无锡市阳山镇水蜜桃之乡SWOT分析
    5.2 大企业主导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常熟市海虞镇(工业)
        5.2.1 常熟市海虞镇发展现状
        5.2.2 常熟市海虞工业强镇SWOT分析
    5.3 政府主导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苏州市周庄镇(旅游业)
        5.3.1 昆山市周庄镇发展现状
        5.3.2 苏州市周庄镇旅游小镇SWOT分析
    5.4 苏南特色小镇发展启示
        5.4.1 紧跟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城乡一体化建设
        5.4.2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区位优势
        5.4.3 特色小镇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分工
        5.4.4 特色小镇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
第六章 促进苏南特色小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发展路线与规划
    6.2 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配套措施
    6.3 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6.4 不断创新,开拓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2)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主题、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近代汉口的商业发展与银行公会的兴起
    第一节 近代汉口工商业的发展与银行业的勃兴
        一、近代汉口的工商业发展概述
        二、汉口银行业的勃兴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兴起与组织嬗替
        一、汉口银行公会的创设
        二、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嬗替
第二章 汉口银行公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会员结构和领导结构
        一、会员结构
        二、领导结构
    第二节: 总分行体系下的金融架构及其影响
        一、总分行下的金融架构与职能设置——以上海银行为中心的探究
        二、总分行架构对汉口银行公会的影响
    第三节: 汉口银行公会的运行机制
        一、早期的运行机制
        二、30年代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商人团体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商会的关系
        一、依仗与信赖
        二、信赖中的排拒
        三、重新走向合作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钱业公会关系之研究
        一、错位竞争下的银钱冲突与合作
        二、国家介入下的银钱关系新常态
    第三节 社会变动下的商银钱互动关系研究
        一、商钱特殊关系下的银钱矛盾及调解
        二、社会变动下的三方应对及合作
第四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汉口地方银行业
    第一节 现代新知识的引介与传播——创办《银行杂志》
        一、《银行杂志》的创办与定位
        二、《银行杂志》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专业银行知识与实务的培养——开办汉口银行公会夜校
        一、夜校的创办及组织运作
        二、课程设立及人才培养
        三、教学管理
    第三节 跨出封闭的世界——汉口银行公会的埠际金融交往
        一、参加全国银行业联合会议
        二、参与编订全国银行统一会计科目
第五章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经济社会
    第一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金融发展
        一、驱逐劣币
        二、支持币制改革
        三、规范地方金融秩序
    第二节 汉口银行公会与地方社会建设
        一、积极承购政府公债
        二、集资社会建设
        三、参与社会救济
结语
    一、常量与变量之间:汉口银行公会的行为逻辑
    二、本地化与自由化:区域金融中心下的银行公会及其制度走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汉口银行公会大事年表(1920——1938)
    附录二、汉口银行公会章程(1923年修改)
后记

(3)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评述
    2.1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2.1.1 资源型地区的界定
        2.1.2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2 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2.1 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2.2.2 资源型地区转型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2.3 现有文献的评价
3 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形成机理与破解路径:理论分析
    3.1 相关理论概述
        3.1.1 包容性增长理论
        3.1.2 外部性理论
    3.2 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
        3.2.1 资源型地区假定
        3.2.2 三部门假定
        3.2.3 矿产品价格的强波动性假定
        3.2.4 制度假定
    3.3 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形成机理
        3.3.1 资源型经济与农村经济难题
        3.3.2 外部性与农村生态环境难题
        3.3.3 利益纷争与农村社会发展难题
    3.4 制度创新、包容性增长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破解路径
        3.4.1 资源型地区农村包容性增长的思路
        3.4.2 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经济难题
        3.4.3 破解资源型地区农村生态环境难题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4.1 发达国家矿产开发与原住民权益保护的经验:澳大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为例
        4.1.1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与原住民权益保护
        4.1.2 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开发与原住民权益保护
    4.2 发展中国家规避“资源诅咒”的成就与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博茨瓦纳为例
        4.2.1 博茨瓦纳经济发展的成就
        4.2.2 博茨瓦纳规避“资源诅咒”的措施
        4.2.3 博茨瓦纳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4.3 欠发达国家尝试破解“资源诅咒”的教训:以乍得为例
        4.3.1 乍得与“资源诅咒”
        4.3.2 乍得石油开发前的制度准备与开发后的经济发展
        4.3.3 制度实施的困境与出路
    4.4 本章小结:国外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5 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基于山西的实证
    5.1 资源型经济导致山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5.1.1 煤炭资源开发总体不利于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
        5.1.2 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农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
        5.1.3 煤炭资源开发是影响山西农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
    5.2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及其对山西农村的影响
        5.2.1 煤炭资源开发对山西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5.2.2 生态环境恶化对山西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约束
        5.2.3 山西煤炭开发生态环境难题的成因
    5.3 煤炭资源开发与山西农村社会发展难题:贫富差距与村矿冲突
        5.3.1 煤炭繁荣导致山西贫富差距拉大
        5.3.2 山西村矿冲突发生的原因与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制度创新与山西破解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典型模式
    6.1 山西资源型地区制度创新的探索
        6.1.1 煤炭资源整合与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展及其影响
        6.1.2 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对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2 “以煤补农”制度创新与破解资源型县域农村经济难题:乡宁模式
        6.2.1 引言
        6.2.2 “一矿一业一事”政策的形成与执行机制
        6.2.3 “一矿一业一事”政策绩效评价
        6.2.4 结论与讨论
    6.3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破解农村生态环境难题:平朔模式
        6.3.1 引言
        6.3.2 平朔矿区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及其治理
        6.3.3 平朔模式的制度创新
        6.3.4 平朔模式的治理机制及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制度创新与包容性增长:山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7.1 经济活动的村民参与与收益共享:破解山西农村经济难题
        7.1.1 破解山西农村经济难题的路径
        7.1.2 破解山西农村经济难题的制度保障
    7.2 村民参与与多中心合作治理:破解山西农村生态环境难题
        7.2.1 建立村民参与的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
        7.2.2 破解山西农村生态环境难题的制度保障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国外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相关图表
    附录 2:山西村矿冲突案例介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投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依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 相关理论综述
    1.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1.3 公共产品理论
    1.4 投资管理理论
2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2.1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
        2.1.1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与特点
        2.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2.2.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2.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2.3 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2.3.1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2.3.2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2.4 国外城乡一体化案例分析
    2.5 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及经验借鉴
3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定位
    3.1 国有投资公司的性质
        3.1.1 国有投资公司的内涵与特征
        3.1.2 国有投资公司的发展历程
    3.2 国有投资公司的基本功能
        3.2.1 国有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
        3.2.2 国有投资公司的发展定位
    3.3 国有投资公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定位
        3.3.1 国有投资公司面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拓展
        3.3.2 国有投资公司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定位
4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需求分析
        4.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分析
        4.1.2 产业联动发展投资需求分析
    4.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4.2.1 投融资平台设计
        4.2.2 投融资领域与运作模式
        4.2.3 青岛国有投资公司推动城乡发展投资项目及分布
    4.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5.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5.1.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5.1.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竞争战略分析
    5.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5.2.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5.2.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5.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5.3.1 投资发展布局
        5.3.2 投资重点领域
        5.3.3 投资重点产业
    5.4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步骤与策略
        5.4.1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5.4.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6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运营模式
    6.1 国有投资公司投资运营主导模式
        6.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营模式
        6.1.2 金融产业投资运营模式
        6.1.3 政策性产业投资运营模式
        6.1.4 竞争性产业投资运营模式
    6.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运营模式
        6.2.1 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运营模式
        6.2.2 城乡结合部园区建设投资运营模式
        6.2.3 城乡工业联动发展投资运营模式
        6.2.4 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运营模式
    6.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运营结构模型
        6.3.1 不同投资运营模式的效应分析
        6.3.2 投资运营结构模型及其解释
7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7.1 国有投资公司改革与创新
        7.1.1 国有投资公司的体制改革与创新
        7.1.2 国有投资公司的运行机制转换
        7.1.3 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调整与体制改革
    7.2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
        7.2.1 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撑
        7.2.2 科学评价与考核
    7.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府职能
        7.3.1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
        7.3.2 协调城乡发展规划
        7.3.3 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环境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与解决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分析
    (一) 小微企业“先天不足”
    (二) 银企沟通不畅
    (三) 银行贷款难
    (四) 政策优惠欠缺
二、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途径
    (一) 小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二) 银行创新融资方式
    (三) 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6)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旨趣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的回顾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四川沱江流域糖品产销概况
    第一节 沱江流域的甘蔗种植
        一、植蔗习惯
        二、植蔗技术
    第二节 沱江流域的糖品产销数量
        一、近代内江糖品产量的分析
        二、近代沱江流域糖品产量分析
    第三节 沱江流域的糖品运销
        一、糖品运销的依托
        二、糖品的运销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糖业习俗及蔗农家庭经营形态
    第一节 "自由市场"下的糖业习俗
        一、糖品的交易方式
        二、场期习俗
        三、糖业经纪人制度
        四、糖帮组织
    第二节 蔗农家庭经营形态
        一、单一的农业经营
        二、自种榨自经营
        三、合作社经营
    小结
第三章 保证产能:蔗糖业的技术革新
    第一节 统制市场形成前四川省手工制糖业的技术状况
        一、甘蔗压榨
        二、蔗汁熬煮
        三、糖清漏制
        四、制糖组织
    第二节 手工制糖技术的革新——以四川省甘蔗试验场为例
        一、糖业调查及研究
        二、手工制糖技术的改良
        三、改良技术的推广
    第三节 机器制糖业的发展
        一、机器制糖业的发展状况
        二、手工制糖业与机器制糖业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干预融资:蔗糖业的金融扶持
    第一节 蔗农农家传统的融资方式
        一、卖预货
        二、借高利贷
    第二节 糖商的资本状况
        一、制糖商的资本
        二、运销商的资本
    第三节 国有银行介入糖业融资
        一、近代四川省银钱业的发展状况
        二、近代沱江流域银钱业发展状况
        三、合作社贷款
        四、银行业与糖商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调整供需:战时国民政府对糖品供需的管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四川蔗糖业与"酒精代汽油"政策的关系
        一、糖品因酒精的战略地位而成为国防动力原料之一
        二、战时酒精工业因四川省发达的糖业基础而勃兴
    第二节 政府管制糖品的市场供需
        一、酒精生产数量快速增加
        二、政府对糖品供需的干预
        三、对糖业发展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调控价格:"蔗糖评价制度"的实施
    第一节 战时"蔗糖纠纷"的产生
        一、1939年以后蔗糖价格急剧上涨
        二、蔗糖纠纷
    第二节 蔗糖评价制度的实施
        一、什么是蔗糖评价制度
        二、甘蔗生产成本的审核
        三、蔗糖评价会议
    第三节 蔗糖纠纷调处中的"官民互动"——以1945、1946年内江蔗糖评价纠纷及调处为例
        一、1945年内江蔗糖纠纷及调处
        二、1946年内江蔗糖纠纷及调处
    第四节 价格调控对蔗糖业发展的影响
        一、维护蔗农的权益
        二、从"蔗糖纠纷"到"官民冲突"
    小结
第七章 "全面干预":"川康区食糖专卖政策"的推行
    第一节 专卖机构的设立及专卖政策的内容
        一、川康区食糖专卖机关的设置
        二、食糖专卖政策的内容
    第二节 对糖品市场的干预
        一、政府对食糖专卖政策实施意义的解释
        二、具体的干预
    第三节 食糖专卖所产生的影响
        一、专卖利益的获得及对地方社会的渗透
        二、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在增进糖业发展方面上的努力
        三、战时食糖专卖条例及相关规定与实际情况的背离
        四、食糖专卖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官商纠纷及官民冲突
        五、川康区食糖专卖局处人员的贪渎及苛扰
    小结
余论
    一、自由市场下糖业发展高峰的原因分析
    二、战时国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统制
    三、"悖论型增长":沱江流域糖业的发展及困境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后记

(7)国际视野下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1章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与国际应对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传导路径
        1.1.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1.1.2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1.2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2.1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
        1.2.2 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冲击
        1.2.3 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1.3 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1.3.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1.3.2 欧元区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1.3.3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1.3.4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第2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影响与安徽应对
    2.1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特点
    2.2 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的冲击
        2.2.1 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经济影响的传导路径
        2.2.2 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金融体系的冲击
        2.2.3 国际金融危机对安徽实体经济的冲击
    2.3 国际金融危机给安徽经济带来的机遇
    2.4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
        2.4.1 积极谋划保投资增长
        2.4.2 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
        2.4.3 加大创业就业支持力度
        2.4.4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
        2.4.5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
第3章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分析
    3.1 安徽经济透过危机显现出来的问题
    3.2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评估
        3.2.1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的效果
        3.2.2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的特色
        3.2.3 安徽应对金融危机举措凸显的问题
第4章 后危机时代安徽经济的发展
    4.1 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给安徽的启示
        4.1.1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特征分析
        4.1.2 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给安徽的启示
    4.2 进一步推进安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5章 总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9)联手应对危机 合作创造共赢(论文提纲范文)

一、2008, 从风雨中走过
    (一) 水泥需求增速虽然逐月回落, 但全年仍然保持增长
    (二) 水泥生产成本大幅上涨, 价格传递机制初步形成
    (三) 新型干法水泥发展再创新高, 结构调整又上新台阶
    (四)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水泥板块股票逆势上涨
    (五) 金融危机对国际水泥市场冲击明显, 水泥和熟料出口大幅下降
    (六) 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水泥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二、2009,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煤电油运进一步得到改善, 水泥生产的外部环境趋好
    (二)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 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三) 产能相对过剩, 淘汰落后还需努力
    (四) 利润取决供求关系, 市场整合才能共赢
三、联手应对危机
四、合作创造共赢
    (一) 是中国水泥行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
    (二)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是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
    (四) 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0)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金融生态理论探讨
    2.1 金融生态理论阐释
        2.1.1 金融生态的内涵及构成
        2.1.2 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
        2.1.3 金融生态的本质特征
        2.1.4 金融生态的特异性
    2.2 农村金融生态理论阐释
        2.2.1 农村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
        2.2.2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2.3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
    2.3 农村金融生态与农村经济的关系机理
第三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分析
    3.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发展状况
        3.1.1 新疆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
        3.1.2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3.1.3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4 新疆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新特征和趋势
    3.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3.2.1 政策环境建设
        3.2.2 法治环境建设
        3.2.3 信用环境建设
    3.3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完善
        3.3.1 竞争机制的完善
        3.3.2 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完善
        3.3.3 金融监管机制的完善
第四章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的意义
    4.2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4.2.1 评价体系的构建目标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3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农村金融生态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4.3.2 农村金融生态定性评价标准体系
        4.3.3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方法
第五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状况综合评价
    5.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定量评价
        5.1.1 定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5.1.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定量评价值计算
    5.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定性评价
    5.3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现状总体评价
    5.4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近年发展及变化趋势
    5.5 新疆与全国农村金融生态水平的对比分析
    5.6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价结果解析
第六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
    6.1 新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6.1.1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6.1.2 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6.1.3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6.2 新疆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失衡
        6.2.1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健全
        6.2.2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失
        6.2.3 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求满足度低
        6.2.4 农村资金逆向外流严重
        6.2.5 民间金融逐渐活跃但存在隐患
    6.3 农村金融风险转移与补偿机制缺失
        6.3.1 农业保险经营面临困境
        6.3.2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6.3.3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滞后
    6.4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自我调节机制
        6.4.1 农村金融产权制度不完善
        6.4.2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6.4.3 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6.4.4 农村金融监管不利
    6.5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
        6.5.1 农村金融法治建设落后
        6.5.2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6.5.3 政策扶持不足与行政干预过多并存
第七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方案设计
    7.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现实意义
        7.1.1 促进农村金融主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
        7.1.2 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7.1.3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7.1.4 促进资金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
        7.1.5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公共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7.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指导思想
    7.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原则
    7.4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目标和内容
    7.5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总体思路
        7.5.1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
        7.5.2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7.5.3 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更新机制
        7.5.4 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生态系统协同能力
第八章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途径与对策建议
    8.1 重塑竞争与合作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8.1.1 建立农业银行的长效支农机制
        8.1.2 开创农业发展银行全方位的支农模式
        8.1.3 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
        8.1.4 创新邮政金融服务“三农”制度
        8.1.5 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
        8.1.6 发展多元化小型农村金融组织
    8.2 建立明晰且多元化的金融产权制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8.4 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
    8.5 完善金融风险分散、分担与补偿机制
        8.5.1 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8.5.2 完善和创新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8.5.3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
    8.6 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8.7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和手段
        8.7.1 农村信贷业务创新
        8.7.2 农村中间业务创新
    8.8 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8.8.1 打造坚实的农村金融生态经济环境
        8.8.2 完善金融法律体系,营造司法公正环境
        8.8.3 实施“信用工程”,完善农村征信体系
        8.8.4 发挥基层央行职能,加强指导、协调与服务
        8.8.5 健全与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8.8.6 强化政府协调机制,全面优化金融环境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附录2 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北京:联手金融界建设小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南特色小镇发展及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D]. 赵蒨芸. 南京财经大学, 2018(05)
  • [2]汉口银行公会研究(1920-1938)[D]. 杨武.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3]资源型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赵康杰. 山西财经大学, 2012(10)
  • [4]国有投资公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投资运营模式研究[D]. 杨长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5]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与解决途径探析[J]. 曾玉玲.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2(01)
  • [6]从“自由市场”到“统制市场”:四川沱江流域蔗糖经济研究(1911~1949)[D]. 赵国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7]国际视野下安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D]. 凌金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1)
  • [8]联手应对危机 合作创造共赢[A]. 雷前治. 第二届中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水泥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论文集, 2009
  • [9]联手应对危机 合作创造共赢[J]. 雷前治. 中国水泥, 2009(04)
  • [10]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D]. 郭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北京:携手金融界打造小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