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

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

一、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天[1](2021)在《基于EtherCAT的多传感器融合全向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促使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系统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探测和感知能力,大大推动了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移动机器人在进行自主导航的过程中,其数据源严重依赖于单一传感器,且存在总线协议不统一、实时性差、应用较为复杂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基于ROS平台和EtherCAT通讯技术,将轮式里程计、激光雷达和深度相机等传感器进行融合,搭建了一个能够完整实现自主导航功能的移动机器人。首先,根据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全向移动机器人方案选型与设计。分别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最终将软硬件系统结合搭建出实物平台,作为实验对象在后续进行相关实验验证。其次,针对全向移动机器人进行系统优化。将ROS系统与EtherCAT主站进行融合应用,提高整个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电机间的同步性能,通过编写驱动程序实现对伺服电机的优化控制,并设计实验进行同步性验证。然后,对于机器人视觉里程计中传统RANSAC算法在去除误匹配时存在计算复杂的问题,通过粗糙去除和精细去除两个环节限制迭代次数,用以达到加快去除速度,提高匹配正确率的目的。考虑到轮式里程计产生的累计误差造成的定位不够准确,使用视觉里程计对轮式里程计进行修正,将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提高定位精度。接着,在机器人建图过程中针对二维激光雷达存在扫描面单一的问题,将深度相机产生的点云数据转化为类激光数据,并与二维激光数据进行融合,以此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的环境信息;针对标准A*算法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启发函数和提取关键路点达到改进优化的目的。经仿真实验证明,改进后的路径长度更短,到达目标点的效率更高,并且动态窗口法与改进后的A*算法融合后具有更好的动态避障效果。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分别进行里程计位置融合、融合建图、导航路径优化以及导航精度测试实验。

何易飞[2](2021)在《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了大规模的城市建筑拆除活动,未来将加大了对建筑拆除废物管理的需求。逆向物流被建筑行业普遍认为是对建筑废弃物有效管理的措施,但是其在建筑行业的执行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为了促进建筑拆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建筑拆除逆向物流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本论文主要对整合BIM与WMS技术应用于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做了以下研究:首先,借助过程拓扑法构建了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即从建筑拆除产生建筑废弃物到各相关方处理处置的过程。采用专家访谈和现场调研分析出高昂运输成本和信息闭塞是目前逆向物流运营缺陷的核心。其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资源回收利用方所需废弃物供应量产率的数据,并提出了废弃物供应量计算公式。并应用Dynamo可视化编程技术和Revit API开发了具有拆除废弃物供应量计算功能的Ribbon命令按钮,为提取拆除建筑的资源回收利用方所需供应量信息提供了BIM技术的智慧解决方案。然后,通过百度地图Java Script API、Excel读写的第三方类库、Java Script与C#的信息交互和筛选算法,开发了能制定建筑拆除废弃物最短运输方案的窗体应用程序,其集成于Revit软件环境中有机整合了BIM和WMS技术,形成了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最后,以两栋不同结构的拆除建筑为工程实例,验证了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表明:建立的基于BIM和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能够匹配在满足供应的同时选择运输路径最短的需求方,实现了建筑拆除废弃物最短运输方案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需信息闭塞和高昂运输成本的问题,优化了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

陈洁[3](2021)在《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发展学生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计算思维也逐渐被确立为继阅读、写作和算术等能力之后的第四种能力,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世界各国也纷纷制定了儿童编程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措施。然而,虽然有一系列的编程教育相关文件政策,我国编程教育却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关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教材研发等都还存在资源的短缺,特别是针对实体编程开展的相关课程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设计开发小学生实体编程课程并进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编程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载体,其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展开:一是“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估方式有哪些?二是对于适合小学生学习且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实体编程课程,应该如何设计与开发?三是所开发的课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计算思维及编程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计算思维的教学形式及教学策略、计算思维的评估方法以及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特点、小学阶段的编程教育课程的特点,作为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针对目前实体编程的课程及实证研究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计算思维的五要素——算法思维、分解、抽象、概括、评估,对小学实体编程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资源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并设计开发了小学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初阶课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法将所设计开发的课程运用于实践教学中,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反馈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及对课程开发与授课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为学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实体编程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及指导策略。

白琦琦[4](2021)在《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方法研究 ——以北京门头沟军庄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村落总平面的形成受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生成技术为村落总平面的分析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对国内外计算机生成技术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对计算机生成技术在乡村规划领域的实践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以“Rhino+Grasshopper”为技术支撑的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的方法。以北京门头沟军庄镇为具体的研究案例,从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需求方面选取了地形、气候、水文、道路等4种因素做为计算机生成的前置条件,对其逐一或重叠性的进行村落总平面生成实验,并将其结果与村落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分析,证明该方法是合理可信的。计算机生成技术将军庄镇现存的村落平面模式较好的传承并优化;将各村落的自然环境进行可视化、数据化的呈现,可以精准的描述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本研究将会对相关的实践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可用于该地区相关研究的参考。第一章主要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创新点、论文框架。第二章梳理了前人取得的与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发现其在利用参数化设计对村落平面进行生成研究方面的不足,确立了以Rhino+grasshopper为技术平台生成军庄镇总平面的研究思路。第三章具体阐述了军庄镇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需求因素、社会人文因素特征,总结出其对平面布局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讨论了以自然条件中的地形、气候、水文做为前置因素的计算机生成军庄镇总平面方法。第五章着重探讨了以道路为前置因素的计算机生成军庄镇村落总平面方法。第六章对军庄镇东山村总共面进行了生成,并对生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七章总结了用“Rhino+grasshopper”生成村落总平面的方法,并提出了展望。

龚飞[5](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移动端APP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供水管网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供水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供水行业的服务水平,部分供水企业开始进行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加强了对供水管网的管理,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实时更新、设备不便带到施工现场等问题。随着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设计了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移动端APP,该软件能够实现供水管网数据可视化、共享和实时更新。本文首先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明确了系统的总体开发框架,并对APP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基于系统的开发框架,将系统分为了三大部分:Android客户端、Web服务器以及数据库。(1)客户端部分主要是在Android Studio软件开发平台上进行自主开发,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完成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与功能设计,其中地图功能模块需要结合开源地图引擎OSMDroid进行开发。(2)服务器部分则是由Geo Server和Tomcat两部分组成,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Geo Server地图服务器用来将shape格式的地图数据发布成WMS地图服务,Tomcat服务器用来作为Servlet的容器,通过eclipse软件完成Servlet的编程设计,然后将Servlet部署到Tomcat上,与数据库建立联系。(3)数据库部分采用Postgre SQL空间数据库,建立E-R图与数据表,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客户端通过Http协议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服务器利用数据库操作语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完成各个模块的功能。最后,使用Android虚拟机对APP的登录注册、地图功能、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编辑模块进行测试,基本完成了系统需求,实现了供水管网地图的加载与数据的共享与实时更新。

王伟超[6](2021)在《埋地管道智能检漏数据集成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发展,埋地管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埋地管道布设于复杂的地下环境,因环境荷载、第三方活动等易使管道出现损伤从而发生泄漏,泄漏初期传统的监测和检测方法难以及时识别泄漏,待管道发生严重的爆管事件才能有所意识并采取补救措施。故本文中采取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对埋地管道进行实时监测,从多维度实现埋地管道运行过程中的泄漏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管道泄漏监测技术和方法仅能判别泄漏事故的发生,未能对泄漏事故程度进行评估,对管道泄漏程度进行评价可为管道运维人员作出事故处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故本文中通过管道泄漏模型试验分析埋地管道泄漏扩散影响因素,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探究泄漏扩散主要影响因素对泄漏过程土体环境温度时程变化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在不同的泄漏扩散影响因素条件下,泄漏点的温度时程变化趋势和温度变化率峰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及同一扩散影响因素不同取值条件下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基于此差异的存在利用泄漏模拟试验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线性拟合的方式建立埋地管道泄漏程度识别方法量化关系式,以此对泄漏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及定性评价。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定位信息是以光纤连接端的有效监测起始点为基准点,各监测点定位信息表示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值,此定位信息直观性和交互性较差。故本文提出基于百度地图API的埋地管道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该方法以在百度地图底层逻辑之上添加点、线、面等覆盖物的方式来表示管线在现实世界的布设位置及用途等;通过Web Brower窗体平面坐标系与百度地图视图区域经纬度坐标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地理信息与监测数据之间的集成方法,当在百度地图界面执行相应的触发动作时即可实现地理信息与监测数据交互;并通过标定实验建立管道GIS地理定位与光时域反射技术定位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识别管道泄漏时,可通过两种定位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事故段的地理位置信息,并以褐红色管线的形式在百度地图视图界面进行提示。基于以上方法利用LabVIEW平台编写埋地管道泄漏监测软件,为验证系统的实用性、有效性,应用示范管道进行系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示范管道全管段及事故管段在百度地图视图界面的可视化效果良好,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之间的集成性、交互性较高,以及泄漏程度计算结果与工况设置值之间的误差较小,即该系统实用性较好。

龙立[7](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温博[8](2021)在《基于ROS的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和芯片制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种不同用途的可自主移动机器人逐渐进入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各种纷繁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如何令机器人准确感知周边环境并实时定位与建图,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快速自主导航,已成为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室内可自主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分解为机器人硬件、控制软件、应用算法三个方向,并分别对每个环节进行设计与优化,最终实现了一台可用于室内环境自导航的移动机器人,具体如下:首先,根据机器人的实际功能需求,选择基于两轮差速驱动的机器人底盘、系统硬件设计包括电源系统、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上位机系统四部分,对各部分进行设计与优化。控制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将各功能子电路通过优化布局方式集成在一块PCB板,增加了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对电源部分进行了优化,采用DC-DC降压斩波电路与LDO电路相结合的方式,分三路对系统进行供电,实现了不同属性负载间的电源隔离,有效地减少了系统之间的干扰,进一步减小了传感器测量的数据波动,提高了测量精度。其次,对机器人的控制软件进行了优化,采用RT-thread作为控制板的操作系统,通过多任务方式进行软件设计,以多线程方式进行任务调用,提高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设计了双路闭环增量PID控制器对电机进行调速,反馈环节采用MCU的CCP硬件滤波器对边沿脉冲毛刺电压进行有效滤波,并对编码器进行A、B相双边沿采样,使得反馈数据更加精确。最后,对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算法进行研究,选用粒子滤波作为机器人定位与建图的主算法,针对RBPF-SLAM算法在频繁重采样下粒子多样性衰退问题,采用Thompson抽样算法对传统RBPF-SLAM算法的重采样环节进行优化,并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了优化算法的可行性。研究了基于已知地图的自主导航算法,选择A*全局路径规划算法和基于DWA的局部路径规划算法作为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算法,并设计了基于路径规划的算法框架。通过对目标点的合理设定,机器人能够在地图中规划出一条光滑无碰撞全局路径,并能够实现对障碍物的实时避障,最终成功到达目标点。从而验证了机器人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张策[9](2021)在《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可独立作业并联网通信的智能机器人。它们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物流、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帮助人类完成各种工作。本课题在巡检机器人方面进行了硬件组成设计,选用了树莓派作为巡检机器人的核心控制器。在组件设计中配置了温湿度和有害气体传感器、红外线循迹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和摄像头与树莓派进行数据交互并实现各自不同的功能。在软件层面使用MVVM前后端分离思想,分别编写了服务端程序与浏览器端、APP移动端的客户端程序。在服务端中使用Spring Boot、Mybatis-plus框架开发程序,接收树莓派上报的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持久化,提供数据接口与客户端进行数据交互,同时租用百度云服务器和域名将项目部署到云服务器中。在客户端程序中,使用Vue.js框架开发前端视图层,结合Axios异步加载技术完成数据通信功能。采用百度Echarts图表插件实现折线图和点状图浏览,并且能够查询历史数据。在手机移动端中,使用Uni-app跨平台框架开发程序。以消息流的形式发布传感器讯息,调用高德地图API显示当前位置,使用Socket协议摇杆控制智能小车,并利用RTMP推流的方法实现APP端的视频浏览。在测试中巡检机器人可以在模拟牛舍过道的实验室环境中自动循迹,收集环境信息并随时浏览和查看信息。本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兼容大部分浏览器。同时项目部署在云端,支持用户登录网站浏览和查询历史数据。牛舍巡检机器人可以在无人的牛舍内工作,弥补了人工巡检的种种缺陷。在其工作时管理者能够远程进行各种功能操作,提高了牛舍的管理效率,防范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朱倩[10](2020)在《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方法与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来量化和动态地建立一系列地理分析、规划、决策等GIS模型,并以计算机程序形式运行模型完成应用。为解决不同的地理学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研究了大量的GIS应用模型,并通过组件化共享实现模型复用,该共享方式中模型以函数形式组织,隐藏其实现细节,提供接口供外界执行模型统一调用。但对于不同模型而言,在设计与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异构性,导致GIS模型的复用性与共享性较差,所以探索一种有效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以屏蔽模型的异构问题,是实现GIS模型共享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人员已研发了一种基于GIS模型组件化共享设计思想的遥感专题应用系统定制平台,大量通用型GIS模型以组件的形式封装于平台中实现共享并得以快速应用。由于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该平台完成的,因此文中所述GIS模型未能是严格意义上广义范围的应用模型,而是特指基于.Net框架下定制开发的地理应用处理模型。总的来说,本文主要是完善了该平台的GIS模型共享与封装机制。首先,平台虽然已封装了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近百个通用GIS模型,但缺少特定专题应用的GIS模型,且共享效率不高,同时,其影像读取模型存在对百兆影像读取的卡顿问题,影像渲染模型对影像的渲染效果不佳;其次,平台现有GIS模型的封装方法欠佳,未能很好屏蔽模型在结构、开发语言方面的异构问题,文中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平台的组件化共享形式过于单一,对于不同领域的GIS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个GIS模型组件配合完成,从而导致多个GIS模型组件往往要重复组装,因此本文提出了将GIS模型以专题应用系统形式组织并共享,扩展了共享层级,其中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可理解为由多个GIS模型组件复合而成的针对特定地理专题的应用处理程序,该层级模型包含着一系列地理分析操作,此处的层级是特指GIS模型的某种组织形式,本文包括组件与专题应用系统两个层级。具体内容如下:(1)从多方面优化现有的组件层级的GIS模型共享。在共享效率方面,论文结合MEF技术与.Net的反射技术设计了GIS模型组件对象的延迟构造方法,使得只在模型组件功能被调用时创建对象,避免了在定制过程中组件对象的频繁创建,节省了内存空间,还提出了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以调整模型组件搭建关系,并运用特性标记操作完成模型组件间的交互;在模型算法方面,提出了影像切分的读取方式解决平台中百兆影像读取卡顿问题,扩展了多种常用的渲染方式以优化渲染效果;在模型来源方面,除Dotspatial开源类库的通用GIS模型,本文还提取了专题应用类的GIS模型与辅助共享的布局类GIS模型,扩大了GIS模型共享范围。(2)添加了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该层级共享设计思想主要是以XML文档以及可运行程序文件形式描述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并完成文件的在线共享。该共享层级的添加避免了对专题应用系统的重复开发,满足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复用与共享需求。(3)自主设计了GIS模型封装方法。方法主要包括针对异构模型的封装接口的设计,以完成模型的可视化封装与元数据封装;封装规则的制定,使得模型功能按照各自规则得以调用;封装流程则是基于对异构模型定性的预判,利用封装接口与规则完成GIS模型的完整封装,此处异构主要指GIS模型在编程语言、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论文最后进行了实例展示,以验证本文GIS模型多层级共享与封装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上述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使得研究及开发人员能够更专注于GIS模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使得各领域可以根据相应GIS应用需求快速地以多种形式获取GIS模型并实现应用以处理各类的GIS问题,因此对提升GIS模型在各领域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所设计的GIS模型封装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共享中存在的模型异构问题,支持了异构GIS模型在平台中的集成,便于快速的模型拓展,一定程度上扩展了GIS服务范围。

二、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therCAT的多传感器融合全向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EtherCAT研究现状
        1.2.3 多传感器融合研究现状
    1.3 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3.1 自主定位技术
        1.3.2 建图技术
        1.3.3 路径规划技术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全向移动机器人方案选型与设计
    2.1 引言
    2.2 硬件设计
        2.2.1 机器人驱动方案选择
        2.2.2 悬架底盘设计
        2.2.3 主控硬件
        2.2.4 驱动硬件
        2.2.5 传感器选型
        2.2.6 遥控终端选型
        2.2.7 硬件框架搭建
    2.3 软件设计
        2.3.1 操作系统选用
        2.3.2 现场总线选用
        2.3.3 远程通讯模块
        2.3.4 软件框架搭建
    2.4 全向移动机器人实物搭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therCAT 主站与 ROS 的融合和应用
    3.1 引言
    3.2 EtherCAT技术研究
        3.2.1 EtherCAT工作原理
        3.2.2 数据帧结构
        3.2.3 EtherCAT网络寻址方式
        3.2.4 EtherCAT通讯模式
        3.2.5 EtherCAT状态机
    3.3 EtherCAT主站实现
        3.3.1 IgH主站
        3.3.2 主站模块运行状态
        3.3.3 IgH主状态机
        3.3.4 网卡驱动模块
        3.3.5 应用模块
    3.4 ROS与 EtherCAT主站的融合应用
        3.4.1 IgH EtherCAT Master主站安装
        3.4.2 伺服驱动程序实现
        3.4.3 ROS下 EtherCAT通讯的实现
        3.4.4 应用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轮式里程计与视觉融合的机器人定位
    4.1 引言
    4.2 轮式里程计构建
        4.2.1 全向移动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4.2.2 轮式里程计的实现
    4.3 深度相机视觉SLAM原理及其实现
        4.3.1 深度相机图像采集与标定
        4.3.2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4.3.3 去除误匹配
        4.3.4 改进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4.3.5 相机运动估计与点云拼接
        4.3.6 后端优化与回环检测
    4.4 轮式里程计与视觉里程计融合模型
        4.4.1 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
        4.4.2 控制模型
        4.4.3 观测模型
        4.4.4 编程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融合建图与路径规划
    5.1 引言
    5.2 基于二维激光数据的地图构建
        5.2.1 地图类型的选取
        5.2.2 激光雷达测量模型
        5.2.3 占用栅格地图的构建
    5.3 激光雷达与深度相机融合建图
        5.3.1 三维信息转换成二维类激光数据
        5.3.2 类激光数据与激光数据融合
    5.4 移动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
        5.4.1 标准A*算法
        5.4.2 改进A*算法
    5.5 移动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
        5.5.1 动态窗口法原理
        5.5.2 融合DWA的全局路径仿真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向移动机器人测试与实验
    6.1 引言
    6.2 里程计位置融合实验
    6.3 融合建图实验
    6.4 导航路径优化实验
    6.5 导航精度测试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建筑工程逆向物流相关研究
        1.3.2 信息技术在逆向物流中的应用相关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研究
    2.1 建筑拆除废弃物相关概念
        2.1.1 建筑拆除废弃物定义
        2.1.2 建筑拆除废弃物的特点
        2.1.3 建筑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2.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理论
        2.2.1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定义
        2.2.2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中的利益相关方
        2.2.3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运营模式
    2.3 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现存问题研究
        2.3.1 专家访谈法
        2.3.2 逆向物流的供需信息流与运输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BIM与 WMS技术在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中的应用
    3.1 BIM与 WMS技术
        3.1.1 BIM技术
        3.1.2 Revit二次开发
        3.1.3 WMS技术相关内容
    3.2 BIM技术在拆除废弃物供应量提取中的应用
        3.2.1 废弃物回收利用方所需废弃物产率及计算
        3.2.2 Dynamo可视化编程原理
        3.2.3 Dynamo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流程
        3.2.4 Dynamo拆除废弃物供应量提取
        3.2.5 自定义命令按钮的建立
    3.3 WMS技术在废弃物供应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WMS技术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
    4.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的窗体应用程序开发
        4.2.1 功能模块和系统框图
        4.2.2 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建类
        4.2.3 核心功能实现
        4.2.4 开发的窗体应用程序集成于Revit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WMS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选择系统实证分析
    5.1 某拆除工程概况
    5.2 BIM-WMS系统应用研究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3)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人工智能理念下编程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计算思维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三)我国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编程教育课程资源匮乏
    二、研究综述
        (一)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二)编程教育研究综述
        (三)综述小结
    三、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计算思维
        (二)编程教育
        (三)实体编程/有形编程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造主义学习观
        (三)“创中学”理念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思维的教学、评估及课程特点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模式及策略
        (一)计算思维教学形式
        (二)计算思维教学模式
        (三)计算思维教学策略
    二、计算思维评估方法
        (一)量表评估
        (二)题测评估
        (三)作品分析评估
        (四)访谈式评估
        (五)评估方法小结
    三、基于计算思维发展的小学编程课程特点
        (一)小学阶段“计算思维”的特点
        (二)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者的特点
        (三)小学阶段编程课程的特点
第四章 小学计算思维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前期分析
        (一)教具分析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教学活动进程设计
        (二)教学方法选择
    四、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课件设计
        (二)教学参考手册设计
        (三)课程操作单/任务单设计
    五、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一)形成性评价
        (二)总结性评价
        (三)本研究中的评价方案
    六、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培养框架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策略
第五章 课程案例的实施与评价
    一、前期分析与准备
        (一)学校背景与教学现状
        (二)教学对象选择
        (三)教学资源准备
    二、教学实施概况
        (一)教学整体实施概况
        (二)教学前测
        (三)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设计案例详述
    三、教学效果评价
        (一)访谈交流
        (二)观察表现
        (三)课堂练习/测验
        (四)课后满意度调查问卷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结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工具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二)课程设计及教学用语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三)课程设计要遵循层层递进、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思路
        (四)各课程环节时长分配要有合理性,现场控制要注意
        (五)教师要给予观察并提供适时指导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主要工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思维小练习
    附录2:教师访谈
    附录3:学生访谈
    附录4:教学参考手册
    附录5:教学课件PPT
    附录6:学生操作单

(4)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方法研究 ——以北京门头沟军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1.7 本研究涉及主要概念
第二章 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理论与方法
    2.1 运算设计应用于生成设计
        2.1.1 运算设计模型系统
        2.1.2 运算设计常用算法
        2.1.3 运算设计编程语言
    2.2 参数化设计应用于生成设计
        2.2.1 参数化设计常用算法
        2.2.2 参数化设计程序平台
    2.3 村落平面生成设计相关研究
        2.3.1 运算设计应用于村落平面生成
        2.3.2 参数化设计应用于村落平面生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成视野下的军庄镇总平面特征概述
    3.1 军庄镇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3.1.1 军庄镇地形环境特征分析
        3.1.2 军庄镇气候环境特征分析
        3.1.3 军庄镇水文条件分析
    3.2 军庄镇生产生活方式分析
        3.2.1 军庄镇经济模式
        3.2.2 军庄镇道路环境分析
    3.3 军庄镇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分析
        3.3.1 军庄镇历史文化概况
        3.3.2 宗教与宗族制度
        3.3.3 规划思想
    3.4 军庄镇总平面分布规律与演进机制
        3.4.1 军庄镇院落群体组织模式
        3.4.2 军庄镇院落空间组织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军庄镇基于自然环境下的总平面生成
    4.1 地形因子对总平面布局影响的数字化处理
        4.1.1 坡度影响村落总平面
        4.1.2 坡向影响村落总平面
        4.1.3 海拔影响村落总平面
    4.2 气候环境因子对总平面布局影响的数字化处理
        4.2.1 日照影响村落总平面
        4.2.2 风环境影响村落总平面
    4.3 地表水文因子对总平面布局影响的数字化处理
        4.3.1 地表径流影响村落总平面
        4.3.2 河流影响村落总平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军庄镇基于道路环境下的总平面生成
    5.1 军庄镇各村落道路条件
        5.1.1 村落道路环境
        5.1.2 军庄镇道路特征
    5.2 道路因子对总平面布局影响的数字化处理
        5.2.1 规则与目标
        5.2.2 运算流程
    5.3 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5.3.1 影响因子叠加生成总平面
        5.3.2 部分影响因子生成总平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军庄镇总平面生成结果
    6.1 建筑朝向优化
        6.1.1 地形影响建筑朝向
        6.1.2 道路影响建筑朝向
        6.1.3 日照时长影响建筑朝向
        6.1.4 地表水文影响建筑朝向
    6.2 建筑单体深化
        6.2.1 建筑单体生成规则
        6.2.2 生成建筑组团规模
    6.3 生成结果对比分析
        6.3.1 乡镇层面对比分析
        6.3.2 村落层面对比分析
        6.3.3 街道层面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基于Grasshopper的自动排砖方法研究
    附录B 基于Python的适老化卫生间平面计算机自动生成研究
    附录C 在学期间设计实践图纸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移动端APP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供水管网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端APP开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2 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3 系统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矢量数据的处理
        3.1.1 数据的整合处理
        3.1.2 数据的发布
        3.1.3 数据的共享
    3.2 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的基本需求分析
        3.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2.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3 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系统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3.3.1 Tomcat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3.3.2 GeoServer地图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APP客户端的框架
        4.1.1 MVC框架
        4.1.2 客户端主体结构
    4.2 登录注册模块
    4.3 APP供水管网地图功能模块
        4.3.1 地图显示功能
        4.3.2 地图的缩放与平移功能
        4.3.3 地图鹰眼
        4.3.4 地图缓存
    4.4 APP数据分析模块
        4.4.1 水表标注查错功能
        4.4.2 空间数据浏览功能
        4.4.3 空间数据统计功能
        4.4.4 数据报表功能
    4.5 APP数据编辑模块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移动端APP的测试
    5.1 Android客户端功能的测试
        5.1.1 登录注册功能的测试
        5.1.2 地图功能的测试
        5.1.3 数据分析功能的测试
        5.1.4 数据编辑功能的测试
    5.2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埋地管道智能检漏数据集成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埋地管道泄漏检测与监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2.2 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管道泄漏程度识别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埋地管道泄漏扩散过程研究分析
        2.2.1 埋地管道泄漏导致的热量扩散过程分析
        2.2.2 埋地管道泄漏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2.3 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泄漏程度模拟试验研究
        2.3.1 埋地管道泄漏程度模拟试验说明
        2.3.2 埋地管道泄漏程度模拟实验工况说明
        2.3.3 基于分布式光纤监测数据的泄漏程度试验结果分析
        2.3.4 泄漏程度量化计算及评价等级确定
    2.4 埋地管道泄漏程度识别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的集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的集成方法概述
    3.3 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的集成方法架构设计
        3.3.1 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的集成方法框架
        3.3.2 地理信息可视化方法体系架构
        3.3.3 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集成方法数据流
    3.4 地理信息可视化功能设计
        3.4.1 基础地图功能
        3.4.2 不同类型管线的标记功能
        3.4.3 事故信息可视化智慧管理功能
        3.4.4 可视化管线历史事件查询及交互功能
    3.5 地理信息可视化与监测数据集成方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埋地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集成与软件实现
    4.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2 软件系统实现的相关技术体系
        4.2.1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
        4.2.2 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百度地图API
    4.3 埋地管道泄漏监测软件系统集成
        4.3.1 埋地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架构
        4.3.2 埋地管道泄漏监测软件系统集成
        4.3.3 埋地管道泄漏检测软件功能的具体实现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智能监测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4.4.2 智能监测系统数据库概念及逻辑设计
        4.4.3 Access数据库信息交互在Lab VIEW中的实现
    4.5 埋地管道泄漏监测系统验证
        4.5.1 示范埋地管道工程建设及传感器布设
        4.5.2 示范管道泄漏模拟工况
        4.5.3 示范管道泄漏模拟工况的验证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8)基于ROS的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1.2.1 自主移动机器人国外研究现状
        1.2.2 自主移动机器人国内研究现状
        1.2.3 自主移动机器人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安排
2 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硬件设计
    2.1 移动机器人硬件平台
        2.1.1 机器人硬件框架
        2.1.2 电源系统设计
        2.1.3 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2.1.4 电机驱动系统设计
        2.1.5 上位机计算平台
    2.2 传感器系统
        2.2.1 里程计编码器
        2.2.2 激光雷达
        2.2.3 惯性传感器
        2.2.4 超声波传感器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建模与机器人软件设计
    3.1 机器人系统建模
        3.1.1 机器人运动系统建模
        3.1.2 运动控制、控制指令分解
        3.1.3 运动轨迹、里程计计算
        3.1.4 闭环PID调速模型
    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3.2.1 传感器数据采集子任务
        3.2.2 电机驱动子任务
        3.2.3 电压监测子任务
    3.3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3.3.1 ROS系统特点
        3.3.2 基于ROS的上位机系统框架
        3.3.3 IMU与里程计的信息融合
        3.3.4 激光雷达驱动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系统设计
    4.1 SLAM问题
        4.1.1 SLAM算法原理
        4.1.2 SLAM中的粒子滤波算法
    4.2 RBPF-SLAM算法优化
        4.2.1 提议分布函数的优化
        4.2.2 重采样算法优化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基于ROS的 SLAM算法改进
        4.3.2 SLAM算法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移动机器人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5.1 移动机器人的定位算法研究
        5.1.1 蒙特卡洛定位算法研究
        5.1.2 蒙特卡洛定位算法的实现与测试
    5.2 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5.2.1 全局路径规划算法
        5.2.2 局部路径规划算法
        5.2.3 路径规划算法的实现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移动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
    6.1 物理环境实验验证
        6.1.1 SLAM实验结果与分析
        6.1.2 机器人无障碍自主导航
        6.1.3 机器人有障碍自主导航
    6.2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9)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件技术
    2.1 Spring Boot框架
    2.2 Vue.js框架
    2.3 Mybatis-plus框架
    2.4 Uni-app框架
    2.5 MVVM设计模式
    2.6 前后端分离技术
    2.7 RTMP协议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巡检机器人的研究与设计
    3.1 巡检机器人设计方案
    3.2 树莓派
    3.3 硬件电路设计
    3.4 软件设计
    3.5 测试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服务端需求分析
    4.2 开发平台及语言
    4.3 RESTFUL风格API接口规范
    4.4 树莓派数据上报模块
    4.5 服务端程序的结构设计
    4.6 服务端程序的功能与实现
    4.7 云服务器的选型与部署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5.1 客户端总体需求分析
    5.2 软件技术
    5.3 Web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5.4 移动端程序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GIS模型共享
        1.2.2 GIS模型封装
        1.2.3 GIS模型组件化共享平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
2 GIS模型组件层级共享优化及专题应用系统层级共享
    2.1 基于Dotspatial的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2.1.1 Dotspatial概述
        2.1.2 GIS模型模块化组织
    2.2 组件共享的优化
        2.2.1 基于MEF与.Net反射机制的的组件延迟构造方法
        2.2.2 组件共享的动态管理机制
        2.2.3 影像GIS模型算法优化
        2.2.4 组件共享的GIS模型扩展
    2.3 专题应用系统层级的GIS模型共享
        2.3.1 基于XML的专题应用系统层级GIS模型设计
        2.3.2 GIS模型可运行程序打包方案
        2.3.3 基于文件共享的专题应用GIS模型共享
    2.4 本章小结
3 多源GIS模型封装方法设计与实现
    3.1 GIS模型封装接口设计
    3.2 GIS模型封装规则制定
        3.2.1 面板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3.2.2 导航类GIS模型封装规则
        3.2.3 布局类模型封装规则
    3.3 封装总体流程与实现
        3.3.1 封装总体流程
        3.3.2 面板类GIS模型模板化封装
        3.3.3 导航类GIS模型的模板化封装
        3.3.4 布局类GIS模型封装集成
    3.4 本章小结
4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应用实例
    4.1 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实例
        4.1.1 基于组件共享的地表粗分类专题应用系统定制
        4.1.2 GIS模型组件共享优化有效性测试
        4.1.3 基于XML的地表粗分类应用系统共享
        4.1.4 基于可运行程序的地表粗分类系统层级共享
    4.2 GIS模型封装实例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5.2 研究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therCAT的多传感器融合全向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D]. 邱晓天.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BIM-WMS技术的建筑拆除废弃物逆向物流优化研究[D]. 何易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实体编程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Matatalab玛塔实体编程机器人为例[D]. 陈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计算机生成村落总平面方法研究 ——以北京门头沟军庄镇为例[D]. 白琦琦.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供水管网数据共享移动端APP的研究与实现[D]. 龚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埋地管道智能检漏数据集成与分析方法研究[D]. 王伟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8]基于ROS的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实现[D]. 温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树莓派的牛舍巡检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策.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10]面向多领域服务的GIS模型多层级共享及封装方法研究[D]. 朱倩.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应用程序中地图操作的处理和编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