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胞内寄生虫研究进展

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胞内寄生虫研究进展

一、自由生活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晨铭[1](2021)在《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适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酶底物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开展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分析二次供水中嗜肺军团菌的存在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军团菌的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考察酶底物检测方法用于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探讨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培养条件;通过加标比对试验对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进行定性、定量比较,再用酶底物法对饮用水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并通过血清分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结果进行确证,评估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定检测方法后,对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基本情况、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及温度、pH、消毒剂余量、浑浊度、电导率、菌落总数等水质指标展开全面系统的调查和水质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生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方法研究: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培养7天,加标试验表明在该条件下嗜肺军团菌回收率范围为98.4%~108.8%;酶底物法与分离培养法比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定性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定量结果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4,P<0.001);采用酶底物法对48份饮用水实际水样进行嗜肺军团菌检测,检出阳性水样4份,经分离培养获得4株菌株,经血清型鉴定分别为1型、7型、10型、15型嗜肺军团菌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现为两种基因型;44份阴性水样经确证无嗜肺军团菌污染。(2)调查研究:本研究共调查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设施304套,结果显示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16.45%(50/304),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范围为1.0~>2272.6 MPN/100mL(检测上限为2272.6 MPN/100mL),其中4份阳性水样检出浓度超出方法检测上限。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总数(P=0.001)和消毒剂余量(P=0.032)是影响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因素,此外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写字楼类建筑对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1)酶底物法检测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最适宜培养条件为39℃恒温培养7天,该方法与分离培养法比较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好、结果易于读取,可用于检测生活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2)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存在嗜肺军团菌污染现象,菌落总数增多、设备运行年限过长和写字楼类建筑可能增加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消毒剂余量增加可以减少二次供水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的污染风险。

彭美,沈佳,孙希,吴忠道[2](2020)在《内质网应激在寄生虫与宿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内质网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寄生虫感染宿主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部分可诱导宿主产生内质网应激,以利于自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或生存;而部分寄生虫本身有其独特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因此可将内质网应激作为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靶点。本文将综述寄生性原虫和蠕虫感染宿主后诱导宿主产生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及寄生虫本身所存在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为阐明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及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新视角和策略。

张士军[3](2020)在《布鲁氏菌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Brucella spp.)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严重影响我国的畜牧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目前对布鲁氏菌病的检测主要以细菌学、血清学检测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存在着费时费力、假阳性、以及无法区分死菌等缺点,同时不能对病原进行快速检测和种间鉴定。因此,开发布鲁氏菌病快速检测方法对布病的防控与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致力于研究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建立一系列检测方法,为布鲁氏菌病的科学研究、防控与净化,提供切实有效的布鲁氏菌检测技术手段。1、通过将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结合建立一种布鲁氏菌活菌数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以布鲁氏菌单拷贝BCSP31基因为检测靶标,构建重组标准质粒,绘制标准曲线。优化qPCR反应条件及PMA最佳应用浓度与曝光时间,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值与标准质粒拷贝数浓度对数值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为103 CFU/mL,比普通PCR方法灵敏100倍,且特异性及重复性良好;活/死菌混合样本定量分析证实活菌数测定值与理论值相似,且符合活菌数变化规律;与平板计数法共同测定猪种布鲁氏菌(B.suis)S2株侵染巨噬细胞后的胞内活菌数,两种方法所测定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数量级相同,可能与部分胞内菌进入体外非可培养状态有关。该方法适用于快速评价布鲁氏菌活菌数,在研究体内或胞内布鲁氏菌寄生能力及感染状态具有一定的可应用性。2、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建立布鲁氏菌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针对BCSP31基因设计多对引物并进行筛选,在引入SYBR Green I对RPA扩增产物进行可视化检测时,为了消除RPA的背景信号,对引物浓度及扩增时间进行优化,随后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应用该方法对血清、牛肉及牛奶三种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使用最优引物利用RPA技术进行可视化检测时,在40℃条件下扩增15min后,加入2μL的50×SYBR Green I,使用395 nm波长的紫外灯照射可实现可视化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41358×10-33 ng/μL,特异性、重复性良好,应用该方法对模拟样品检测结果与《GB/T 18646-2018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Bruce-Ladder检测结果相符。该方法无需复杂昂贵仪器,检测时间短,为检测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布鲁氏菌现场检测提供可应用的方法。3、针对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基因组差异序列分别设计RPA引物,构建多重RPA体系,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种同时检测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的多重RPA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应用该方法对血清、牛肉、牛奶三种模拟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RPA检测方法通过特定的引物组对样品进行多重RPA检测,对牛种布鲁氏菌检测灵敏度为10 pg/μL,对羊种布鲁氏菌和猪种布鲁氏菌检测灵敏度均为1 pg/μL。应用该方法对模拟样品检测结果与《GB/T 18646-2018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Bruce-Ladder检测结果相符。本研究建立多重RPA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特异,可同时检测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引发的布病疫情高达93%,所建立的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多重RPA检测方法可用于多数布病分离菌株的鉴别检测。4、基于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的Bruce-Ladder法,研制一种布鲁氏菌可视化PCR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对布鲁氏菌Bruce-Ladder检测方法进行改进,可对布鲁氏菌进行现场种属鉴别检测,同时简化检测条件与步骤,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本试剂盒包括含有PCR Mix、上下游引物以及SYBR Green I混合体系的八联管、ddH2O和阳性质控模板,检测时只需将样本与ddH2O混合加入八联管中,进行PCR扩增程序,反应结束后各管用300 nm500 nm的紫外灯照射,根据各管底反应体系颜色或荧光亮度情况,即可完成布鲁氏菌种间鉴定。本试剂盒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易于判定、便于现场应用等优点,为布鲁氏菌种属鉴定和现场检测应用提供工具。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三种布鲁氏菌检测方法,并研制一种基于Bruce-Ladder法的布鲁氏菌可视化检测试剂盒,既可实现对布鲁氏菌的活菌数快速定量检测,又可完成布鲁氏菌的快速可视化检测以及种间鉴定,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与净化提供技术支持。

杨达奇[4](2020)在《利用RNAi技术对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氨酸蛋白酶是多种寄生虫的消化酶,在寄生虫的发育和生存过程中,除了具有催化和蛋白加工的功能外,还在寄生虫成囊、组织侵袭、营养摄取、免疫逃避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Trichinella spiralis serine protease,TsSP,Genbank:ABY60762)在旋毛虫侵入宿主小肠上皮细胞(IECs),幼虫发育中亦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旋毛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T.spiralis glutathione-S-transferase,TsGST,Genbank:XM_003373603.1)在旋毛虫生活史各期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虫体的皮层、杆状体和生殖原基,抗r TsGST免疫血清对体外幼虫侵入IEC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表明TsGST参与了幼虫的侵入。该文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对TsSP和TsGST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观察了RNAi对TsSP和TsGST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了RNAi对幼虫的侵袭、发育能力和生殖力的影响。根据这2种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利用电穿孔法将siRNA转染到幼虫体内,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调查RNAi对基因的沉默效果。应用明胶酶谱和降解底物试验观察RNAi对肌幼虫虫体可溶蛋白和排泄分泌(ES)蛋白中天然TsSP和TsGST的酶活性。体外实验观察RNAi对幼虫侵入IEC和小肠黏膜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观察TsSP和TsGST基因沉默对幼虫的侵袭、发育能力及生殖力的抑制作用。材料与方法1.旋毛虫虫种、小鼠及细胞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在本实验室BALB/c小鼠中传代保种。BALB/c雌性小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肠上皮细胞由本实验室从正常小鼠小肠分离培养,并用于体外旋毛虫幼虫-细胞侵袭模型。2.TsSP和TsGST的诱导表达及其抗血清的制备将本实验室构建的TsSP和TsGST重组菌活化,诱导表达并纯化r TsSP和r TsGST蛋白,用于免疫小鼠,获得抗r TsSP和r TsGST的免疫血清。3.siRNA的设计与合成根据TsSP和TsGST的mRNA序列,用siDirect version2.0在线工具设计siRNA。依据筛选的每条siRNA,根据其siRNA靶向位点分别命名为TsSP特异性siRNA-156、siRNA-171和siRNA-436,以及TsGST特异性siRNA-366。同时,设计1条control siRNA并加FAM荧光标记,用作阴性对照和观察siRNA是否旋毛虫体内。4.电穿孔法将siRNA转染到旋毛虫体内电穿孔法将1.0μM siRNA导入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后,体外培养18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iRNA是否进入幼虫体内。5.RNAi对基因在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确定TsSP-siRNA的最佳干扰效果,从1.5、2.0、2.5、3.0和3.5μM siRNA得到最好的干扰剂量,将siRNA转染幼虫1、3、5和7 d后,观察RNAi对TsSP基因在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沉默效果。观察TsGST-siRNA在不同浓度(1.5、2.0、2.5和3.0μM siRNA)与转染不同时间(1、2、3、4和5 d)后,最佳对TsGST基因的沉默效果。6.RNA干扰基因的特异性分别将TsSP-siRNA和TsGST-siRNA利用电穿孔法导入到旋毛虫体内后,互为对照,分析RNAi对2种基因特异性沉默的特异性。7.TsSP和TsGST基因沉默对其酶活性的影响通过明胶酶谱法和降解丝氨酸特异性底物偶氮酪蛋白,观察TsSP-siRNA对TsSP酶活性的影响。应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底物CDNB观察TsGST-siRNA对TsGST酶活性的影响。8.RNAi对幼虫存活率及侵入IEC的影响将siRNA转染到肌幼虫后,体外培养7d,观察肌幼虫形态的变化,并计算幼虫的存活率。将RNAi后体外培养1d的幼虫经5%胆汁激活为肠道感染性1期幼虫(IIL1),然后再将100条IIL幼虫与半固体培养基混匀后接种到体外培养的IEC单层上,孵育2h后观察并计数侵入IECs的幼虫数。9.RNAi对幼虫侵入小肠黏膜的影响将RNAi后体外培养1d的100条幼虫,注射入离体的2cm长的小肠袋内,37℃、5%CO2孵育2h后,剪开小肠,观察并计数幼虫对肠粘膜的侵入率。10.RNAi对旋毛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侵入、发育和生殖力的抑制将80只BALB/c小鼠等分为4组(20只/组),分别为TsSP-siRNA干扰组,TsGST-siRNA干扰组,control siRNA组和PBS空白对照组。每组每只小鼠径口感染300条siRNA转染后的肌幼虫。感染6d后每组剖杀10只小鼠,回收肠道期成虫(AW),计算成虫减虫率,分别选取10条雌成虫在37℃、5%CO2体外培养72h收集新生幼虫(NBL),计数NBL并拍照,计算雌成虫生殖力。剩余小鼠在感染后35d,麻醉后处死小鼠,收集肌幼虫(ML),计算每克肌肉组织的肌幼虫虫数和幼虫减虫率。同时观察各期虫体形态并测量长度。结果1.FAM荧光信号追踪siRNA导入到肌幼虫体内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虫体内有绿色荧光。2.RNAi对TsSP和TsGST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调2.1 RNAi对TsSP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iRNA-156、siRNA-171和siRNA-436实验组的TsSP转录水平相对于PBS组分别降低了50.54%、36.36%(P<0.05)和13.41%。同PBS组相比TsSP蛋白表达量分别减少了54.55%、46.84%和30.06%(P<0.05)。siRNA-156在1.5、2.0、2.5、3.0和3.5μM时,TsSP在转录水平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50.4 9%、51.49%、55.48%、50.14%和48.47%(P<0.05),TsSP在蛋白表达水平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49.62%、44.38%、58.6%、51.91%和54.38%(P<0.05)。2.5μM siRNA-156在转染后1、3、5和7 d,TsSP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59.98%、37.23%、36.22%和8.71%(P<0.05)。TsSP在蛋白表达水平上相对于PBS分别减少了48.35%、36.68%、35.01%和21.7 5%(P<0.05)。Control siRNA组相对于PB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siRNA-366对TsGST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iRNA-366在1.5、2.0、2.5和3.0μM时,TsGST在转录水平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19.53%、20.24%、21.39%和49.38%(P<0.05)。Control siRNA组相对于PB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GST在蛋白水平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40.36%、41.59%、46.42%和59.18%(P<0.05)。Control siRNA与PB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3.0μM siRNA-366在转染1、2、3、4和5 d,TsGST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49.09%、32.65%、15.46%、12.62%和12.14%(P<0.05);TsGST在蛋白水平上相对于PBS组分别减少了65.22%、41.00%、19.11%、12.97%和1.97%(P<0.05)。Control siRNA组相对于PB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NA干扰基因特异性分析利用电穿孔法将siRNA导入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培养1 d。TsSP-siRNA-156处理组TsSP表达水平降低了57.10%(P<0.05)而TsGS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TsGST-siRNA-366处理组TsGST表达水平降低了56.09%(P<0.05)而TsS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变化(P>0.05)。4.RNAi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4.1 RNAi对TsSP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明胶酶谱分析显示,2.5μM siRNA-156处理后使肌幼虫的ES蛋白降解明胶的能力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和PBS组。通过降解偶氮酪蛋白来检测siRNA-156处理后的TsSP酶活性。在siRNA-156处理组、control siRNA和PBS对照组中,相对于PBS组,siRNA-156处理组的肌幼虫ES蛋白中TsSP降解偶氮酪蛋白的酶活性降低了61.38%(F=1570.157,P<0.05)。4.2 RNAi对TsGST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酶活性分析表明,在siRNA-366组,TsGST催化还原性谷胱甘肽结合CDNB的酶活性为0.55±0.35 U/mg蛋白,在control siRNA组为0.94±0.12 U/mg蛋白,PBS组为1.00±0.078 U/mg蛋白。siRNA-366组和PBS组之间,TsGST的酶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63,P=0.003)。control siRNA组和PBS对照组酶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结果表明,siRNA-366干扰可降低幼虫的TsGST的酶活性。5.RNAi后虫体存活率RNAi后培养1 d,siRNA-156、control siRNA和PBS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4.67%、4.33%和3.33%(P>0.05),培养7d后,siRNA-156、control siRNA和PBS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33.33%、32.00%和31.67%(P>0.05)。结果表明,应用siRNA-156后幼虫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RNAi后培养1 d,siRNA-366、control siRNA和PBS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4.33%、4.00%和3.67%(P>0.05),培养7d后,siRNA-366、control siRNA和PBS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35.67%、34.33%和32.33%(P>0.05)。结果表明,siRNA-366幼虫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6.RNAi对幼虫侵入IEC的抑制6.1 siRNA-156对幼虫体外侵入IEC的抑制作用:将IIL1接种到IEC单层上并培养2 h,IIL1侵入并在细胞单层中迁移。siRNA-156组的幼虫侵入率(40.90%)显着低于control siRNA组(65.76%)和PBS组(64.47%)(χ2=20.999,P<0.0001)。结果表明,siRNA-156下调TsSP基因可明显抑制IIL1对IEC的侵入。6.2 siRNA-366对TsGST的沉默抑制幼虫侵入IEC:将IIL1幼虫添加到IEC单层并培养2 h后,IIL1侵入IECs并在IEC单层中迁移。siRNA-366组的幼虫侵入率(42.93%)显着低于control siRNA(64.33%)和PBS组(65.20%)(χ2=10.502,P<0.05)。与PBS组相比,siRNA-366对幼虫的侵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34.16%。Control siRNA与PBS对照组侵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7.RNA干扰对幼虫侵袭小肠黏膜的抑制7.1 siRNA-156对幼虫侵袭离体小肠黏膜的抑制作用:将IIL1灌注到小肠腔中并与Tyrode溶液孵育2 h后,幼虫侵入肠粘膜。siRNA-156、control siRNA和PBS对照组的幼虫侵袭率分别为51.00%、68.00%和69.00%(χ2=8.748,P=0.013<0.05)。结果表明,与PBS相比,siRNA-156对幼虫侵入肠粘膜的抑制率为26.09%。7.2 siRNA-366对幼虫侵入离体小肠黏膜的抑制:注射经siRNA处理的IIL1并在小肠中孵育,培养2 h后,IILI侵入肠粘膜。结果表明,siRNA-366实验组的幼虫侵入率为36.00%,control siRNA对照组的幼虫侵入率为56.00%,PBS组的侵入率为58.00%。siRNA-366处理组的幼虫侵入率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和PBS对照组(χ2=11.840,P<0.05)。8.RNAi对幼虫在小鼠体内的侵入、发育和生殖力的抑制8.1 TsSP基因沉默对幼虫的侵入、发育和生殖力的抑制:与PBS对照组相比,siRNA-156组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是58.85%和60.48%。siRNA-156处理幼虫攻击感染6 d,siRNA-156组的成虫荷(49.91±6.47)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120.64±9.71)和PBS组(121.27±8.96)(Fadults=256.630,P<0.05),siRNA-156实验组雌成虫所产新生幼虫数量(60.78±6.01)条,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组的(87.94±5.88)条和PBS组的(87.47±4.85)条(FNBL=50.440,P<0.05)条。siRNA-156转染幼虫攻击感染小鼠后35 d,肌幼虫荷(1245.736±248.0253)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2942.374±245.7014)和PBS组(3152.836±565.38)的肌幼虫荷(F larvea=81.877,P<0.05)。测量旋毛虫各期虫体长度,siRNA-156组的雌成虫长度(2076.51±420.98)μm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组(2489.28±374.71)μm和PBS组(2437.34±270.93)μm(Ff AW=5.817,P<0.05);siRNA-156组的雄成虫长度(930.67±88.92)μm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1159.60±220.53)μm和PBS组(1191.67±138.93)μm(Fm AW=9.617,P<0.05)。siRNA-156组的新生幼虫长度(87.694±19.34)μm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组(103.5±12.05)μm和PBS组(110.52±10.72)μm(FNBL=9.753,P<0.05)。siRNA-156组的肌幼虫长度(923.54±115.61)μm低于control siRNA组(1144.54±114.14)μm和PBS组(1125.24±80.90)μm(FML=40.933,P<0.05)。8.2 TsGST基因沉默对幼虫的侵入、发育和生殖力的抑制:与PBS对照组相比,siRNA-366组的成虫和肌幼虫减虫率分别是62.82%和65.07%。siRNA-366处理幼虫攻击感染小鼠后6 d,siRNA-366组的成虫数(45.09±7.45)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120.64±9.71)和PBS组(121.27±8.96)(Fadults=15642.775,P<0.05)。siRNA-366实验组雌成虫的新生幼虫产量(58.31±5.60)条,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组的(87.94±5.88)条和PBS组的(87.47±4.85)条(F=89.133,P<0.05)。siRNA-366处理幼虫攻击感染小鼠后35 d,肌幼虫数(1101.268±144.5001),低于control siRNA组(2942.374±245.7014)和PBS组(3152.836±565.38)虫数(Flarvea=105.050,P<0.05)。siRNA-366组的雌成虫长度(1949.96±326.75)μm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组(2489.28±374.71)μm和PBS(2437.34±270.93)μm(Ff AW=12.425,P<0.05);siRNA-366组的雄成虫长度(1019.82±74.222)μm明显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1159.60±220.53)μm和PBS组(1191.67±138.93)μm(Fm AW=4.095,P<0.05)。siRNA-366组的新生幼虫长度(87.77±16.19)μm低于control siRNA组(103.5±12.05)μm和PBS组(110.592±10.72)μm(FNBL=11.751,P<0.05)。siRNA-366组的肌幼虫长度(910.01±119.80)μm低于control siRNA对照组(1144.54±114.14)μm和PBS组(1125.24±80.90)μm(FML=44.961,P<0.05)。结论1.应用电穿孔法成功将TsSP和TsGST的特异性siRNA导入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2.siRNAs下调TsSP和TsGST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了其酶活性。3.TsSP和TsGST基因沉默显着性抑制了旋毛虫幼虫对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黏膜的侵入以及虫体发育,并降低了雌虫生殖力。4.TsSP和TsGST在旋毛虫侵入、发育和生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抗旋毛虫疫苗潜在的分子靶标。

常鸣[5](2020)在《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瘢痕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感染导致的一种致盲性眼病,好发于植物外伤后。若疾病感染初期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严重并发症,而15-27%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最终接受角膜移植及眼内容物摘除术,这是真菌性角膜炎致盲的重要因素。雷帕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自噬特异性诱导剂,可通过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从而促进自噬的表达。有研究表明成熟的自噬体与溶酶体或液泡融合后可以促进棘阿米巴滋养体降解发挥其抗棘阿米巴作用。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共同存在的一种自稳状态,在细胞发育、自我保护和生长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细胞在外界环境作用下,自噬通路受到激活,从而清除胞内异常物质,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探索了 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瘢痕的影响。这不仅对防盲治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胞自噬在真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案。目的研究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瘢痕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C57BL/6J雄性小鼠96只,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和对照组,雷帕霉素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制作前一天按6.0 mg·kg-1浓度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预处理,之后按0.2g·L-1浓度结膜下注射5 μl,每天一次,持续3天,对照组使用PBS溶液进行对照。分别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小鼠造模后1d、2d、3d、4d、5d、6d、7d、9d、14d角膜基本情况及临床评分,期间统计角膜穿孔例数,计算真菌感染后角膜病灶所占角膜面积的百分比。造模后3d、6d、9d、14d通过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小鼠角膜内LC-3Ⅱ、α-SMA及TGF-β1表达程度。结果造模后1d、2d、3d、4d、5d、6d、14d,雷帕霉素组小鼠临床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小鼠角膜穿孔率分别为:对照组47.22%,雷帕霉素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1),雷帕霉素组各时间点病灶面积占比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雷帕霉素后,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在6d及9d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瘢痕化相关因子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小鼠α-SMA表达下降,在6d及9d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GF-β1表达下降,在6d及14d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以激活自噬的产生,从而降低穿孔率及真菌性角膜炎瘢痕化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真菌性角膜炎遗留的瘢痕化面积。

彭坤[6](2020)在《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肠黏膜免疫紊乱的肠-视网膜神经损伤模型,明确肠黏膜免疫紊乱引起的视网膜损伤表型,以及Microglia/Macrophage在免疫-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Steaps对Microglia/Macrophage功能的影响,从而揭示Steaps调控的Microglia/Macrophage在肠-视网膜损伤中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肠脑轴相关疾病的免疫机制探索提供参考。方法:构建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小鼠模型,通过ERG检测视网膜功能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结构损伤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明确视网膜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定位。特异性抗体干预实验,验证CD4+T细胞对视网膜的神经损伤,以及Microglia细胞对视网膜免疫损伤的调节作用。体外通过BV2细胞系,研究Steap4对Microglia细胞功能的影响,同时构建Steap4-/-小鼠,进一步确认Steap4之于Microglia/Macrophage的调节作用,以及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1)我们成功构建了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ERG检测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ERG a、b波振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振荡电位也显着降低,且b波出现明显的反应延迟。2)HE结果发现,模型小鼠视网膜内核层明显变薄,细胞排列较为松散,但与对照组相比,外核层并无显着变化。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可知,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胞体丢失和纤维断裂,双极细胞两端连接RGC和感光细胞的突触也出现连接异常;此外还有节细胞凋亡增加,神经纤维紊乱增多。4)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变化不大,截止到第50天,仅出现了外节的异常伸长。5)眼底血管成像显示喂食DSS到50天,并未有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和病理性增生。6)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发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水平提高,并伴有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7)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b、Ifng和Il17a和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8)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CD4+T细胞异常浸润,并主要分布为视网膜内层;CD4特异性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外源性CD4+T细胞靶向视网膜,改善视网膜免疫微环境,缓解视网膜神经损伤。9)浸润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3抗体干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源T细胞靶向视网膜的趋化作用,从而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的功能损伤。10)通过视网膜铺片的血管荧光染色,我们发现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三层视网膜血管都高表达MAdCAM-1,并伴有CD4+T细胞的跨血管内皮细胞转运。1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揭示,外源性浸润的CD4+T细胞具有肠源性,超过六成的细胞表达?4?7。12)玻璃体注射,干预MAdCAM-1后,肠源性CD4+T细胞不能通过?4?7-MAdCAM-1途径浸润视网膜,视网膜免疫环境大大改善,视网膜功能显着提高。13)Steap家族蛋白在结肠和视网膜内都有着较高和稳定的表达。然而,在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中,两组织均高表达Steap4基因,其中结肠中Steap4表达于增殖活化的巨噬细胞中,视网膜中Steap4表达于受损伤的内层神经元。14)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因子TNFa、IFNg、和IL17a均能够刺激BV2细胞高表达Steap4基因。而Steap4基因高表达伴随着BV2细胞增殖活化能力的加强。15)敲低Steap4基因,BV2细胞的增殖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16)4.5月龄时Steap4-/-小鼠视网膜ERG明显改变,a、b波振幅均显着下调。17)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Steap4-/-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细胞因子Il1b、Ifng表达水平增加,Microglia/Macrophage细胞增殖活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也显着增加。结论:通过构建的DSS诱导的肠-视网膜损伤模型,我们明确了肠黏膜免疫紊乱可引起视网膜内层神经元的损伤,继而造成视网膜视觉功能的改变。肠黏膜免疫紊乱导致视网膜内Microglia增殖活化,诱发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以及外周巨噬细胞、CD4+T细胞的浸润,损伤视网膜内层神经元,下调视网膜功能。在此过程中,Steap4可能参与了Microglia增殖活化功能的调节与神经元的损伤。

黄雨萱,郑贤惠,朱翠明,李水红[7](2019)在《嗜肺军团菌致病性与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嗜肺军团菌是一种可以引起军团菌肺炎和庞蒂亚克热的兼性胞内病原菌,主要侵染阿米巴原虫和人类巨噬细胞。该菌在宿主胞内能依靠Dot/Icm IVB型分泌系统产生的效应蛋白成功逃避溶酶体的降解。本文主要对嗜肺军团菌的致病物质、胞内存活与增殖机制及其效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详细介绍嗜肺军团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制,为军团病防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也为其他胞内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包建玲[8](2019)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与肠道菌群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囊性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是一种由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os granulosus,E.g)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人类通过摄入食肉动物粪便中的细粒棘球绦虫虫卵而成为中间宿主,随着病程的延长,绦蚴挤压受累器官、引起组织萎缩和坏死,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同时感染家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1)根据"卫生假说"理论基础建立E.g感染合并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IBD)模型,观察寄生虫感染对肠炎发生发展的影响;2)提取纯化E.g天然的分泌抗原B(native Antigen B,nAgB)和重组抗原B(recombined Antigen B,rAgB),在体外观察抗原B(Antigen B,AgB)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3)分析AgB对小鼠IBD模型的肠炎症状产生保护性的可能机制,从而为寄生虫分泌抗原在相关疾病的防治中提供理论依据;4)以E.g微囊腹腔注射的继发性感染小鼠为模型,用AgB干预DSS诱导的肠炎模型,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在E.g感染状态的改变及其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和AgB对肠炎模型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丰度和结构组成的影响情况。方法:1)在小鼠继发性E.g感染模型基础上建立DSS诱导的IBD模型,通过体重指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病理学评分指标评价IBD模型的炎症程度及E.g干预效果,将E.g感染小鼠腹腔灌洗液细胞腹腔注射给IBD模型小鼠,评估E.g感染的腹水细胞对肠炎症状的影响;2)从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新鲜绵羊肝脏包囊的囊液中提取囊液蛋白,经蛋白的浓缩、沉淀、纯化等步骤获得nAgB;用大肠杆菌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rAgB;选择RAW264.7细胞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实验,通过AgB作用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指标,再用AgB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预观察AgB在LPS引起的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M1型巨噬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随后用免疫荧光法观察AgB在巨噬细胞膜的定位,探讨AgB在巨噬细胞可能存在的受体及作用通路;3)预先给予小鼠AgB腹腔注射后,再诱导IBD模型,通过体重、DAI指标、病理学评分指标评价AgB对IBD炎症程度的干预效果,分析各组小鼠腹腔中巨噬细胞比例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M1、M2型巨噬细胞指标;4)建立小鼠继发性E.g感染模型,100天后收集小鼠新鲜粪便,从粪便中提取基因组DNA并纯化;使用MiSeq 300PE测序平台对DNA文库测序,进行16S rRN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进行菌群评估、菌群差异、微生物组功能预测和免疫学相关分析,探讨E.g感染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接着建立AgB干预的IBD模型,同以上所述方法观察并分析AgB干预对IBD鼠肠道微生物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与改变。结果:1)成功建立了IBD模型,小鼠体重降低,DAI生理学评分明显升高,出现了稀便、血便症状,解剖后结肠组织切片的HE染色可见,结肠上段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程度较重,而E.g感染联合IBD组小鼠的体重、DAI指标、病理学评分等指标相较于IBD组均有好转;将E.g感染小鼠腹腔灌洗液细胞腹腔注射给IBD模型小鼠,结果体重指标显着改善;2)分别通过囊液提取和重组表达并经过浓缩、沉淀、纯化等步骤后获得了高纯度、高浓度的nAgB和rAgB,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gB并不影响细胞增殖、分化指标,但减轻了LPS引起的细胞损伤及M1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共聚焦观察AgB可以锚定在巨噬细胞膜表面,并且可以进入细胞浆内;3)预先给予小鼠腹腔注射AgB再诱导肠炎模型,结果与DSS组相比,AgB+DSS组体重、DAI指标、病理学评分指标评价均出现好转,小鼠腹腔中巨噬细胞比例和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M1、M2型巨噬细胞指标均发生变化;4)通过对继发性E.g感染模型小鼠粪便的16S rRNA分析,所有样本质量满足分析指标,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核心菌群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共存在的主要类群和核心微生物群变化不大,Lefse分析发现E.g感染增加了两个肠道微生物群菌属:Eisenbergiella和Parabacteroides,与未感染组相比,E.g感染组肠道微生物群的生物素、脂质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七条途径发生了改变,同时E.g感染组肠道细菌组成与抗HCF抗原的IgG抗体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而AgB干预也改变了IBD鼠肠道宏基因组学组成及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AgB注射后诱导肠炎组与PBS诱导的肠炎对照组样品间存在生态差异,在门水平上,各组间菌群丰度无明显差异,但是AgB注射可以逆转IBD状态下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升高趋势,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降低趋势,在纲的水平上AgB注射后诱导肠炎组样本中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以及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显着增多,肠道群落的功能预测显示菌群四条代谢途径及P53信号传递途径也发生显着改变。结论:1)E.g感染明显抑制DSS诱导的肠炎症状,对肠炎具有一定保护作用;2)AgB可以锚定在巨噬细胞膜表面,并且可以进入细胞浆内,减轻了LPS引起的细胞损伤及M1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3)AgB抑制了DSS诱导的肠炎症状,腹腔巨噬细胞和结肠固有层M1、M2型巨噬细胞参与对肠炎的保护作用;4)E.g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物种丰富程度增高,可能增高的是一些极低丰度的稀有细菌,这些稀有菌群是否是E.g感染引起的特异性改变、是否会影响肠道或机体免疫状态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研究;而AgB干预对IBD鼠肠道菌群在纲、目、科、属等不同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结合本课题第二部分结果说明AgB的干预对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从而产生AgB对肠炎的保护现象。

赵权,蔡亚楠,张媛[9](2018)在《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寄生虫病毒是病毒寄生于寄生虫体内,属于超寄生范畴。由于病毒的存在,其寄生的寄生虫会因为携带病毒的原因而改变侵袭力,有的寄生虫会增强感染宿主能力,而有的寄生虫会减弱宿主的感染能力,也有的寄生虫因为病毒的存在而延长感染期。目前对此类现象研究的较少,文章就寄生性原虫病毒的特性,病毒对寄生虫感染力的影响及利用原虫病毒作为载体进行相关的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毕凯[10](2017)在《多组学研究揭示根肿菌生长发育与致病的分子机理》文中认为芸薹属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是有孔虫界专性活体寄生植物病原原生动物,由其引起的根肿病是十字花科蔬菜和经济作物上的重要病害,每年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国际上对根肿菌e3和Pb3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深入研究根肿菌生长、发育及其致病机制提供新的契机。考虑到根肿菌丰富的致病型,不同致病型或不同地域的菌株之间在基因组上可能会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分离自我国湖北省枝江市罹病油菜植株的根肿菌单孢分离菌株ZJ-1菌株(1号致病型)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分析,并与e3和Pb3菌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综合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对根肿菌的分类地位、休眠、生长和发育及其致病分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生长、发育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和致病因子等进行了试验验证,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根肿菌ZJ-1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e novo测序,获得的基因组大小为24.1 M,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73.856 kb和510.27 kb。CEGMA评价表明获得的基因组序列完整性和连续性好,相近或稍优于e3和Pb3的基因组。ZJ-1菌株的基因组大小与e3菌株(24 M)和Pb3菌株(24.2 M)基因组大小相近,但是ZJ-1菌株基因组共预测到10,951个具有蛋白编码功能的基因,分别比e3和Pb3菌株多出1,221个和881个。ZJ-1菌株与e3菌株的基因组共线性高,共有104个LCBs(局部共线性块),但也呈现明显的基因组片段重排(异位、倒置)现象;全基因组点图比较表明这两个基因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总长度达为495,571 bp,占全基因组的2.01%,重复序列比例低、基因密度高,达到454.40个基因/Mb。在已测序的有孔虫界及SAR超群物种中,根肿菌的基因组最小。将根肿菌与18种已测序的在进化节点上具代表性的物种进行系统进化比较,发现原生生物界的阿米巴虫和囊泡藻与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聚为一支,而包括根肿菌在内的有孔虫界物种成为真核生物进化树中独立的一支,表明以根肿菌为代表的有孔虫界物种在真核生物进化史中的独特进化地位。从ZJ-1菌株看,根肿菌物种独有的基因家族基因共4,197个;117基因家族,共计611个基因显着扩张。对这些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其功能主要富集于GPCR信号转导途径、几丁质生物合成过程和DNA整合等生物学过程等。推定这些过程对根肿菌发育至关重要。通过GPCR抑制剂处理,抑制根肿菌GPCR相关通路,可以延缓根肿菌的发育进程,显着缓解根系肿大症状,进一步证实GPCR信号转导相关通路在根肿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多组学角度对处于休眠孢子阶段、休眠孢子萌发阶段、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三个不同生长发育状态的根肿菌进行了RNA-Seq测序分析,对这三个状态下的基因调控分子机理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在甾体降解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醚脂类代谢途径等在根肿菌休眠孢子中比较活跃,推定它们与根肿菌维持休眠状态紧密相关;在休眠孢子萌发阶段,病菌可能需要激活更多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调控模式不同于另外两个阶段,该阶段有458个基因显着上调表达,它们参与细胞分裂、生长、DNA复制和蛋白翻译等过程相关。在休眠孢子萌发阶段和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中含锚蛋白重复结构域、含P环三磷酸核苷水解酶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等基因的表达量均很高。休眠孢子对于根肿菌的存活和传播十分重要,休眠孢子中脂滴的成分与孢子的存活是否相关并不清楚。从多组学角度分析了在根肿菌中的脂滴及其相关的代谢途径。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手段从根肿菌休眠孢子脂滴中鉴定出295个脂滴结合蛋白,从基因组中鉴定出167个参与脂代谢相关通路的基因,脂肪酸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在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表达水平高;在休眠孢子阶段,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醚脂类代谢、酮体合成和降解途径的基因具有较高表达量。根肿菌富含甘油三脂,ZJ-1菌株基因组中包含有完整的甘油三酯合成、储存和降解通路。基因表达动态的聚类分析表明处于休眠孢子萌发阶段的根肿菌通过甘油三酯和脂肪酸降解过程,利用脂滴中的贮存的能量;休眠孢子中大部分(76.6%)的脂肪酸属于饱和脂肪酸(C16:0和C18:0),不饱和脂肪酸中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最高,占整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0%左右。根肿菌是植物细胞内的活体寄生菌,这种寄生方法在植物真核病原物中非常独特,一方面需要维系寄主细胞的活力,同时也需要成功抑制寄主的防御反应。我们对这种专性活体寄生生活方式从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分泌组学角度进行了解析。发现许多参与初级代谢过程的基因,在根肿菌进化过程中丢失;根肿菌基因组中CAZymes相关基因和次级代谢基因减少,体现其极端的活体寄生策略;编码ABC转运体的基因在基因组中显着扩张且相关基因在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具有较高表达水平。ZJ-1菌株中至少有4个有参与调控寄主植物激素水平的基因,其中PBHK1和PBHK2在ZJ-1和e3菌株中均存在,推定它们编码的蛋白参与了寄主植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从ZJ-1菌株基因组中预测到739个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其中111个基因在休眠孢子萌发阶段或次生原质团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最后筛选出20个候选效应子蛋白,其中8个为ZJ-1菌株特有。选取其中6个候选效应子蛋白进行进一步验证,发现它们均可分泌到胞外;在本氏烟草上测定结果表明效应子蛋白EC4(Plas B07397)能诱导烟草叶片产生严重坏死症状,且其质外体定位对于其引起烟草叶片的坏死反应至关重要;效应子蛋白EC1(PlasB06695)能够抑制由促凋亡蛋白Bax诱导的烟草叶片坏死反应。这些特性均揭示了根肿菌专性活体寄生的独特方式。根肿菌次级游动孢子进入寄主皮层细胞后,发育成次生原质团。原质团的细胞核不断分裂,其体积也不断增大,最终原质团割裂,形成成熟的休眠孢子充满寄主细胞。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差异表达的基因,其KEGG途径功能主要富集于“翻译”、“细胞生长与死亡”、“细胞通讯”和“癌症”四个方面。以此为线索,从ZJ-1菌株全基因组中鉴定出171个能够注释到与癌症相关途径的基因,其中原癌基因Pb-Raf1、Pb-Raf2和Pb-MYB编码的蛋白分别与人类原癌基因Raf、MYB同源,且它们在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被显着激活;鉴定出三个与癌症信号转导相关的通路(Ras/Raf/MEK/ER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在多核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信号转导通路中的12个核心基因也具有显着上调表达趋势。利用PI3K抑制剂抑制根肿菌的PI3K/Akt信号通路后发现次生原质团发育进程显着受阻,缓解了油菜的根肿症状。进一步表明癌症相关PI3K信号转导通路在根肿菌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根肿菌1号致病型ZJ-1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分析,解析了根肿菌的休眠、生长、发育和致病等生命活动,研究结果对建立根肿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

二、自由生活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生活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情况
        2.2 国内外相关标准
        2.3 饮用水中军团菌污染影响因素
        2.4 饮用水中军团菌消毒控制措施
        2.5 饮用水中军团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
        3.1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测定方法的研究
        3.2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水平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饮用水中嗜肺军团菌酶底物检测方法的研究
    1 方法原理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材料
        2.2 培养条件探索
        2.3 方法比对
        2.4 方法确认
    3 结果和分析
        3.1 培养条件
        3.2 方法比对
        3.3 方法确认
    4 讨论
        4.1 培养条件
        4.2 方法可行性
    5 小结
第三章 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二次供水设施设备和水质的情况
        2.2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2.3 二次供水设备基本情况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2.4 二次供水理化指标、菌落总数与嗜肺军团菌检出率的关系
        2.5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二次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3.2 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和嗜肺军团菌检测情况
        3.3 二次供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 措施及建议
    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致谢

(2)内质网应激在寄生虫与宿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虫感染
2 内质网应激
3 寄生虫感染引起宿主体内的内质网应激
    3.1 原虫
        3.1.1 刚地弓形虫
        3.1.2 疟原虫
        3.1.3 利什曼原虫
        3.1.4 隐孢子虫
    3.2 蠕虫
4 寄生虫本身的内质网应激
    4.1 原虫
        4.1.1 锥虫
        4.1.2 疟原虫
        4.1.3 刚地弓形虫
        4.1.4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4.1.5 蓝氏贾第鞭毛虫
        4.1.6 杜氏利什曼原虫
    4.2 蠕虫
5 小结

(3)布鲁氏菌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布鲁氏菌病概述
        1.1 布鲁氏菌病
        1.2 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第2章 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2.1 PCR技术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2.2 RPA技术及其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
        2.3 核酸扩增产物的检测
        2.4 其他核酸扩增方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叠氮溴化丙锭(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布鲁氏菌活菌数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的布鲁氏菌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牛种、羊种、猪种布鲁氏菌多重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布鲁氏菌Bruce-Ladder法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利用RNAi技术对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旋毛虫与旋毛虫病
    1.2 RNA干扰技术
    1.3 TsSP的研究
    1.4 TsGST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
2 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动物、旋毛虫及细胞系
    2.4 主要试剂配方
3 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TsSP和 TsGST的菌种活化及表达
    3.3 蛋白的纯化
    3.4 TsSP和 TsGST蛋白浓度的测定
    3.5 TsSP和 TsGST免疫血清的制备
    3.6 ELISA法鉴定蛋白的抗血清效价
    3.7 siRNA的设计和合成
    3.8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3.9 将siRNA导入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
    3.10 虫体可溶蛋白的提取
    3.11 Western blot
    3.12 提取旋毛虫肌幼虫的RNA
    3.13 RNA反转录成c DNA
    3.14 Real-time PCR验证RNAi对基因的转录的影响
    3.15 RNA干扰的基因特异性
    3.16 明胶酶谱法证明RNAi对 TsSP基因酶活性的影响
    3.17 底物偶氮酪蛋白验证RNAi对 TsSP基因酶活性的影响
    3.18 底物CDNB检测RNAi对TsGST的酶活性
    3.19 RNAi对幼虫在体外存活的影响
    3.20 RNAi对旋毛虫幼虫体外侵入IEC的影响
    3.21 RNAi对旋毛虫幼虫体外侵入小肠黏膜的影响
    3.22 RNAi对旋毛虫肌幼虫侵入肠黏膜及其发育的影响
    3.23 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RNAi对 TsSP基因的研究
        4.1.1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4.1.2 将siRNA转染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
        4.1.3 qPCR检测siRNA对 TsSP基因转录的抑制
        4.1.4 Western blot检测RNAi对TsSP的蛋白表达抑制
        4.1.5 明胶酶谱法检测RNAi对 TsSP酶活性的抑制
        4.1.6 偶氮酪蛋白为底物检测RNAi对 TsSP酶活性的抑制
        4.1.8 siRNA-156 对幼虫体外侵入IEC的抑制作用
        4.1.9 RNAi对幼虫体外侵袭肠黏膜的抑制作用
        4.1.10 TsSP基因沉默对幼虫在小鼠体内侵入、发育和生殖的抑制
        4.1.11 siRNA-156处理后对虫体各期形态大小的影响
    4.2 RNAi对 TsGST功能的研究
        4.2.1 TsGST的 siRNA设计与和合成
        4.2.2 将siRNA转染到旋毛虫肌幼虫体内
        4.2.3 qPCR检测siRNA-366对TsGST基因转录的抑制
        4.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RNAi对 TsGST的蛋白表达抑制
        4.2.5 CDNB为底物检测RNAi对 TsSGT酶活性的抑制
        4.2.6 siRNA-366 对幼虫体外侵入IEC的抑制作用
        4.2.7 siRNA-366对幼虫体外侵袭小肠黏膜的抑制作用
        4.2.8 TsGST基因沉默对幼虫在小鼠体内侵入、生长和生殖的抑制
        4.2.9 siRNA-366处理后对旋毛虫各个期形态大小的影响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NA干扰在寄生蠕虫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瘢痕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噬与角膜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肠脑轴相关疾病研究概述
    1.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的研究现状
        1.2.1 肠视网膜轴研究优势
        1.2.2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疾病研究进展
        1.2.3 肠视网膜轴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1.3 巨噬细胞在肠脑轴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1.3.1 沟通肠脑间相互联系的媒介
        1.3.2 巨噬细胞调节肠脑轴疾病研究进展
        1.3.3 巨噬细胞与肠视网膜轴损伤
    1.4 STEAPS通过巨噬细胞影响视网膜功能
        1.4.1 铁平衡与视网膜损伤
        1.4.2 STEAPS与机体铁平衡
        1.4.3 STEAPS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肠视网膜轴损伤模型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构建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模型
        2.2.2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功能损伤评估
        2.2.3 DSS诱导的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结构损伤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巨噬细胞参与调控肠视网膜轴的损伤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损伤伴有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
        3.2.2 外周免疫参与肠黏膜免疫紊乱小鼠视网膜免疫微环境改变
        3.2.3 CD4抗体干预减轻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3.2.4 CXCR3抗体干预能够显着降低肠视网膜轴的神经损伤
        3.2.5 肠源性CD4+T细胞跨视网膜微血管迁移
        3.2.6 MADCAM1 干预有效缓解肠黏膜免疫紊乱诱导的视网膜损伤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eap4调节巨噬细胞介导肠视网膜轴损伤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STEAP蛋白家族的表达特点
        4.2.2 肠视网膜轴的免疫应答和神经损伤中伴随有STEAPS的高表达
        4.2.3 体外STEAP4 的表达与BV2 细胞增殖活化正相关
        4.2.4 STEAP4缺失对小鼠视网膜功能及结构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嗜肺军团菌致病性与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嗜肺军团菌的胞内生存机制
2 嗜肺军团菌的致病物质
3 嗜肺军团菌效应蛋白的主要功能
    3.1 形成保护性LCV,避免与溶酶体融合
    3.2 激活抗凋亡NF-κB通路,抑制宿主细胞凋亡
    3.3 促使宿主细胞死亡,从宿主细胞中逃逸
    3.4 带有真核蛋白序列基元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意义
    3.5 效应蛋白的其他生物学功能
4 总结与展望

(8)细粒棘球蚴感染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与肠道菌群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棘球蚴感染对小鼠炎症性肠病(IBD)的保护作用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棘球蚴分泌抗原B(AGB)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机制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AGB调节的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性肠病的保护机制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棘球蚴感染及AGB干预的IBD肠道菌群基因组学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状态与肠道宏基因组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性原虫病毒的特性
2 寄生性原虫病毒对原虫感染力的影响
    2.1 贾第鞭毛虫病毒对鞭毛虫虫体感染力的影响
    2.2 隐孢子虫病毒对隐孢子虫虫体感染力的影响
    2.3 利什曼原虫病毒对利什曼原虫感染力的影响
    2.4 棘阿米巴病毒对阿米巴原虫的影响
    2.5 阴道毛滴虫病毒对阴道毛滴虫虫体感染力的影响
3 原虫病毒载体在寄生性原虫研究上的应用

(10)多组学研究揭示根肿菌生长发育与致病的分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根肿菌的生活史
    2.环境因素对根肿菌的影响
        2.1 土壤湿度
        2.2 温度条件
        2.3 Ca~(2+)因素
        2.4 pH条件
        2.5 土壤的微生物环境
        2.6 抗根肿病材料的选育和抗性机理研究
    3.根肿菌致病型的多样性
    4.寄主植物应答根肿菌入侵机制研究
    5.根肿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6.从根肿菌基因组角度解析其活体寄生特性的研究进展
        6.1 主要营养物质代谢途径呈现典型活体营养型特点
        6.2 根肿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家族研究
        6.3 根肿菌基因组中参与调控寄主植物激素稳态的基因
        6.4 根肿菌致病相关分泌蛋白组和效应子的研究进展
    7.我国根肿菌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
    8.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根肿菌单孢分离菌株ZJ-1基因组de novo测序
    1.材料与方法
        1.1 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梯度稀释法的单孢分离
        1.2 Williams致病型鉴定系统对根肿菌单孢分离物鉴定
        1.3 单孢分离菌株ZJ-1基因组从头测序
        1.4 根肿菌ZJ-1菌株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1.5 ZJ-1菌株与Pbe3基因组共线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单孢分离物材料的获取
        2.2 Williams寄主系统对单孢分离物ZJ-1的致病型鉴定
        2.3 根肿菌单孢分离菌株ZJ-1基因组特性
        2.4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3.小结与讨论
        3.1 根肿菌基因组小于有孔虫界其他物种
        3.2 根肿菌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比例偏低
        3.3 根肿菌基因组呈现基因排列紧凑、基因密度大的特点
        3.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以根肿菌为代表的有孔虫界物种在真核生物进化史中的独特进化地位
第三章 不同生长状态根肿菌的RNA-Seq测序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根肿菌侵染寄主组织学观察
        1.2 RNA-Seq测序的总RNA样品提取和测序文库制备
        1.3 根肿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样品的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侵染油菜的组织学显微观察结果
        2.2 根肿菌RNA-Seq测序数据分析
    3.小结与讨论
        3.1 根肿菌ZJ-1菌株重要代谢通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揭示休眠孢子阶段休眠和萌发状态的调控机理
        3.2 根肿菌ZJ-1菌株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基因表达调控模式发生明显变化
        3.3 次生原质团生长发育阶段显着上调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揭示根肿菌快速增殖、生长的细胞发育状态下的分子调控变化
        3.4 含锚蛋白重复结构域蛋白、含P环三磷酸核苷水解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能在根肿菌不同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 根肿菌ZJ-1菌株脂滴相关蛋白物质的鉴定及脂滴代谢相关途径的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种植及接种
        1.2 根肿菌脂滴细胞器的尼罗红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1.3 根肿菌休眠孢子中脂滴物质的分离
        1.4 根肿菌休眠孢子中脂类物质的萃取及薄层色谱(TLC)分析
        1.5 根肿菌休眠孢子中脂滴结合蛋白的质谱分析
        1.6 不同物种细胞甘油三酯(TAGs)含量的测定
        1.7 根肿菌脂肪酸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
        1.8 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脂滴细胞器的透射电镜和尼罗红染色观察
        2.2 根肿菌脂滴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分析
        2.3 根肿菌脂滴结合蛋白的质谱蛋白组学-转录组学联合分析
        2.4 根肿菌基因组脂代谢相关通路分析
        2.5 根肿菌基因组TAG合成、代谢相关途径分析
        2.6 根肿菌游离脂肪酸成分的GC-MS鉴定分析
    3.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根肿菌专性活体寄生特性的比较基因组和分泌蛋白组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用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的物种
        1.2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中参与初级、次级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1.3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中CAZymes家族成员基因的注释分析与比较
        1.4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中ABC转运体家族成员基因的分析与比较
        1.5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中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分析
        1.6 GPCR抑制剂处理条件下根肿菌ZJ-1菌株接种油菜植株试验
        1.7 根肿菌ZJ-1菌株分泌蛋白组分析和效应子蛋白的筛选与功能验证
    2.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基因组中参与初级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减少
        2.2 根肿菌基因组中参与次级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减少
        2.3 根肿菌基因组中CAZymes家族成员基因分析与比较
        2.4 根肿菌基因组中ABC转运体家族成员基因的分析与比较
        2.5 根肿菌基因组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分析
        2.6 GPCR抑制剂处理影响根肿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
        2.7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中预测出739个分泌蛋白
        2.8 根肿菌ZJ-1菌株分泌蛋白表达模式分析
        2.9 根肿菌ZJ-1菌株候选效应子蛋白的预测
        2.10 根肿菌ZJ-1菌株候选效应子蛋白的分泌性功能验证
        2.11 根肿菌效应子蛋白EC4(PlasB_07397)诱导烟草叶片坏死
        2.12 根肿菌效应子EC1(PlasB_06695)抑制由促凋亡蛋白Bax诱导的坏死
    3.小结与讨论
        3.1 根肿菌是极端的活体寄生菌
        3.2 根肿菌基因组参与初级代谢的基因少
        3.3 根肿菌基因组CAZymes相关基因和次级代谢基因减少体现其“温和”的活体寄生方式
        3.4 根肿菌基因组编码ABC转运体基因扩张,揭示细胞内寄生物独特的营养获取方式
        3.5 根肿菌可能参与调控寄主植物激素水平
        3.6 根肿菌GPCR相关信号通路对其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至关重要
        3.7 根肿菌可能通过分泌蛋白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和维持寄主细胞活力
第六章 根肿菌多核次生原质团发育过程机制研究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种植及接种
        1.2 根肿菌皮层侵染阶段多核次生原质团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1.3 根肿菌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
        1.4 q-PCR对相关基因进行验证
        1.5 根肿菌ZJ-1菌株基因组原癌基因Pb-Raf、Pb-MYB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表达模式分析
        1.6 根肿菌癌症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核心基因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表达模式分析
        1.7 PI3K抑制剂处理条件下根肿菌接种油菜植株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 根肿菌皮层侵染阶段多核次生原质团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显微观察
        2.2 根肿菌不同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功能富集分析
        2.3 根肿菌基因组原癌基因Pb-Raf、Pb-MYB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表达模式分析
        2.4 根肿菌癌症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核心基因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表达模式分析
        2.5 PI3K抑制剂处理影响根肿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
    3.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全文的主要结论
        1.1 完成了我国根肿菌1号致病型ZJ-1菌株的do novo全基因组测序,并与根肿菌其他菌株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1.2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以根肿菌为代表的有孔虫界物种在真核生物进化史中的独特进化地位
        1.3 根肿菌休眠孢子阶段、休眠孢子萌发阶段、次生原质团发育阶段均存在重要代谢通路和信号通路的调控变化
        1.4 鉴定了根肿菌脂滴物质成分并分析脂肪酸代谢相关途径,揭示脂滴物质在休眠孢子存活及萌发中的重要功能
        1.5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揭示根肿菌极端的活体寄生特性,发现根肿菌调控寄主植物激素水平的新基因PBHK1和PBHK2
        1.6 抑制剂处理试验证实根肿菌中GPCR相关信号通路的重要作用
        1.7 分泌蛋白组分析和候选效应子功能验证证实根肿菌存在诱发坏死和抑制坏死两种类型的效应子蛋白
        1.8 利用多组学分析了根肿菌次生原质团生长发育机制,鉴定出原癌基因,发现并证实原癌基因及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对根肿菌次生原质团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自由生活阿米巴胞内寄生菌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某城市二次供水军团菌暴露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晨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内质网应激在寄生虫与宿主中的研究进展[J]. 彭美,沈佳,孙希,吴忠道. 热带医学杂志, 2020(12)
  • [3]布鲁氏菌快速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士军. 吉林大学, 2020(08)
  • [4]利用RNAi技术对旋毛虫丝氨酸蛋白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功能的研究[D]. 杨达奇. 郑州大学, 2020(02)
  • [5]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瘢痕化的影响[D]. 常鸣. 郑州大学, 2020(02)
  • [6]Steap家族在肠视网膜轴巨噬细胞中的调控机制研究[D]. 彭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嗜肺军团菌致病性与效应蛋白的研究进展[J]. 黄雨萱,郑贤惠,朱翠明,李水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12)
  • [8]细粒棘球蚴感染对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与肠道菌群影响[D]. 包建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9
  • [9]寄生性原虫病毒研究进展[J]. 赵权,蔡亚楠,张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10]多组学研究揭示根肿菌生长发育与致病的分子机理[D]. 毕凯.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自由生活的阿米巴胞内寄生虫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