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论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一、论网络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梦婷[1](2021)在《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祁斯文[2](2021)在《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是一个常提常新,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话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各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和家庭协同联动、大力支持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除引言和结语之外,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选题“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进行概述。首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具有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点;最后,对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意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论述。首先,从高校组织领导层面即高校党委和高校各部门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其次,从课程育人层面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再次,从多方联动层面即学校、社会、家庭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最后,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路径进行论述。首先,完善组织育人机制,从高校党委要明确主体责任、高校各部门要落实具体责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其次,健全课程育人机制,通过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重要保障;最后,构建多方联动机制,通过对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社会与家庭的联动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提升。

罗艺[3](2021)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文中提出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社会知识体系的不断解构与重塑。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素养需求与结构面临新的变革契机。信息素养成为技术变革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布拉格宣言》、《亚历山大宣言》等国际性纲要文件彰显着信息素养的时代意义,并将信息素养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之中,无容置疑凸显了信息素养在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等现象频现,其在应对技术变革层面胜任力明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尝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相关议题。参照美国、欧盟等陆续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本研究较为认同信息素养即能力这一概念,并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发展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理解、选择、运用、评价、反思、创造能力。基于对境脉理论和学习者特征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理论视角,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教育支持维度来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困境表征及教育支持路径。首先,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教育比较、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设计和验证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量指标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六个省份12所大学近2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而对60余名大学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次,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和教育支持的相关维度,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构想,注重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得两者互为补充、相互验证。研究发现,在信息素养现状方面,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教育成效不显着,具体存在的六个方面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等。在信息素养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进一步分析提出个人特质和外部环境两大教育支持影响因素,个人特质具体是指信息行为极易受到个人特质影响,且不易受大学教育影响而转变;外部环境则囊括大学、网络、社会三方,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大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足;专业师资缺乏;相应教育项目和举措不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未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缺乏系统性成效评估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等。基于以上发现,归纳得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四项实然困境:其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理念滞后;其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其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多元主体缺失;其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政策大学供给匮乏。立足现状和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三个原则构想,分别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原则”、“教育环境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原则”、“教育环境的系统化与长效性原则”,同时从大学生个体、大学本身、政府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出发,遵循微观到宏观、外促到到内生、泛化到专业、单主体到全育人的基本思路,提出构建“以内生为核心、大学为重点、网络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想四条实施路径,以期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政策制定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价值参考。

左殿升[4](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王一[5](2020)在《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扣好大学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固本铸魂。尤其在全球形势日趋复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在稳步前进的同时也受到了较为激烈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根据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提高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运用了文献参考法、跨学科分析法、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多样化研究手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开展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实践界域,体现了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本论文主要是四部分内容构成,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等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界定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这一部分梳理了意识形态发展历史,集中探讨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厘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第二章是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这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挑战。此章集中分析了在全球形势日趋复杂、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和分析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路径,这是本论文提出的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创新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探讨,以期对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一定裨益。

李倩[6](202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切入视角,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内心变化,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及现实需要,在认可并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从理论方面来看,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而从实践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追求的预期目标、终极价值以及采用方式等多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新形势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长久以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相关内涵、作用、意义、内容及目标,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因子,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与改进的具体措施,为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玉梅[7](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就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要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得不要面对的问题是,新媒体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敌对势力错误思想的渗透,以及网络犯罪活动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作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载体,新媒体这一新兴事物所具有的很多功能还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各级相关工作者应把握住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运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丰富并创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重视正面舆论引导和监管治理,不断提高新时代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本文从新媒体、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概念、特点等切入,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对文中的关键名词进行理解,并对新媒体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根据其消极影响,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的同时,根据新情况对新媒体下应该实施的对策进行探究,提出国家政府部门、高校及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发力。具体从国家政府部门发挥主导及监管的作用;高校承担主体责任,从而优化新媒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家庭强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三方面给出相应对策。

谭江林[8](2020)在《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和主力军,是一代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展开思想争锋的重点对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变革,泛娱乐思潮开始抢滩登陆、沉渣泛起,成为近些年来影响力十分巨大的思潮之一,在信息交锋、碰撞、借鉴中,以“娱乐至死”“娱乐标榜”的非理性的、唯心主义的方式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道,不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政治观、历史观、审美观、生活观、职业观进行颠覆和破坏,使其价值观严重背离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进而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分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后备力量、淡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本文主要以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为研究主体,并探讨应对之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解读。详细梳理泛娱乐化思潮发展和演变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并系统探讨和论述泛娱乐化思潮的理论内涵、时空境遇和基本特征,以便科学合理地研判泛娱乐化思潮的内涵和外延。立足本文的论述角度,进一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分类和特征进行详实概括和系统总结,为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奠定理论基调。第二,对本文的实证研究进行相关概述。其内容主要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发布实施情况和数据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归纳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层次和程度,为下文研究论述提供数据支撑。第三,基于调查数据具体分析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深入分析其影响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泛娱乐化思潮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举措,从党和国家的谋篇布局、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社会和网络治理等方面阐述应对之策,帮助大学生克服泛娱乐化思潮的浑浊之气,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泛娱乐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挖掘泛娱乐化思潮沉渣泛起的时空境遇,剖析青年大学生受该思潮影响所表现出的思想态度,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遏制泛娱乐化思潮的具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从而帮助大学生有效甄别泛娱乐化思潮的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成为肩负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

王文龙[9](2020)在《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手机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手机通讯的要求越来越来高,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类软件应运而生,因其简单的功能起初人们并不看好这款软件,在后期的不断升级中又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备受当今大学生的追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阵地,要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本文首先,阐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手段等方面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论证了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叙述微信的发展历程,厘清微信的概念、特点和功能。深入研究国家对于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透过问卷调查,了解微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和认可度,同时结合微信的功能和特点,论述了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证实了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其次,微信在高校信息传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工作中的应用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者对于微信的应用能力不足、微信的载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微信传播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信息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从教师、学生和微信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传统的教育观念限制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开展、开放虚拟的“微”环境削弱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效果、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增加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难度。最后,立足于问题,从教师“微”队伍建设、学生“微”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优化“微”内容、搭建“微”平台、健全“微”监管最后,立足于问题,从教师“微”队伍建设、学生“微”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优化“微”内容、搭建“微”平台、健全“微”监管等五个角度提出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解决办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张琳[10](2019)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已经过去近三年,如今网络直播已进入存量时代,增长趋缓,但从平台到主播尚未摆脱发展初期的“污名化”形象。但娱乐化、低俗化不应成为网络直播的固有标签,随着新技术的突破,网络直播正以其潜在的技术力量悄然改变着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播途径以及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以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对于高校来说,网络直播极有可能成为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变革的“新把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直播是一个值得被开发的新型网络视频媒介,或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理论课的新兴网络载体。本文首先从网络直播的概述及发展趋势出发,再利用调查问卷呈现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的基本画像,以此为基础挖掘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呈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其次,根据网络直播的特点分析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再次,探析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路以及在应用网络直播载体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直播的平台打造、内容精耕、队伍建设、品牌聚合、加强监管等方面,尝试提出高校更好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全文旨在探索网络直播的潜在能力,挖掘其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

二、论网络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概念界定
        1.理想信念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特点
        1.方向性
        2.系统性
        3.科学性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意义
        1.明确育人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2.整合育人资源,顺应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3.化育人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组织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缺乏整体布局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整体合力不足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育人机制尚未健全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不足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不足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多方联动机制尚不完备
        1.社会与学校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2.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有待提高
    (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的路径
    (一)完善组织育人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平台
        1.高校党委要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2.高校各部门要落实具体责任,提高组织实施能力
    (二)健全课程育人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重要保障
        1.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做好各类课程同向同行
        2.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三)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促进齐抓共管的格局提升
        1.构建学校与社会联动机制,优化联动育人环境
        2.构建学校与家庭联动机制,提高联动育人能力
        3.构建社会与家庭联动机制,增强联动育人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频现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缺乏
    第二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信息
        二、素养与素质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育支持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
        一、媒介素养
        二、数据素养
        三、网络素养
        四、信息素养
        五、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政策文本研究
        一、时代性标杆:《布拉格宣言》和《亚历山大宣言》
        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研究
        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政策研究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境脉理论视角的研究
        二、基于学习者特征理论视角的研究
        三、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研究框架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启示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路线
    第二节 测量工具编制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调查数据搜集
        一、问卷预测与检验
        二、正式问卷的施测
        三、调查对象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构成表现
        一、大学生信息理解能力
        二、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
        三、大学生信息运用能力
        四、大学生信息评价能力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能力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
    第二节 小结与讨论
        一、大学生受信息影响大但规范意识较弱
        二、大学生信息依赖性强但选择能力较弱
        三、大学生信息获取以网络为主但工具运用能力较弱
        四、大学生接收信息质量参差且评价辨识能力较弱
        五、大学生信息反思意识不强且反思行为较少
        六、大学生信息创造能力不足且缺乏主动性
第五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支持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质与信息素养教育
        二、外部环境与信息素养教育
        三、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维度影响情况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困境
        一、信息素养教育支持重视不够
        二、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支持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大学供给不充分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关系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教育支持的互动模型
        二、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模式从外促到内生
        二、教育环境从泛化到专业
        三、教育主体从单主体到全维度
    第二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原则构想
        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精准化原则
        二、教育环境的专业化、规范化原则
        三、教育体系的系统化、长效性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的实施路径构想
        一、以内生为核心,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自我支持
        二、以大学为重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水平
        三、以网络为依托,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支持体制机制
        四、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治理生态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工具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三、问卷整体设计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一) 身份认同
        (二) 制度认同
        (三) 政党认同
        (四) 文化认同
        (五) 政策认同
        (六) 发展认同
        (七) 小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一) 权利认知差异
        (二) 利益认知差异
        (三) 政治参与差异
        (四) 政治沟通差异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六) 小结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发展趋势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一、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教育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第二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论述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势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微”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和途径有待改进
第三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体路径
    第一节 不忘铸魂育人初心,牢记精神文明使命
        一、坚持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依归
        二、提升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大命题
        三、构建中国精神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节 优化媒体引导路径,紧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保证实事求是的话语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催发心理共鸣的话语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辅助
        三、坚定正确导向的话语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三节 深化学校课堂改革,成就意识形态教育新气象
        一、创新学校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二、依托第二课堂设计,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灵活性
        三、拓展文化精神边界,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针对性
    第四节 跟上信息技术潮流,开展新时代思想引领
        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线上人才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三、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述评
    1.5 重点解决问题
    1.6 发展趋势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问卷调查法
        1.7.3 访谈法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2.1.1 人文关怀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2.1.4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比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文关怀思想、方针政策及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
        2.2.4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及目标
    3.1 基本内容
        3.1.1 关怀大学生思想成长
        3.1.2 关怀大学生道德提升
        3.1.3 关怀大学生心理健康
        3.1.4 关怀大学生价值实现
    3.2 主要目标
        3.2.1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3.2.2 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3 挖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质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与意义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
        4.1.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1.2 发扬现代人文主义理念
        4.1.3 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危机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4.2.1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4.2.2 是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举措
        4.2.3 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4.2.4 是实现新时代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调查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问卷调查
        5.2.1 问卷调查对象
        5.2.2 样本选择设计
        5.2.3 问卷样本分析
    5.3 调查结果
        5.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初步形成
        5.3.2 大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增强
        5.3.3 人文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了校园人文环境
    5.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仍有待加强
        5.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方式需要丰富
        5.4.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加强与改进
    6.1 创新思维方式、增强人文理念
        6.1.1 深化高等学校办学理念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6.1.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6.2 丰富人文载体、增强实践氛围
        6.2.1 增加教学载体建设
        6.2.2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6.2.3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6.3 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
        6.3.1 构建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
        6.3.2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
        6.3.3 强调教育合规律性发展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7)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新媒体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二、新媒体的形态
        三、新媒体的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及主流意识形态概述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概念
    第三节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概述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载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一、新媒体丰富了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内容立体化
        二、新媒体拓展了教育载体,促使教育方式灵活化
        三、新媒体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四、新媒体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受到挑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提出新挑战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四、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和虚拟平台的管控难度有所增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国家要充分发挥主导及监管作用
        一、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以正面舆论为导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三、优化良好教育环境,完善新媒体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节 高校要担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责任
        一、强化新媒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二、细化新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三、拓展新媒体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提升新媒体下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素养
        五、加强新媒体下大学生主体能力的塑造和发挥
    第三节 强化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
        一、新媒体下家庭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
        二、新媒体下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家庭道德教育中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 研究创新之处
一、泛娱乐化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阐述
    (一) 泛娱乐化思潮的理论内涵、时空境遇和基本特征
        1.泛娱乐化思潮的理论内涵
        2.泛娱乐化思潮的时空境遇
        3.泛娱乐化思潮的基本特征
    (二) 价值观及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1.价值观及其大学生价值观的含义
        2.大学生价值观的分类
        3.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4.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
二、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调查
    (一) 问卷设计和实施情况
        1.问卷设计
        2.实施情况
    (二) 调查数据概述
        1.问卷的基本情况
        2.大学生对泛娱乐化思潮的接触情况
        3.大学生对泛娱乐化思潮的认知情况
        4.大学生对泛娱乐化思潮的态度
        5.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
        6.调查数据结果总结
三、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消费观趋于感官体验,崇尚价值符号化
        2.历史观趋于戏谑诙谐,推崇历史虚无化
        3.政治观趋于空心淡漠化,削弱社会责任
        4.审美观趋于感官庸俗化,理性追求缺失
        5.生活观趋于扁平化,追求满足和逃避
        6.职业观趋于功利性,追求安逸和享乐
    (二)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原因
        1.发展短板奠定泛娱乐化之基调
        2.商业资本催生泛娱乐化之生态
        3.网络媒体形塑泛娱乐化之镜像
        4.政府监管滞留泛娱乐化之盲区
        5.高校课程缺位泛娱乐化之引导
四、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 谋篇布局: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及要求
        1.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2.推进价值观治理体系,提升价值观治理能力
        3.立足思政课教育实践,科学运用经验规律
    (二) 自我教育:大学自觉塑造价值秩序
        1.崇尚社会主义道德观,规避娱乐至上的价值序列
        2.自觉提高文化审美,增强娱乐主体性意识
        3.主动提升理性认知,涵养娱乐价值辨识力
    (三) 学校教学:积极承担高校“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道德的时代新人
        3.提升其它素养教育,培育有情怀的时代新人
    (四) 社会治理:净化社会不良的泛娱乐化文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绿色文化环境
        2.规范娱乐文化市场,营造有序消费氛围
        3.传承优良社俗家风,祛除不良娱乐之习
    (五) 网络治理: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1.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提升网络行为约束力
        2.实施舆论引导,牢牢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
        3.加强技术管控,营造融媒体时代新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树立“以生为本,重视个体”的教育理念
        二、将网络媒介素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三、依托“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微”教育
    第二节 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信:从不被看好到不可或缺
        二、国家逐渐明确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政策
        三、微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和使用
        四、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备独特的优势
第二章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传递消息、凝聚情感的重要平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微信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辅导员利用微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的“微”能力有待提高
        二、微信的载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三、微信传播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四、信息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限制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开展
        二、开放虚拟的“微”环境削弱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加大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难度
第三章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建设“微”队伍,提升“微”教育
        一、树立应用微信育人的新理念
        二、提升应用微信的素质和能力
        三、创新应用微信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节 引导“微”行为,增强“微”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二、规范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
        三、强化大学生的微信防护技能
    第三节 优化“微”内容,吸引“微”关注
        一、夯实高校微信传播的具体内容
        二、完善高校微信传播的表达形式
        三、创新高校微信传播的话语艺术
    第四节 搭建“微”平台,拉近“微”距离
        一、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
        二、借助微信平台发现“微”问题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第五节 健全“微”监管,形成“微”力量
        一、健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强化“微”平台发展规范
        三、完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直播概述
    第一节 网络直播的概念及要素
        一、网络直播的概念
        二、网络直播的要素
    第二节 网络直播的主要特点
        一、直播环境的开放性
        二、直播主体的真实性
        三、直播内容的即时性
        四、直播过程的交互性
        五、直播范围的广域性
    第三节 网络直播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直播正向化
        二、网络直播智能化
        三、网络直播融合化
第二章 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用户画像
        一、平台接触:直播成日常但未成吸引力主流
        二、时空选择:观看频段较合理未现成瘾现象
        三、互动偏好:参与过程比较理性互动有克制
        四、类型倾向:偏向细分领域娱乐游戏占重头
        五、触媒主因:精神排解与学习社交成为主因
        六、价值判断:消极影响认同度高于积极影响
        七、平台反馈:受众型学生反馈意见偏向积极
    第二节 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演变:新时代大学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倾向明显
        二、需求转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关系转变
        三、群体嬗变: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五新”群体特点
第三章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节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威
        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性
        三、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第四章 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分析及载体应用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分析
        一、网络直播具备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条件
        二、网络直播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发展功能
        三、网络直播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四、网络直播在素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第二节 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原则
        一、效能原则
        二、需要原则
        三、协同原则
第五章 利用网络直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网络直播内容建设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内容定力
        二、加强直播内容创新,增添内容魅力
        三、把握学生内容偏好,提升内容引力
    第二节 推动网络直播队伍建设
        一、更新育人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二、提高媒介素养,培育思政“网红”
        三、加强技能培训,打造专业团队
    第三节 优化网络直播平台建设
        一、加强直播管理,规制话语场域
        二、深化媒介融合,提升平台联动
        三、搭载高新技术,促进平台升级
    第四节 完善网络直播制度建设
        一、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直播秩序
        二、健全自我管理,强化主体自律
        三、引入协同管理,强化外部监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论网络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徐梦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研究[D]. 祁斯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支持研究[D]. 罗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2)
  • [4]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5]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王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研究 ——以甘肃高校为例[D]. 李倩.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李玉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8]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谭江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6)
  • [9]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文龙. 喀什大学, 2020(07)
  • [10]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论网络与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