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新要求

绿色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新要求

一、绿色食品使用添加剂有新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马利华[1](2020)在《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作为事关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现阶段公众对食品安全期待日益提高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严峻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探究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逻辑和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驱动机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以促进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探索—实证验证—政策仿真”的技术路线,以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为研究对象,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博弈论、多元统计分析、扎根理论、小世界网络等方法,从分析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和行为机理出发,进而研究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问题及进行食品安全政策仿真的综合思路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分析。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和风险认知演进逻辑,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构建了基于“生产-流通-消费-监督”全过程视角的食品安全风险结构,进而分析了基于全过程视角的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食品安全行为作用机理。(2)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概念界定。本文将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界定为公众在从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食品安全社会氛围、食品安全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为提高自身或社会的食品安全水平而采取的行动。进一步从行为动机视角构建了食品安全行为的四维结构,即习惯-基础型食品安全行为、决策-诱导型食品安全行为、人际-促进型食品安全行为和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3)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在分析环节风险感知与食品安全行为的影响关系基础上,构建了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个体心理特征因素、情境因素、环节风险感知、行为结果因素等五类因素),并提出了五组假设。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及其驱动因素测量量表。(4)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发现,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劣性值检出率离差较大,且习惯-基础型和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劣性值分别为37.97%和20.6%,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进一步发现,个人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有直接作用;个体心理特征因素变量主要通过食品安全行为意愿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食品安全行为,其中利关系价值观、食品安全知识、促进型聚焦和节奏偏好是负向影响;另食品安全关注、预防型聚焦、促进型聚焦、数量偏好、节奏偏好和健康偏好6个变量对食品安全行为存在直接作用。环境风险感知变量和情景因素作为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变量,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变量对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转化过程调节效应显着;部分情景因素变量对行为意愿到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效应显着。而食品安全行为结果中的健康满足和精神满足两个维度对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均有显着影响。(5)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仿真分析。鉴于环节风险感知和情景因素对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调节作用的异构性,本文通过两个仿真实验,分别模拟了环节风险感知和情境因素与公众食品安全行为之间的变动趋势。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运用Matlab平台和Net Logo平台分别模拟了不同环节风险感知和情境因素变量变化下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在环节风险感知综合干预和单独干预时,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均有显着提升。具体可知,“随机集聚度”网络和“高集聚度”网络,在选择距离优先策略时,网络中的行为选择增长均显着,并且网络的短期均衡性更好;剔除“不良食品安全行为”选择,则集聚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在“低集聚度”网络中,集聚优先的网络均衡性明显优于距离优先模式;相比于“高集聚度”网络,“低集聚度”网络受到环节风险感知的干预影响时,行为增量更显着。情景因素变量中,技术标准属性、价格属性和政策普及度对习惯-基础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组织氛围和社会氛围对决策-诱导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政策执行度和信息干预度对人际-提升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健康属性和家庭氛围对公民-治理型食品安全行为意愿影响较大。(6)促进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策略体系研究。在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进行梳理基础上,本文结合实证和仿真分析结果,从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包括个体行为特征引导政策、情景因素干预策略、环境风险感知干预策略、食品安全行为促进策略、人口统计特征引导策略和强化食品安全行为结果等)、政策实施保障和政策干预等三个方面设计了公众食品安全引导政策体系,提出了提升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的干预策略建议。本论文有图87幅,表128个,参考文献354篇。

张磊[2](2020)在《顾客感知价值对有机茶叶产品推荐意愿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顾客感知价值被认为是能够促进消费者品牌忠诚、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口碑营销作为消费者自发的、宣传费用低且针对性较强的营销方式,能够更好的缔结消费者品牌忠诚,增强品牌知名度。口碑营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前会首先在周边人群或网络平台中咨询和搜集产品的相关知识,从而对购买商品做出初步的判断。在口碑营销中,消费者的产品推荐意愿是使得企业营销网络不断拓展的重要前提。顾客感知价值作为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一系列价值的认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其对消费者口碑推荐意愿影响的研究。本文以有机茶为研究主体,有机茶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引入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其与消费者口碑推荐意愿之间的关系。首先,在文献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有机茶顾客感知价值对口碑推荐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其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数据收集;再次,利用SPSS21.0软件对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管理启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有机茶顾客感知价值中,安全价值对消费者传统口碑推荐意愿和网络口碑推荐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2)有机茶的绿色价值对消费者传统口碑推荐意愿和网络口碑推荐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3)有机茶社会价值对消费者传统口碑推荐意愿和网络口碑推荐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4)有机茶情感价值对消费者传统口碑推荐意愿和网络口碑推荐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5)有机茶功能价值对消费者传统口碑推荐意愿和网络口碑推荐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机茶的安全价值、绿色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都会正向影响消费者的产品推荐意愿。因此在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为茶叶企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进一步指出了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包宗华[3](2015)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概述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基本特征,总结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加快发展的思路。

谢焱[4](2011)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技术基石,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绿色食品依据标准认证,通过21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在引领和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因而,在新的质量安全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针对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对保障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依据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理念,回顾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标准体系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今后需要继续坚持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制修订原则,为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论文通过收集、分析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为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另外,本文通过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国内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准体系对比,得出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优势和劣势,为如何发挥优势、改进不足提供了数据支持。论文还专门就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如农药)、污染物、产品质量等标准与发达国家做了比对分析,指出了现有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充分分析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后,论文提出了今后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所应坚持的原则;将标准体系框架进行了完善;搭建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体系框架,弥补了现有体系的重大缺陷。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标准的具体制修订方向和原则,并做了充分论证。论文所研究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有关内容,以及提出的标准发展方向,制修订具体建议,对提高绿色食品标准整体水平,促进绿色食品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倩,刘艳辉,李鹏,梁志超[5](2011)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管理》文中提出日允许摄入量是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性技术参数,继而发展的理论日最大摄入量、估算日摄入量和公认安全性均在一定场合下得到应用。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管理具有共同的原则及各自特色。基于安全性,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食品添加剂的禁用品种。

郭可汾[6](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靳延平[7](2009)在《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乳品作为我国人均消费量增长最快的食品之一,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奶业在高速发展,但连接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充分暴露了生鲜乳生产环节的“短板”,奶源已成为乳业发展的瓶颈。原料乳(即生鲜乳,以下同)的质量安全攸关消费者的健康、生命,攸关公众对经济和社会安全的预期,攸关奶农及相关产业农民的收入。“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给我国奶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奶业正逐渐恢复。但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生鲜乳乃至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及乳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从源头上探索消除生鲜乳质量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在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以我国生鲜乳需求行为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安全生鲜乳的供给问题,进而探讨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内蒙古是我国乳品生产、加工、消费的主要省区之一,呼和浩特市已被命名为“中国乳都”,因此,以呼和浩特市的消费者、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为例,在分析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奶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基于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的需求、奶牛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奶站的行为——的分析来把握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分别对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和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检验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追朔体系、信息体系、预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竞争机制、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经过分析,揭示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政府干预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奶牛养殖方式的基本国情还将是以散养为主,我国生鲜乳重量安全政策的制定要此为基础;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我国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管理以政府部门为主,已基本构建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奶业通过整顿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建议全社会都要把生鲜乳生产作为一项战略资源来抓,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奶农安全生鲜乳发展基金”,分散与规模化要辩证统一,大力发展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的的养殖组织,发展无公害奶业和有机奶业,提升政府监管生鲜乳重量安全的执行力。

本刊编辑部,心怡[8](2009)在《理性+技巧 安全健康享美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一个令父母和所有消费者都百般纠结的话题。对于它,除了恐慌、无助,然后慢慢淡忘,我们好像找不到更好的应对策略。其实,并非如此!本期策划,我们就为大家呈现一份食品安全"自助"大餐。你会发现:原来"可恶的"食品添加剂和"可怕的"转基因食品并非洪水猛兽;在购物过程中,有N多的小技巧可以让我们买到更安全的食品!

杨艳涛[9](2009)在《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国际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已充分暴露出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由目前的事后管理模式尽快转变为事前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以食物安全基本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预警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系统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比较研究、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建立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对我国目前可能发生的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进行分析,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对本研究中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从食物安全基本理论入手,总结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用品特性以及公共物品属性;借鉴经济预警理论,提出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概念以及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原理及方法。以明确警义为目的,对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现状: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具体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从质量安全管理的角度指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响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即是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警情的警源因素。把影响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按管理程控制因素分为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其中内生警源分为加工原料安全水平、加工辅料使用安全水平、加工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和加工技术安全管理水平,外生警源分为国家监管全水平、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水平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每一方面的因素都包含多方面的子因素。从分析警素的方面,对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根据所做的“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调查”101份问卷表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建立了理想指标体系;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定量原则,将理想指标体系(26个指标)调整为实用指标体系(18个指标),并根据综合指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的建立进行了研究。根据Delphi法建立了总警度评价预警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及曲线趋势外推法对实用指标体系中18个预警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方法进行探讨,确定了18个单一指标及综合指数的警限值。运用所收集的历史数据,对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实证研究。借助SPSS17.0软件,应用曲线估计和指数平滑预测模型,并结合定性分析,对18个指标的未来状况进行了短期预测。对18个单一指标及总警度2002年至2007年的警情进行评价分析,并对2008年、2009年的趋势进行预警分析。最后,从国家监管、产业建设、科技支撑、信息共享等四个方面,对提高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戴廷灿,谢焱,陈光宇[10](2009)在《浅谈在绿色食品检测工作中对产品标准的把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绿色食品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17512个,实物总量9000万t,主要产品的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有了进一步提高。绿

二、绿色食品使用添加剂有新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使用添加剂有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食品安全相关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模型
    2.3 食品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公众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及行为分析
    3.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2 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机理分析
    3.3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演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食品安全全过程多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4.1 食品安全全过程参与主体分析
    4.2 基于博弈论的多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模型构建
    5.1 研究设计
    5.2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因素筛选
    5.3 研究变量界定
    5.4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5.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研究假设
    5.6 本章小结
6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量表的开发与数据收集
    6.1 量表开发的步骤与原则
    6.2 量表设计及开发流程
    6.3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构成
    6.4 量表题项详细分析
    6.5 量表修订与正式量表生成
    6.6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6.7 样本数据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7.1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现状与差异特征分析
    7.2 基于结构方程的食品安全“心理-意愿-行为”全模型检验
    7.3 食品安全“意愿-行为”转化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
    7.4 行为结果与行为意愿回归作用分析与假设检验
    7.5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7.6 本章小结
8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干预仿真研究
    8.1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环节风险感知干预仿真
    8.2 基于ABMS仿真的情景因素干预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政策建议
    9.1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政策梳理
    9.2 食品安全行为引导政策体系
    9.3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初始调查问卷
附录2 公众食品安全行为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顾客感知价值对有机茶叶产品推荐意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顾客感知价值
        2.1.1 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
        2.1.2 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模型
        2.1.3 顾客感知价值的维度
    2.2 有机食品
        2.2.1 绿色食品的概念
        2.2.2 有机食品的概念
    2.3 有机茶
        2.3.1 有机茶的概念
        2.3.2 有机茶的发展历程
        2.3.3 有机茶的相关研究
    2.4 口碑推荐意愿
        2.4.1 口碑推荐意愿的概念及特征
        2.4.2 口碑推荐意愿的维度
        2.4.3 口碑推荐意愿的相关研究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 实证模型
4 研究设计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4.2.1 变量的定义
        4.2.2 变量的测量
    4.3 预调研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信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相关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顾客感知价值与传统口碑推荐意愿的回归分析
        5.5.2 顾客感知价值与网络口碑推荐意愿的回归分析
    5.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安全价值与消费者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
        6.1.2 绿色价值与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
        6.1.3 社会价值与口推荐意愿的关系
        6.1.4 情感价值与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
        6.1.5 功能价值与口碑推荐意愿的关系
    6.2 管理启示
        6.2.1 政府政策
        6.2.2 茶叶企业管理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顾客感知价值对有机茶叶产品推荐意愿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3)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生资的基本特征
二、绿色生资发展的状况
三、绿色生资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四、推进绿色生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4)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历程及现状
        1.2.1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历程
        1.2.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1.3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1.3.1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引导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1.3.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奠定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技术基础
        1.3.3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提高了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1.3.4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维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
    1.4 国内外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4.2 存在的问题
    1.5 国内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无公害、有机标准体系比较
    2.1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无公害食品标准的比较
        2.1.1 标准体系比较
        2.1.2 产地环境标准比较
        2.1.3 生产过程标准比较
        2.1.4 产品标准比较
    2.2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有机食品标准的比较
        2.2.1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生产过程标准基本原则的异同比较
        2.2.2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标准体系比较
        2.2.3 小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分绿色食品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比对分析
    3.1 产地环境标准中土壤标准的比较分析
        3.1.1 绿色食品土壤标准比国家标准优化、严格
        3.1.2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土壤标准监测项目少,未设有机污染物指标
        3.1.3 限量指标的设定
    3.2 农药使用和残留标准的比较分析
    3.3 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比较分析
    3.4 污染物限量标准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标准体系不完善
        4.1.1 生产过程标准不全、技术规程类标准比较薄弱
        4.1.2 产品标准分类过粗、涵盖范围过大且有交叉
        4.1.3 基础研究工作比较薄弱,与国家标准体系较难协调
    4.2 标准定位不明确
    4.3 单项标准自身各自存在问题
        4.3.1 农药标准的问题
        4.3.2 兽药标准的问题
        4.3.3 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问题
        4.3.4 产品标准中如何体现优质的问题
第五章 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5.1 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
        5.1.1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1.2 遵循全程质量控制原则
        5.1.3 遵循安全、优质的原则
        5.1.4 遵循动态开放性的原则
    5.2 调整确立绿色食品标准定位
        5.2.1 安全与优质并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5.2.2 严于国家标准,逐步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
        5.2.3 体现农业生产的前瞻性
    5.3 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框架
    5.4 完善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体系框架
        5.4.1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体系框架
        5.4.2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体系具体内容
    5.5 绿色食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建议
        5.5.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制定原则
        5.5.2.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和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原则
        5.5.3 绿色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制定原则
        5.5.4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制定原则和要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1.1 日允许摄入量 (Accepted Daily Intake, ADI)
    1.2 理论日最大摄入量 (Theoretical Maximum DailyIntake, TMDI)
    1.3 估算日摄入量 (Estimated Daily Intake, EDI)
    1.4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1.5 公认安全性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2 国内外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2.1 联合国FAO/WHO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2.2 美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定
    2.3 欧盟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规定
    2.4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3 结语

(6)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动态
    2.1 有关乳制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2.1.2 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有关饲料营养与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2.2.1 生鲜乳质量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2.2.2 提高生鲜乳质量的营养调控技术进展
        2.2.3 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营养因素
    2.3 有关农户行为的研究
        2.3.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3.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晌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4 有关乳及乳制品市场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2.5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6 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2.6.1 国外的研究
        2.6.2 国内的研究
    2.7 小结
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
        3.1.1 食品安全
        3.1.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安全食品
        3.1.3 有关牛奶的几个概念
        3.1.4 行为主体
    3.2 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2.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2.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3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2.4 生鲜乳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4 国外生鲜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4.1 有关国家生鲜乳质量保障体系
        4.1.1 美国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2 加拿大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3 欧盟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4 法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5 荷兰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6 英国乳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7 日本生鲜乳及乳制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1.8 印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4.2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 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比较
        4.3.1 中外原奶质量安全管理的共同特征
        4.3.2 中外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
        4.3.3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5 消费者对生鲜乳质量安全及有关事项的需求行为分析
    5.1 调查设计
    5.2 样本特征描述
    5.3 对政府的评价情况
    5.4 消费者对企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评价
6 奶户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
    6.1 数据来源
        6.1.1 样本点的选择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6.1.3 样本特征描述
    6.2 奶牛养殖基本情况
        6.2.1 养殖户奶牛购买情况
        6.2.2 奶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
        6.2.3 奶户奶牛饲养管理情况
        6.2.4 饲料使用情况
    6.3 对奶牛养殖技术的掌握运用情况
    6.4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6.4.1 奶户对兽药效果的认知情况
        6.4.2 兽药的来源及使用状况
    6.5 对政府及社会服务的要求情况
    6.6 对奶业风险的认知情况
7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7.1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7.1.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7.1.2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
        7.1.3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
        7.1.4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7.1.5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现状
        7.1.6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7.1.7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7.1.8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7.2 我国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7.2.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7.2.3 生鲜乳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7.2.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8 完善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的政策措施
    8.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1.1 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工作及食品安全保障体制建设
        8.1.2 加强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8.2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8.3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4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8.4.1 建立全国性有效实时监控监测网络体系
        8.4.2 检测资源、检测结果共享
        8.4.3 建立第三方中立检验机构和完善牛奶质量一价格体系
    8.5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8.6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8.6.1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
        8.6.2 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
    8.7 生鲜乳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建设
    8.8 生鲜乳质量安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8.9 建立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理性竞争机制
    8.10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8.10.1 加快良种繁育,增加数量提高质量
        8.10.2 加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产品质量
        8.10.3 大力支持乳品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和科技创新
        8.10.4 大力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建立奶牛饲料生产基地
        8.10.5 加强奶牛的科学饲养管理
    8.11 生鲜乳质量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8.11.1 制定奶业保护政策
        8.11.2 制定相关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8.11.3 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制建设
        8.11.4 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
        8.11.5 加强奶业行业协会的作用,确保生鲜乳及乳制品质量安全
9 结论和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消费者对牛奶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
附录2 奶户(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行为调查
附录3 我国乳品加工相关安全标准目录(征求意见稿)
参考文献

(9)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威胁
        1.1.2 当前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
        1.1.3 我国的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由“事后”向“事前”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食品安全特性研究
        1.3.2 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1.3.3 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3.4 简要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的理论分析
    2.1 本研究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产品的内涵与特点
        2.1.2 加工农产品的内涵与特点
        2.1.3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与特性
    2.2 食物安全基本理论
        2.2.1 食物安全的内涵
        2.2.2 食物安全组成间的关系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
        2.2.4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一般规律
    2.3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学理论
        2.3.1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用品特性以及“柠檬市场”问题
        2.3.2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公共管理理论
    2.4 经济预警基本理论
        2.4.1 预警的基本概念
        2.4.2 经济预警的逻辑过程
    2.5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原理与方法
        2.5.1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概念
        2.5.2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分类
        2.5.3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逻辑过程
        2.5.4 预警方法综述
        2.5.5 本研究拟采用的预警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3.1.1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3.1.2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式不容乐观
    3.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3.2.1 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
        3.2.2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3.2.3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3.2.4 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得到发展
    3.3 基于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是影响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
        3.3.2 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是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难点
        3.3.3 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加工原料质量安全的要求
        3.3.4 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投入比重较少,制约了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发展
        3.3.5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失衡,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均
     3.4 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管理体制不顺
        3.4.2 法律法规体制不完善
        3.4.3 标准体系不完善
        3.4.4 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
        3.4.5 认证认可体系不完善
        3.4.6 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安全过程控制体系还未建立
        3.4.7 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概述
    4.2 按表征因素分类
        4.2.1 生物性污染
        4.2.2 化学性污染
        4.2.3 动植物天然有毒物质
    4.3 按管理控制因素分类
        4.3.1 加工原料安全水平
        4.3.2 加工辅料使用安全水平
        4.3.3 加工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4.3.4 加工技术安全管理水平
        4.3.5 国家监管水平
        4.3.6 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水平
        4.3.7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5.1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流程图
    5.2 指标体系的初选
        5.2.1 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
        5.2.2 初选的原则
        5.2.3 初选的结果
    5.3 特尔菲(Delphi)专家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5.3.1 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5.3.2 特尔菲(Delphi)法对评价结果的处理
        5.3.3 本研究专家咨询调查的情况及结果分析
    5.4 理想指标体系的建立
        5.4.1 理想指标体系与实用指标体系的区别
        5.4.2 建立理想指标体系的意义
        5.4.3 理想指标体系的形成
        5.4.4 理想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意义
    5.5 实用指标体系的建立
        5.5.1 实用指标选择的原则
        5.5.2 实用指标体系的调整
        5.5.3 实用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5.5.4 实用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内涵及计算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的建立
    6.1 基于 Delphi 法的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总警度评价预警模型建立
    6.2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单一指标预测模型选择
        6.2.1 预测方法选择
        6.2.2 预测精度评价和预测检验
    6.3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警级的确定
    6.4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警限的划分
        6.4.1 单一指标警限的划分
        6.4.2 综合指数警限的划分
    6.5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实证研究
    7.1 单一指标未来状况的趋势预测
    7.2 单一指标预警分析
        7.2.1 单一指标预警的意义
        7.2.2 单一指标预警实证分析
    7.3 综合指数的预警分析
        7.3.1 综合指数预警的意义
        7.3.2 综合指数预警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对提高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8.1 国家监管方面
    8.2 产业建设方面
    8.3 科技支撑方面
    8.4 信息共享方面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浅谈在绿色食品检测工作中对产品标准的把握(论文提纲范文)

(一) NY/T 392和GB 7718的适用范围和主
(二) 根据NY/T 392把握绿色食品产品标
    1. 根据产品色、味选择食品添加剂检测项目:
    2. 根据产品形态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条件确定检测项目:
    3. 根据食品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加检项目:
(三) 根据GB 7718把握绿色食品产品标
    1. 在配料表中标示了所用的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具体名称:
    2. 在配料表中未标示所用的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具体名称:
(四) 根据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要求把握

四、绿色食品使用添加剂有新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食品安全行为驱动机理及政策干预研究[D]. 马利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顾客感知价值对有机茶叶产品推荐意愿影响研究[D]. 张磊.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问题探讨[J]. 包宗华.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05)
  • [4]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研究[D]. 谢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5]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管理[J]. 陈倩,刘艳辉,李鹏,梁志超.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06)
  • [6]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7]中国原料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靳延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理性+技巧 安全健康享美食[J]. 本刊编辑部,心怡. 父母必读, 2009(09)
  • [9]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实证研究[D]. 杨艳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浅谈在绿色食品检测工作中对产品标准的把握[J]. 戴廷灿,谢焱,陈光宇. 农业质量标准, 2009(02)

标签:;  ;  ;  ;  ;  

绿色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新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